張文萍
(山西省呂梁市人民醫院 新生兒科,山西 呂梁)
新生兒出生后的膽紅素水平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在正常情況下新生兒出生后2-3 天出現,持續約5-7 天逐漸消退,一般不超過2 周,此為生理性黃疸,而出生后24 小時即出現黃疸,持續時間較長,進展較快,且較正常生理性黃疸黃染程度嚴重,患兒的精神狀態、飲食狀況等均較正常生理性患兒差,嚴重者出現呻吟、尖叫、身體向后弓或抽搐甚至膽紅素腦病等因此及時發現并進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1,2]。本文通過回顧性分析新生兒膽紅素血癥發生的相關因素及其臨床護理措施進行總結。
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進行診療的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50 例作為研究組,男27 例,女23 例,年齡11-51 天,平均年齡(27.36±3.27)天,體重1900-4200g;與此同時選取50 例同時期的非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作為對照組,男25 例,女25 例,年齡13-51 天,平均年齡(27.87±3.47)天,體重1950-4500g。排除標準:新生兒溶血癥、產傷、感染、心血管系統疾病、免疫系統疾病即母體妊娠期合并癥等等。兩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并通過,所有研究對象均對該研究知情并簽屬知情同意書。
(1)所有新生兒出生后均進行母乳喂養,在護理人員的幫助下母嬰之間進行盡早接觸、幫助新生兒進行早吮吸并實現24 小時內母嬰同室,根據新生兒需求進行不定期的喂養,與此同時記錄新生兒喂養次數、大小便情況及體重變化;出生后3-4 天常規測量血清膽紅素,每日清晨測量經皮膽紅素,根據臨床治療及護理狀況對患兒進行血清膽紅素測量。
(2)在以上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進行對應的護理措施:①提高家屬及母親對疾病本身及其相關知識的了解及認識,與家屬及母親進行積極有效的溝通,對其的疑問和困惑進行解答,并指導家屬及母親與患兒進行多接觸、多交流,此外建議家屬及母親與同疾病的家屬進行溝通和經驗借鑒;同時科室對新生兒黃疸的相關知識和護理知識及經驗技巧進行多途徑、多方式的宣傳,加強對新生兒生理性及病理性黃疸的認識[3]。②優化母乳喂養的效用,在指導正確母乳喂養的基礎上,幫助產婦疏導產后心理,保持愉悅的心情并為產婦提供舒適輕松的環境,指導產婦對乳房狀況的認知和觀察,包括乳房的外觀、充盈情況、乳頭的色澤及活動情況等等[4];③患兒治療及護理,光療是最常用的有效又安全的治療方法,但在治療時需要注意對特殊及敏感部位的保護如眼睛、會陰等;此外注意水分的補充,與此同時,注意動態監測膽紅素水平[5]。
分析相關因素如早產兒、胎膜早破、催產素的使用等與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的相關性。
分析護理前后膽紅素水平及患兒臨床癥狀的變化情況。
應用SPSS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數據比較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新生兒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如年齡、體重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一般臨床資料比較
相關因素分析 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中的早產兒、胎膜早破的催產素的使用均明顯較高(均P<0.05)。(見表2)
表2 相關因素分析(例(%))
患兒進行護理前的血清膽紅素水平(456.36±52.47)μmol/L,經過臨床護理后的血清膽紅素水平為(186.45±36.27)μmol/L,與研究組護理前比較,研究組護理后的血清膽紅素水平均明顯減低(均P<0.05)。
以未結合膽紅素增高為主的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十分常見的臨床問題,在患兒出生后的膽紅素水平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在對高膽紅素血癥的診斷中要進行綜合考慮,目前臨床多采用美國Bhutani 等所繪制的新生兒小時膽紅素列線圖或AAP 推薦的光療參考曲線作為診斷或干預指標參考[6]。當膽紅素水平超過95 百分位定義為高膽紅素血癥,此時新生兒可出現皮膚、黏膜及鞏膜甚至四肢的黃染、皮膚瘙癢、反應下降甚至出現膽紅腦病[7],因此及時的干預和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主要與其腸肝循環相關,膽紅素的腸肝循環主要是指血液中的膽紅素經肝細胞攝取后,在肝中轉化為結合膽紅素,隨著膽汁排入小腸并被小腸再次重吸收的過程并經門靜脈又返回肝臟的現象。由于新生兒腸道粘膜內含有比較豐富的B-葡萄糖醛苷酶,促進未結合膽紅素的腸道吸收至進入腸肝循環的膽紅素增加[8]。
研究表明[9]有效的母乳喂養可以促進新生兒腸道蠕動,增加排便次數,進而減少腸肝循環,促進膽紅素的排出,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因此科學有效的母乳喂養不僅可以提高新生兒的免疫力還可以有效促進膽紅素的排泄,降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病率;此外研究表明[10]膽紅素對免疫系統具有毒害作用,當血清膽紅素水平增加時其對免疫細胞的直接性毒害作用及對紅細胞的免疫黏附功能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早產兒、胎膜早破及催產素的使用等造成新生兒免疫能力降低、紅細胞破壞增加、腸道粘膜B-葡萄糖醛苷酶等的增加使得新生兒血清膽紅素增加,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病率增加。除此之外,臨床的護理及家屬的參與及配和對新生兒黃疸的治療有重要的意義[11]。光治療是臨床上常用的黃疸治療方法,但在治療過程中要注意對患兒的保護。
綜上所述,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與低出生體重兒、早產兒、胎膜早破及催產素的使用相關,此外針對性臨床護理可以有效促進患兒膽紅素水平的減低,這種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值得臨床推廣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