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
(遵義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重癥醫學二病區,貴州 遵義)
臨床護理教育是護生由理論轉向實踐的關鍵一步。重癥監護室(ICU)是危重患者集中地,患者病種、病情、護理措施均較為復雜。因此ICU 護士不僅要理論基礎扎實,更要具備較好的實踐操作能力。如何讓護生在實習期間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形成良好的臨床思維和扎實的技能操作是ICU 護理帶教需要關注的重點。目標反饋帶教是基于布魯姆教授教育理論制定的帶教模式,通過制定目標、定期反饋的模式引導護生將理論應用到實際,提高理論和技能操作水平[1]。我病區近年來運用目標反饋帶教模式開展護理帶教,效果良好,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重癥醫學二病區實習的80 名護生作為研究對象,按輪轉批次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納入標準:實習時間4 個周/ 人;自愿參與研究;排除標準:學習依從性差,不接受教學模式者;中途終止實習者;觀察組護生40 人,均為女生,年齡(22.37±0.71)歲,摸底考核成績(72.65±4.26)分;對照組護生40 人,均為女生,年齡(22.43±0.65)歲,摸底考核成績(73.11±4.73)分。兩組護生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用傳統帶教模式帶教,按照實習大綱制定帶教計劃后實施帶教。觀察組采用目標反饋帶教。(1)第1 周:①開展入科談話,了解護生對帶教內容和帶教方式的期望、自主學習能力等情況,根據護生特點和需求制定個性化帶教計劃;②帶教老師帶護生熟悉環境、設備和師生,幫助護生盡快融入科室;③宣布帶教計劃和學習目標,根據科室現有病人病情特點,安排護生選擇講課題目(如心衰護理、腎衰護理),要求提前查詢文獻資料準備課件,并預告下周講課;④安排護生逐日記錄實習記錄,重點記錄重要病例護理經歷、以及啟發和感悟。(2)第2 周:①首先安排講課,帶教老師對文獻質量、課件制作、講課質量進行講評,總結經驗和不足;②帶教老師批閱護生上周實習記錄,及時反饋意見,深化護生感悟和啟示;③與護生溝通,了解上周實習目標完成情況,針對性答疑解惑,了解護生對帶教情況的意見建議;④以護生講課所用病例為基礎,安排護生進一步熟悉病例情況,預告下周以小組為單位(4 人1 組)開展角色扮演。(3)第3 周:①首先組織角色扮演,4 名護生分別扮演患者、家屬和醫護,過程貫穿轉入至轉出,結束后引導護生分享體驗,增進換位思考;②結合護生需求,組織專題輔導授課,重點解決前期護理中出現的問題,宣教護理查房程序;③項措施同上周;④預告下周進行護理查房,鼓勵護生自主選擇典型病例,做好護理查房準備。(4)第4 周:①組織護理查房,引導護生提出護理問題并制定解決措施;②組織經驗分享,護生分享成功和錯誤經歷,總結經驗,帶教老師提煉總結;③項措施同上周;④組織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對ICU 轉入至轉出全流程實操考核;⑤組織出科座談,反饋護生實習期間現實表現,重點引導護生克服不足和缺點,指明改進方向。
理論考核:從出科題庫中隨機抽取題目組卷,在第4 周周日組織考試,總分為100 分。其中90 分及以上為優秀,70 分~89 分為良好,60 分~69 分為合格,60 分以下為不合格。
操作考核:在理論考核后組織,對呼吸機、中心靜脈壓測量、輸液泵、心電監護操作進行逐一考核,各項操作滿分均為100 分,考核由2 名高年資護士組織,取平均分為最終得分。
帶教滿意度:考核結束后,發放不記名調查問卷評價帶教滿意度,問卷包括帶教內容滿意度、帶教方法 滿意度、時間安排滿意度、帶教老師滿意度,不滿意、比較不滿意、滿意、比較滿意和很滿意分別計1-5 分,總滿意度為各項滿意度綜合后取平均值。
采用SPSS 21.0 進行分析,等級資料以[n(%)]表示,并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并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護生理論成績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Uc>u,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生理論成績比較[n(%)]
觀察組護生呼吸機、中心靜脈壓測量、輸液泵、心電監護操作成績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生操作成績比較(分,±s)
表2 兩組護生操作成績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呼吸機 中心靜脈壓測量 心電監護 輸液泵觀察組 40 95.17±3.62 95.64±2.97 94.02±3.25 94.34±2.68對照組 40 91.09±3.85 93.47±4.02 89.37±3.82 91.79±3.46 t 4.883 2.764 5.864 3.685 P 0.000 0.007 0.000 0.000
觀察組護生對帶教老師、時間安排、帶教方法、帶教內容滿意度及總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生帶教滿意度比較(分,±s)
表3 兩組護生帶教滿意度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帶教內容 帶教方法 時間安排 帶教老師 總滿意度觀察組 40 4.32±0.61 4.45±0.49 4.34±0.65 4.51±0.43 4.35±0.56對照組 40 3.87±0.74 3.93±0.83 3.68±0.79 3.49±0.85 3.71±0.62 t 2.968 3.412 4.080 6.772 4.845 P 0.004 0.001 0.000 0.000 0.000
ICU 具有病種多、病情復雜的特點,是護生迅速提升護理水平的實習基地。本科學歷護生理論基礎扎實,參與感強,但面對ICU 病區的復雜情況,存在心有余力不足的現象[2]。傳統帶教模式未具體明確學習目標,帶教手段籠統,加之護生主動性不足,教學質量無法得到保障[3]。
目標反饋帶教模式是以護生為主體的帶教模式。該種帶教模式下,帶教老師根據護生需求個性化制定帶教計劃和學習目標,增強了帶教的方向感;定期了解目標完成情況并進行總結講評,增強了護生的達標感;護生講課、角色扮演、護理查房等多元的教學活動,讓護生在實踐中豐富理論;批閱實習記錄、組織經驗分享和體驗分享,以上過程中帶教老師注重引導,深化實習感悟和啟示,既滿足護生的學習需求,也激發他們的求知欲,進一步提高學習效率。從上述分析可見,“目標-實踐-反饋”是目標反饋帶教模式的核心思想。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在理論成績、操作成績及帶教滿意度方面均優于對照組,證實了目標反饋帶教的優越性。需要指出的是,在開展講課、護理查房、角色扮演等活動帶教活動時,應引導護生從解決問題的角度進行時間,而不是簡單完成任務。有研究指出,臨床護理實習應注重動手動腦,才能有效提升護理能力和素質[4]。因此,理論指導實踐、實踐豐富理論也是目標反饋帶教模式教學質量較好的理論基礎。
綜上所述,目標反饋帶教模式對ICU 實習護生理論及操作成績改善作用顯著,教學質量確切,值得在ICU 護理帶教中推廣。但需要指出的是,目標反饋帶教對帶教老師及護生的綜合素養要求較高,臨床運用中應根據實際情況增加和刪減教學手段,最終目的在于調動護生學習的主動性,避免生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