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寶美 王世鎖 袁 江 張一峰/江蘇省東臺市農業農村局
水稻開鐮、秋繭上市、蔬菜俏銷時節,許河冬瓜、富安蠶繭雙獲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豐收的喜悅在輕風艷陽中傳播。
10 月19 日,二秋繭開秤前一天,江蘇省東臺市富安鎮富北村繭絲綢產業園的養蠶大戶張松祥背著手在智能蠶室間“巡視”。掛成一溜的羽化蠶蔟上,滿是潔白飽滿的蠶繭。2020 年,富安鎮推進機械化、工廠化栽桑養蠶,張松祥是試點戶,一秋二秋兩期秋繭,26 張蠶紙,張單產近45 公斤,不僅高產優質,而且省工省力。“智能蠶室終于智能了!”富安繭絲綢公司董事長盧克松介紹:“就在近日,《中歐地理標志協定》正式簽署,富安蠶繭獲評農產品地理標志,進軍國際市場又多了一張金名片。”
在許河鎮許北村冬瓜產業核心基地,連片的冬瓜地里已經換上了甘藍、萵苣、大白菜等蔬菜。翠玉潤圓產業園連棟大棚里,試種的10 多種小果型冬瓜依舊枝豐葉茂,長長的芭比、圓圓的寶玉、粉白的粉玉,形態各異。2020 年許河農民主產的“墨地龍”冬瓜畝產超過1 萬公斤,半年種植收入超萬元。鎮里引種小果型冬瓜,是為了適應網上銷售的新需求。在鮮之味瓜果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一大群農民正忙著把冬瓜、薺菜、青椒等新鮮蔬菜裝進一只只小紙箱里。2020 年春疫情防控期間,鮮之味拓展了網上直銷新業務。
截至目前,東臺市農產品已獲認證綠色食品94個、有機農產品5 個、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7 個。申報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必須具備四個獨特性:獨特的人文歷史、獨特的自然環境、獨特的生長方式、獨特的品質特征。東臺西瓜、青椒、胡蘿卜、生豬、蛋禽、山羊、蠶桑等10 多項農產品生產規模和產量長期位居全國、全省之首;肉制品、繭絲綢、海水產品、瓜果蔬菜、家禽、精制糧油、甜菊糖等主導產業,業業出彩,特色鮮明。
東臺市大力度推進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建設,策應了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人民生活高品位提升的新需求,推進富有地域特色的東臺農產品邁向廣闊市場。
規模化、集約化與標準化、品牌化聯袂互動,品質農業拓新路開新篇。在東臺人的傳統認知中,稻、麥等大宗農作物難與高效農業畫上等號。如今,東臺優質大米登上央視,俏銷全國,在京東精品園賣出了30 元/公斤的好價錢。東臺大米農產品地理標志旗下,獲批有機農產品標志的稻米產品就有5 個。五烈現代農業產業園從穴盤擺栽、健身栽培到綠色防控,稻米生產全過程可追溯。通過優選優育、科學栽培、精細加工,推出東臺小町系列,富硒、富鋅、高鐵功能系列,五彩、胚芽、型選特色加工系列等10 個系列的大米。2020 年,園區主導優選優育的東臺小町1 號、2 號、3 號、4 號進入小面積種植階段。小町1 號較之深受市場歡迎的南粳9108 更香更軟;小町2 號口感香濃有勁,不比優質的泰國大米差;小町3 號煮粥尤為粘稠;小町4 號則是專門的炒飯米。2020 年,園區牽頭落實“1+N”東臺大米產銷模式,以1 萬畝核心基地帶動全市優質稻米種植,先行試點3 萬畝優質東臺大米訂單生產,每公斤加價0.16元。2021 年,訂單生產將增到5 萬畝,2022 年增到10 萬畝。最終全市60 萬畝水稻都將享受“東臺大米”的優質品牌效應。在東臺鎮四灶社區宇航有機稻米種植基地,企業相關人員介紹,稻田里不施一滴農藥、一粒化肥,施用的全是牛糞沼化發酵的沼液、沼渣。
科學種植、智慧農業走進千家萬戶,綠色理念滲透田園鄉村。三倉西瓜、沈灶青椒、弶港甜葉菊、許河冬瓜……睿智勤勞的東臺農民與時俱進創新創業,成就了琳瑯滿目的東臺特色農產品“大觀園”。如今,種田講科學、生產重品質,已成為廣大農民的自覺追求。2020 年三倉在鎮內鎮外種瓜的農民超過1 萬戶,種植西瓜面積超過5 萬畝,瓜苗大多由種苗中心培育。三倉人種瓜有經驗,瓜一拿到手就知熟不熟,但三倉農民不憑經驗講科學,西瓜自授粉之日起成熟期在38 ~42 天之間,瓜農授粉時在瓜蕾旁套上一塊標注日期的小牌子,看牌摘瓜,只只包熟。西瓜銷售講品相,三倉瓜農堅持一藤一瓜,長出的西瓜果型正,自然會賣出好價錢。在西瓜產銷龍頭企業金津果業東臺公司,生產基地里長出的西瓜90%以上都是能送進精品水果店的“招牌級”好瓜。700 畝西瓜錯開季節種植,長至拳頭大小時就被訂購一空。弶港鎮姜墩村4 組農民顧俊林種植甜葉菊20 多年了,他坦言,早些年不少農民采摘甜葉菊習慣于葉子夾著枝條割,嚴重影響了品質,價錢也賣不上去。現在,龍頭企業浩瑞公司從種苗栽插、田間管理,到機械采葉、保護價收購全程服務,賣出的甜葉菊價格是過去的3 倍多。
真正實現從田頭到餐桌全程可追溯的農產品保障機制。500 多名市鎮監管員、村協管員密織市鎮村農產品質量監管網絡,常態化宣傳培訓、田頭指導監管。農產品藥殘速測室從全市14 個鎮,向特色農產品重點村、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延伸拓展,全市近300 家農產品經營主體納入重點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對象。2020 年2 月,市農業農村局全面試行應用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一批又一批東臺農產品貼上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二維碼,食用農產品合格證、農產品采樣單、農殘速測合格單“三證”齊全,集結出發,馳援湖北等地。農產品持“證”上市、銷售掃“碼”逐步成為常態。在位于水鄉溱東鎮農產品質量監管站的藥殘速測室,一位穿著白大褂的質檢員正把剛從高策現代產業園抽樣的蘆筍葉片撕成米粒般大小放進帶有刻度的小燒杯。2020 年高策蘆筍對接銷售南京眾彩蔬菜批發市場,剛開始有一位客商對產品質量存有疑惑,推銷員當即亮出“合格證”,客商現場掃碼查詢,產地、品種一目了然,很快與高策簽訂常年供貨合同,每公斤收購價高出同等市場價格1.5 ~2.5 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