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良 翟所玉
摘要:近年來,隨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全球各國“和平教育”的理念傳播,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關注以人類命運為共同體的普世價值理念,而國際理解教育就是關注世界范圍內以文化、人權為核心的國際問題,因此也被授予了極高的重視。在這樣的全球背景下,如何以情感和生活為切入點進行國際理解教育普及,該教育在新時期社會背景下又有著怎樣的現實意義,本文將以初中階段的受教育人群青少年為切入點,深入解析當前社會背景下國際理解教育的必要性及具體實施途徑。
關鍵詞: 國際理解教育 初中 青少年 教學途徑
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塑造明天的教育—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計劃》(以下簡稱計劃),在《計劃》中明確提出以國際環境為主軸的和平教育目標,希望各國學生能夠從小培養全球公民的意識,從而達到傳播普世價值觀,最終實現以關注人類共同命運、促進世界可持續發展的終極目標,這個計劃具有十分深遠的現實主義價值,而我國怎樣在當前這個社會背景與發展時期下完成這個“烏托邦式”的價值傳播與教育,將是本文論述的重點內容。
1.國際理解教育研究綜述
1.1概念的提出
英國教育學家奧利弗曾提出一個教學理念,就是充分讓學生享有國際情感權,奧利弗在實驗中表明,10-15歲的學生對國際理解教育更為敏感,大體上也就是我國現時期教育過程中的初中教育階段,因此,在這個教育階段對學生灌輸積極的普世價值,有益于學生三觀的樹立和養成。
而國際理解教育就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了順應時代要求,在以人權、文化、和平教育等普世價值觀的引導下,加強學生國際理解力的一種具有時代性的教育需要。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國家間已經不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全球一盤棋”勢必要求各國學生能夠以正確的認識來主導自己的全球公民身份,因此,國際理解教育開始不斷完善其內容,并在各國加以傳播。
1.2發展歷程
受應試教育影響,我國教育領域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都存在分數導向的問題,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重知識、輕意識的現象普遍發生,2005年以前,我國的國際理解教育還屬于剛剛興起階段,而放眼于全球,加強對學生國際理解意識的培養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歐美國家在學生國際理解教育方面已經有了自己獨有的體系,從小意識的培養和社會環境的熏陶,使歐美學生面對國際形式和事件具有更強的意識形態。
然而近年來,歐洲一些國家會將強權政治滲透到國際教育理念中去,在別的國家宣揚自己的意識形態和價值導向,宣揚自己的政治體制和經濟模式,如果我們不重視對學生的國際理解教育,會讓一些國家打著教育的幌子完成意識形態的傾銷,因此我國從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發《計劃》的倡議后,就開始加大力度培養學生的國際理解力,由于每個國家都會以自己獨特的教育體制和人文背景為依托,因此并沒有一套完整的、萬能的教育模式適用于所有國家,因此我國也根據自己的情況與國情適度結合,在國際理解教育領域取得了初級的、階段性的成果。
1.3國際理解教育國內發展趨勢
國際理解教育在我國的發展歷程相對較短,教育體系完善程度相對來說也不高。當前國內主要將其劃分為兩大類,其一是中國型的國際理解教育;其二是UNESCO國際理解教育,其中主流形態是中國型國際理解教育。目前中國型國際理解教育存在著三個發展趨勢,第一是將教育國際化看作是國際理解教育,第二是將文化學習看作是國際理解教育,第三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與國際競爭力為主要目標。雖然在促進我國的國際競爭力提高等方面優勢明顯,但是與此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需要予以進一步完善。
1.4 國際理解教育意義集中體現
在全球化的歷史背景下,只有通過教育的途徑,才能讓各國人民跨越本國歷史的鴻溝,在普世的價值觀上達到情感的共鳴,也只有充分掌握國際理解教育內涵,才能以高屋建瓴的站位去體會本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想要真正弘揚本國文化和價值理念,就不能“閉門造車”,必須著眼于全球,以人類共同體的出發點來建立世界觀,對青少年來說有著十分重大且深遠的意義。
2.當前社會背景下的國際理解教育
2.1當前社會背景下的國際理解教育
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互動無疑會更加的頻繁,與此同時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競爭也隨之加劇。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很多西方國家在具有先發優勢的基礎上,即經濟與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更加的成熟完善,因此相較于發展中國家更加具有競爭優勢,出于本國利益開始進行積極的價值意識等方面的文化傾銷,對于其他國家文化發展與精神文明建設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在這種背景基礎上,如果我們不具備國際理解的教育意識,就很容易在這樣“價值觀戰爭”中處于被動位置,而教育工作的滯后會導致學生不能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會讓學生對事物的理解產生偏差。因此,越是在這樣的大環境背景中,我們越是要重視國際理解教育工作的開展,重視國際理解意識觀念的普及,只有讓學生在思想層面上得到養分供給,才能在當前嚴峻的國際競爭形勢下完成民族精神、民族意識的重塑,喚醒生命的反思和價值。
2.2國際理解教育在初中階段的必要性
初中學生正處于價值觀養成的重要階段,這個時期的學生身心發展正在由幼稚逐漸走向成熟,情感充沛且敏感,易于受到外來觀念的影響。但是在這個可塑性較強的階段進行國際理解教育,加強教師的有效引導,同樣也可以有效地培養起學生的國際思維和愛國意識,進而為其三觀的養成提供堅實的基礎,也只有在學生樹立價值觀的這個重要階段完成國際理解教育,才能保證學生的思想不“行差走偏”,從而使教育發揮其根本的實踐意義。
3. 實現途徑
3.1回歸生活
現實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在進行國際理解教育的過程中存在著無法將情感有效的融入國際理解教材的情況。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等的傳統教育思想觀念的深厚影響,部分教師容易走入傳統固化教學模式的藩籬中去,因此導致很多教師在進行國際理解教育的過程中,可能會只注重對某些知識點的解讀,但是對于類似國際理解方面這些抽象性很強的內在邏輯,往往無法精準的傳導給學生群體。像是在對國外發展情況進行具體理解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能會更加注重對于國外具體的文化、習俗、服飾以及食物等內容進行講解,但是對于其內涵情感與精神方面卻可能會存在講解不足不全面的情況,容易使初中學生產生刻板印象,對于其更好的理解國外發展情況具有一定的不利影響。因此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摒棄傳統的模板教育,通過開創立體性的情感教學思維,營造出文化習俗產生的獨特環境背景等方式,讓學生能夠立足于當時的社會生活背景,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國外文化習俗等的產生與發展基礎,了解其精神內涵與情感意識,在這個過程中加深學生對于體會國際理解教育的重要意義的重視程度。
3.2傳統文化的回歸
在對初中生進行國際理解教育的過程中,既要對國際各國的經濟、文化、發展歷史等予以充分的重視,建立學生的國際視野的同時,也應當充分注意對本國傳統文化、經濟、發展歷史等的全面學習與理解,加深學生對于本民族文化的了解與認同,才能保證學生不至于被其他外來文化輕易動搖,喪失本民族的文化根源。傳統文化是一種濃縮了的精神文明,它是一個國家在文明進程演變中匯集而成的精神體現,包含了一個國家的精神內核和風土人情。傳統文化往往是在悠久的歷史文化進程中建立起來的,在初中學生的教學工作中,應該將定義民族心理、建立文明認同作為傳授知識的重要組成部門,加強學生與傳統文化生活的往來,是傳承文化中舉足輕重的一環,而如何讓一些式微的、小眾的傳統文化,走進學生視野,也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只有讓學生認識它,才能激發大家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和敏感度,也只有賦予傳統文化能夠自持的生命力,它才能夠生生不息的傳承下去,這對民族文化來說,才是真正的弘揚和傳承。
在學生中建立傳統文化的主導地位,主要是為了讓中華民族的巨大精神文明得以保留,在思想體系中讓人群有歸屬感,一個民族的內核不是物質而是文化,因此文化的回歸會讓學生更深刻的體會國際視域下的精神歸屬。
3.3努力開發課程資源
國際理解教育不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學科,由于其所涉及的內容與方面非常豐富,因此單純靠國際理解教育課程進行講解,肯定是難以有效完成的。因此在進行國際理解教育的過程中,除了加深本課程對于學習資源的深入拓展之外,也需要與其他學科教育進行充分的結合,在進行其他學科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充分保證學生的國際理解視角得以有效發展。與此同時在把國際理解教育思想滲透到其他學科的日常教學的過程中,不斷使得國際理解教育的課程內容得以有效拓展,促使國際理解教育得到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因此也應該積極促進以校方為主導的相關活動得以豐富有效的開展,讓學生能夠在實踐中體驗國際理解教育思想,并且在思想的灌溉下收獲真正的成長。
4.小結
受應試教育影響,我國教學體系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將理論式的知識體系作為重點,然而在當前社會背景下,如果不能完善學生對國際理解的認知能力,就很難傳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和平文化內核,也很難創造出一個和諧統一的環境供學生成長,因此,加強青少年的國際理解教育,是人類朝著正義邁進的一種不可或缺的途徑,具有十分重大的教育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勇.中國教育報,2019(15):3-9.
[2]姜英敏.全球化時代我國國際理解教育的理論體系建構[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7(1):87-93.
[3]王亞麗.初中教育發展概述.[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15):3-9.
[4]龐民.中學教育實證研究[J].華東經濟報,2019,19(15):101-122.
[5]楊杰川,楊金平,王京.中學國際理解教育實踐探索——基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系學校項目網絡”的分析[J].創新人才教育,2020,(01):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