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奐



中國色,自成一脈,千年流傳下來的色彩,沉淀了時光,也鋪墊著民族美學的基調。2018年大火的《延禧攻略》曾引發了莫蘭迪色與中國傳統色的激烈討論,也正是得益于越來越多這樣的文化普及,讓失落多時的中國傳統色重歸國人的視野,許多人開始恍然大悟,固有認知里的粉紅、灰藍、淡綠,原來還有夕嵐、軟翠、天縹這樣古雅的名字,傳統色一躍成為網紅與時尚,也成為“高級”的代名詞。中國傳統色一直用自己獨特的魅力裝點著我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即使跨越千年,一見,也足以傾心。
寓意深遠,道盡千古風流
中國傳統色,是指中國古代經過數千年發展,逐漸形成的色彩體系,既有古人觀察自然事物而命名的色彩,如千山翠、海天霞;也有在印染、制瓷等生產勞作過程中發現的色彩,如絳紗、瓷秘;還有充滿抽象性的描繪,如酡顏。中國傳統色,就是中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顏色背后蘊藏著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和古老東方的哲學智慧。
準確來說,中國傳統色早已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體系,反映各個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民俗風情與審美風尚,也應用于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在中國傳統色體系中,五色觀無疑影響深遠。華夏先民通過觀察世間萬物,構建了青、赤、白、黑、黃五色觀,以此五色為正色,把權勢地位、哲學倫理、禮儀宗教等多種觀念融入色彩中,漸漸整合出獨樹一幟的中國傳統色彩美學。
《周禮· 考工記》中就將五色與方位相聯系。后來又發展出五色與五行論,使得五色不僅與方位相對,更與五行對應,并賦予了深刻的文化內涵。漢代劉熙著作《釋名》一書中曾對五色有過這樣的描述:青為生也,象征萬物生長的顏色;紅為輝煌,是太陽之色;黃為光輝,象征土地之色;白為天涼起始之色;黑為昏暗之色。而儒家也對五色進行了規范,使之服務于典章制度,與此同時,還將五色定為正色,由五色按照五行相生規律調配而成的各種顏色則定為間色,為歷代沿襲。于是,我們會看到因祭日而生祭紅,彰顯皇權尊貴的明黃等傳統色,通過現實中的物詮釋五色觀的理念。
相比五色的“正統”,由五色衍生而出的各種間色構成了中國傳統色譜系的主體,它們豐富多變,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與中國傳統美學一脈相承。每一種色彩都有著一段歷史淵源。如十樣錦本是一種信箋,浣花溪畔靈秀處,唐朝女詩人薛濤,以草木為材,將紙張染成少女粉,上提小字,以寄深情。只有情竇初開的少女,以才情成就了戀愛色調;又如天水碧,由南唐后主李煜所起之名,相傳南唐時流行碧綠色,一位妃嬪自染的絲帛被露水打濕,泛出一種非常好看的碧綠色,李煜覺得既然是天上的水染的,就稱之為天水碧。而歷史上無數文人墨客更是用詩句記錄下了一個個絕美的色彩,“ 縹色玉纖纖”“客舍青青柳色新”,還有蒼煙落照、藕絲半秋、凝夜紫、東方既白等各種絕美名字數不勝數。中國傳統色總能讓人浮想聯翩,在腦海里形成一幅絕美畫卷。
凝結智慧與匠心
中國傳統色內涵豐富,其來源、應用范圍極為廣泛。中國的建筑、服飾、繪畫、雕刻、瓷器、漆器、剪紙等傳統藝術,都能見到傳統色的身影。中國傳統色最大特點就是以天然植物、動物、礦物等作為色彩原料,它們取于自然,極富生命力,與現代工業化學染色相比,多了一份溫潤與柔和,這也是中國傳統色重新受到追捧的一大原因。
而中國傳統色處處體現著古人的智慧與匠心,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這是古人對于傳統染料提取過程總結的經驗,又將對這種現象的觀察暗寓人生道理。古代制作染料的原材料豐富各異,也從染色工藝中就出現了許多傳統色,如靛青是從蓼藍、板藍、馬藍等藍草中提取的,能夠染出濃艷的藍色,并且顏色牢固;另外,茜草、紅花等可染紅色;黃梔、姜黃、郁金等可染黃色;紫草可染紫紅色。除了植物染料,以礦物為染料的傳統色有朱砂、赭石、雄黃、松煙等用于中國畫中,能讓色彩歷久彌新。
另一方面,中國傳世的文物中也蘊含著各種典雅的顏色,它們也是中國傳統色的重要構成部分。古人在手工造物的過程中不斷淬煉出新的色彩,在陶瓷、漆器、玉器、金銀首飾上都有所體現。陶瓷工藝尤為明顯,古時在燒制時,往往出于皇家的需求,專門研發指定的顏色, 或用于宮廷祭祀,或滿足皇帝的喜好。因此,瓷器中的顏色釉因高溫燒制或窯變出來的色彩就有很多,光青釉就有天青、梅子青、影青、秘色、月白;紅釉就有胭脂紅、郎窯紅、美人醉;藍釉的霽藍、天藍……每一種釉色都豐富著中國傳統色譜系。又如,在琺瑯器工藝中,景泰藍、法翠、孔雀藍,鮮艷的色彩,無不彰顯著中國審美的高貴與奪目。
失落與尋回
中國傳統色以強大的生命力裝點過古人的物什,但在近代工業文明的沖擊下,它們也曾一度失落,不為世人所熟知。更遺憾的是,古人以智慧與匠心創造了無數絕美的色彩,但始終未曾系統、科學地整理過這些色彩,留存下來的相關典籍鳳毛麟角,大多零散不一,以致我們只能從古典詩詞與史書中尋到只言片語。與此同時,中國傳統色經過漫長的發展,很多色彩的界定已經變得模糊,關于一種色彩的正統色通常會莫衷一是,還有同一事物多個色名在古代也普遍存在,這些都給中國傳統色的傳承帶來不少挑戰與困難。
所幸,當我們日益自信時,越來越多人參與到中國傳統色的復原上來,尤其在當今數字化時代,中國傳統色也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如果沒有統一而規范的色值參考,那么中國傳統色就只會永遠停留在文字層面。因此,復興中國傳統色的第一步,就是要進行系統性整理,形成中國傳統色的譜系,并給出準確的色值數據,才能逐漸形成約定俗成的規范。
另一方面,則要考慮如何在大眾日常中普及中國傳統色,甚至從娃娃抓起,讓傳統美學從小植根于少兒教育中。無論在空間上裝飾,還是融入日用器物的設計,中國傳統色都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繼續為現代人所用。我們有理由相信,當我們對傳統色形成普遍的推崇,并應用到自家日常時,活化,便自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