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王 云
我國食蝦的歷史悠久。早在兩千多年前,辭書之祖《爾雅》中就有“鰝,大蝦”的記載。唐代劉恂的《嶺表錄異》是記錄唐代嶺南道物產、民情的文獻,其中提到“南人多買蝦之細者,生切綽菜蘭香蓼等,用濃醬醋,先潑活蝦,蓋似生菜,以熱覆其上,就口跑出,亦有度跳出醋碟者,謂之‘蝦生’”,是有關鮮食蝦的最早記載。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載有“作蝦醬法”,蝦醬是蝦最常見的加工品。而蝦的干制品稱為蝦米、海米,亦稱金鉤,最早記載于《本草綱目》,“凡蝦之大者,蒸曝去殼,謂之蝦米,食以姜、醋,饌品所珍”。
我國海域寬廣,盛產海蝦,蝦肉色白肥美,營養豐富,可制多種美味佳肴。有一道“吉利大蝦”,不僅名字吉祥,圍繞著它還有一段生動有趣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有一戶姓吉的人家和一戶姓利的人家,家鄉遭遇兵亂,兩家人相攜逃難到了福建廈門的海邊定居。兩戶人家此有獨男,彼有只女,兩個孩子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到了弱冠及笄之年,兩家便商定了婚事。結婚喜宴上,新婚夫婦特地請掌勺膳伙為他們制作一道以大蝦為主料的菜肴,以紀念他們少時的往事。原來有一次,他們在海灘上各自撲到一只活蹦亂跳的大蝦,兩人便以大蝦為喻,祈求長大后能成雙成對,結為夫妻。膳伙領悟其意,又因兩家一姓吉、一姓利,恰巧合成“吉利”二字,于是用大蝦做主料,取橘汁和栗子調味飾配,烹制成一道意趣雙關的“吉利蝦”。喜宴上親朋好友品嘗后,無不稱其味美、贊其名芳。
蝦肉營養豐富,是優質蛋白質的良好來源,含有20%的蛋白質,是魚、蛋、奶的幾倍至幾十倍。而其甘氨酸含量很高,讓蝦肉具有一種特殊的香甜味道。蝦肉中含有牛磺酸,其在人體內以游離氨基酸的形式存在,研究發現,?;撬崾钦{節機體正常生理活動的活性物質,具有消炎、鎮痛、維持滲透壓平衡、維持正常視覺功能、調節細胞鈣平衡、降血糖、調節神經傳導、調節脂類消化與吸收、增加心肌收縮力、提高機體免疫力等廣泛的生物學功能。蝦肉中含有豐富的鈣、鉀、鎂、鋅、銅、硒、碘、鎂、磷等礦物質和維生素A 等維生素,是參與多種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蝦肉中還含有一種特殊的色素——蝦青素,正是它使蝦肉呈紅色。蝦青素是一種極強的抗氧化劑,有延緩衰老、抗癌和增強免疫力的作用。
祖國醫學認為,蝦肉味甘,性微溫,歸肝、胃、腎經,可補腎壯陽、通乳、托毒,用于腎虛陽痿、產婦乳少、麻疹透發不暢、陰疽、惡核、丹毒、臁瘡等癥。凡久病體虛、氣短乏力、不思飲食的人,吃蝦都有很好的滋補效果。
吉利大蝦

原料:大蝦,咸面包片,雞蛋,蔥姜片,面粉,精鹽,胡椒粉,香油,花生油,細尖椒絲,細香菇絲,細筍絲,細胡蘿卜絲,洋蔥,細蔥絲,蒜末,紹酒,醬油,橙汁,米醋,白醋,白糖,雞湯,淀粉。
制作:大蝦去頭、去皮,抽去蝦筋,洗凈片開(呈合頁狀),用蔥姜片、紹酒、精鹽、胡椒粉、香油腌漬入味;咸面包片切去硬邊,片薄切細小粒。蝦肉先蘸面粉,再蘸雞蛋液,最后蘸面包粒成蝦排。炒鍋上火燒油,將蝦排炸至顏色金黃,撈出控油碼盤。炒鍋再上火,放花生油、香油、蒜末炸香,再放入細尖椒絲、細香菇絲、細筍絲、細胡蘿卜絲、洋蔥、細蔥絲煸炒,烹入紹酒、醬油、橙汁、米醋、白醋、白糖、雞湯等燒開,用淀粉勾芡,淋入香油,盛入小碗做蘸汁,蝦排蘸汁食用。
特點:蝦排色澤金黃、外酥里嫩,蘸汁五彩繽紛,色香味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