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心平 圖片提供/站酷海洛

人們對魚類美食一直都很關注。近年來,國內市場上有一種魚因肉質鮮嫩、無骨無刺而迅速走紅,它就是產自越南的巴沙魚。
巴沙魚的名字,是來自英文俗稱“Basafish”的音譯。巴沙魚屬鯰形目芒鯰屬,為無鱗魚類,廣義上可以稱為鯰魚,是湄公河流域一種特有的淡水養殖經濟魚類。巴沙魚在東南亞國家基本上就相當于草魚在我國的地位,越南也成了全球幾大巴沙魚出口國家之一。有趣的是,這種魚在越南的叫法音譯為“卡巴沙”,意思是“三塊脂肪魚”。巴沙魚在生長過程中,腹腔內積累有三塊較大的油脂,約占體重的58%,因此得名。
巴沙魚體無鱗圓潤,背部藍黑色,腹部較白;頭部扁寬,腹部狹窄,身體側面的肌肉是可食用的部分,肉質較厚。巴沙魚肉質白嫩,利于加工,與同為淡水魚的國產草魚、鯉魚之類相比,無鱗無肌間小刺是其最大的優點。
過去巴沙魚的主流消費市場一直都是歐美國家,但2015年后中國逐漸顯示出強勁的消費力,并于2017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國內少量養殖分布在廣東、廣西和海南等地,但完全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目前市場上仍較多依賴進口。經銷商依據中式烹飪的原料要求對巴沙魚專門進行了產品設計,細分為魚柳、整條魚,半成品、熟制品等。經過預制的魚肉,特別適合餐飲業快速加工處理,不管是高檔酒店還是中低端餐館大排檔,都將其作為常用食材。
在營養價值方面,巴沙魚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主要是鈣)等營養元素,但不足之處是可食用部分含水量高,蛋白質比重偏低。據測定,巴沙魚肉含水量超過80%,蛋白質含量為12.69%~15.6%。巴沙魚含有16 種氨基酸,其中7 種是人體必需氨基酸。脂肪含量為1.1%~3%。巴沙魚中DHA 和EPA 的含量都低于多數深海魚,所以并不適合作為兒童健腦益智補充DHA 及老年人軟化血管的食物。因為巴沙魚脂肪含量少,也被推薦作為減脂餐中雞胸肉的代替品。
單從營養價值方面考慮,巴沙魚好像也不是特別優秀,那么人們為什么追捧它呢?這就要從巴沙魚的特點分析了。喜歡吃魚的人最大的煩惱是魚刺擾人,影響食用體驗,特別是對于兒童和老年人而言,魚刺是一個重大的安全隱患。而巴沙魚最突出的特點是出肉率高、口感好、無鱗無肌間小刺,可以避免兒童和老年人食用魚肉時遭遇不安全因素。另一方面,巴沙魚自身味道不突出但可百搭,大廚們開動腦筋,各種菜式層出不窮。選用魚柳魚片,可以制作爆炒巴沙魚片、巴沙魚丸、水煮魚、香煎魚排等;如果是整條魚入菜,菜式如剁椒巴沙魚、鐵盤烤魚、松鼠巴沙魚、清蒸巴沙魚等。無論是用于火鍋、水煮、燒烤,還是爆炒、香煎、醬燜,多種菜式風味都能駕馭。而食客在大快朵頤之余,完全不用擔心魚刺卡喉的問題,充分滿足“大口吃魚”的用餐體驗,大眾接受度高也就不奇怪了。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巴沙魚并不是龍利魚,這些年來,它們概念混淆常常被當成同一種產品出售,其實它們有很大的外形差異,如果是在鮮活狀態下,基本上不會錯認二者是一種魚。
巴沙魚產于越南,屬于鯰魚類且體型較大的淡水魚,生長快、產量高、易飼養。龍利魚則是生長在我國近海海域的一種暖溫性近海型底層海水魚類,屬于鰈形目魚類,與巴沙魚相比,龍利魚是扁扁的,能取材的肉比較少。
之所以會出現兩種魚被混淆的情況,是因為兩種魚類都無刺無鱗、魚肉口感軟嫩。國內普遍銷售的龍利魚柳很多都是巴沙魚,而并非正宗的龍利魚。
巴沙魚的營養價值較龍利魚是偏低的,但其優點在于價格“親民”,所以能大量占有市場。
巴沙魚主要依賴進口,為了保持魚肉的新鮮、防止水分過度蒸發,一般都進行過預處理,也就是大家比較關注的“泡藥”和“包冰”。
泡藥讓很多人聞之色變,這里也要正名一下。所謂泡藥,其實是對魚片進行的一種常態保水處理,泡藥后的魚片口感上會更加嫩滑,外觀上也會顯得水分更加飽滿。國際上對泡藥的標準是有嚴格規定的,符合標準的泡藥對食用者來說是安全的。
包冰就是給凍品穿上一層“冰衣”,俗稱“包冰”,也是為了防止水分蒸發而對產品進行的防護處理,能起到隔絕空氣的有效保護。產品包冰數有10%、20%等數值的不同,例如10%包冰也就是9 成包冰,是指解凍后產品占實際重量的90%。目前超市冰柜中的很多海產品都經過包冰處理。
首先檢驗魚肉顏色,魚片的顏色以白色為佳,淡粉色稍差,黃色最差。若魚片上有紅色小點,則表示在養殖或運輸過程中有擠壓現象。魚片周邊發現沒有去除干凈的魚脂肪,或形狀不美觀,則表示修邊不到位,這些會影響外觀但不影響食用。魚片中間肌肉紋理不明顯甚至紋理模糊,則是泡藥過度現象,更嚴重的是魚肉泡爛,這種情況就不適宜食用了。
魚皮魚尾應保持完整。若魚皮上劃痕較多或魚皮脫落,則表明養殖或運輸中有損傷,影響質量。魚肉顏色應為白色或淡粉色,若顏色呈深色表明不夠新鮮;若生產過程中不慎將魚膽劃破,會將魚肉染黃,影響美觀和口感。魚肉應具有彈性,若魚肉發腐、發綠,則表明已經變質腐壞。血漬一定要清潔干凈,否則魚肉很容易變質。
巴沙魚屬于淡水魚,本身味道偏清淡。我們日常在超市中買到的巴沙魚片大多經過急凍保水處理,缺點是魚肉的含水量較高,魚肉本身風味減淡,所以巴沙魚更適合做煎烤、水煮、紅燒等重口菜式。烹調前也最好用鹽、料酒、蔥姜之類的調味品腌漬入味為好。
原料:巴沙魚片200 克(三人份),蒸魚豉油、料酒、蔥,姜,蒜、鹽等調料適量。
做法:巴沙魚切片,加料酒、鹽、姜、蔥腌10 分鐘。取盤,底部放3 片姜,把魚肉擺上去,魚肉上再放蔥絲,然后上鍋蒸10 分鐘。待熱氣少一些,開蓋,將蒸魚豉油淋在魚肉上,即可出鍋。
原料:巴沙魚片200 克(三人份),橄欖油、鹽、黑胡椒等調料適量。
做法:先把冷凍巴沙魚解凍。把魚肉分成大小均勻的魚塊,在魚塊表面均勻地撒適量鹽和黑胡椒粉,腌制5 分鐘。平底煎鍋開大火熱鍋,轉中火倒入少量橄欖油,把腌好的魚塊放入鍋中煎到一面金黃色,翻過來再煎另一面,直到兩面都是金黃色,取出上桌即可。
原料:巴沙魚350 克,蜂蜜2 勺,醬油1勺,蒜4 瓣,鹽少許,十三香小半勺,黑胡椒碎1勺,淀粉、芝麻、香菜、西藍花、玉米油適量。
做法:將蜂蜜、醬油、鹽、黑胡椒碎、蒜末、十三香、水調成味汁。巴沙魚切小塊焯水,撒鹽、胡椒碎腌制。鍋熱加入適量油,魚塊下鍋,倒入味汁小火翻炒,變色入味后,將魚塊撈出擺盤。鍋中味汁加一點淀粉勾芡,大火收汁,倒在魚塊上。撒一點芝麻、香菜碎、黑胡椒碎、西藍花塊裝飾即可。
外酥里嫩的巴沙魚,裹著甜甜的蜂蜜,顏值高,風味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