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人口轉變、低生育率與人口發展戰略思考
——兼評馬爾薩斯人口思想

2020-12-11 06:43:12周長洪
人口與社會 2020年6期
關鍵詞:發展

周長洪

(南京郵電大學 社會與人口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人口快速增長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在幾經波折后,20世紀70年代初國家確立了人口控制指導思想,80年代初人口控制被確立為國家發展戰略,計劃生育成為基本國策[1]。40余年后的今天,生育政策從“單獨二孩”放寬到“全面二孩”,但人口控制思想仍然沒有改變[2]。在中國人口控制的長期實踐中,始終伴隨著如何認識人口問題和人口規律的爭論。今天,在如何看待我國人口低生育率、人口數量和人口結構的關系以及如何規劃我國人口發展戰略等問題上,仍然存在很大分歧[3]。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人口發展戰略研究[4],在此背景下,本文在梳理人口學領域重要的宏觀人口理論——馬爾薩斯人口論、傳統人口轉變理論以及第二次人口轉變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半個多世紀以來世界范圍內出現的新人口現象——長期持續低生育率,討論現代人口變動的基本規律及其對我們制定人口發展戰略的借鑒意義。結合人口發展戰略,討論人口“結構優化”和“人口總量適度”的含義與關系,并對如何做好人口發展戰略規劃提出一點建議。

一、從馬爾薩斯人口論看人口控制思想

從歷史上看,相當長時期內人類生育都是自然的事情,沒有引起特別關注,沒人覺得生育會引起大的“人口問題”,直到英國人馬爾薩斯在1798年出版了一本小冊子《人口原理》。在這本書中,馬爾薩斯提出人口生育速度和食物增長速度是兩個數量級,前者是幾何級數增長(指數增長),后者是算術級數增長(線性增長),即人口增長速度超過食物供給速度一個數量級。這一差距決定了人口增長和食物供給的不平衡——人口增長總有超過食物增長的趨勢,不管食物生產怎樣增長,人口增長都會更快,這種不平衡的結果就是出現了“過剩人口”,一些人不可避免地陷入失業、貧困和饑餓之中[5]。正是馬爾薩斯提出的這種人口規律及其悲觀結論,第一次將人口生育和人口增長作為一個嚴肅的“問題”帶入人們的視野。(1)在馬爾薩斯之前,也有一些對人口和生育的論述,但大多是片段和零散的,附屬于其他論題的論述之中。既然人口增長有超出食物供給的傾向,而這種不平衡又會導致“過剩人口”的貧困與饑餓,為了避免這種悲劇的發生,一個可能的合理的辦法就是“控制人口”或準確地說“控制生育”——這就是后來馬爾薩斯理論追隨者們的想法。不過由于馬爾薩斯本人出于宗教原因不贊成使用節育辦法控制人口,人們就將主張通過節育手段控制人口的馬爾薩斯的追隨者們,稱為新馬爾薩斯主義者[6]。

1.馬爾薩斯人口論的價值與適用性

今天看,現代人口生育規律完全超出馬爾薩斯理論的論述,或者說馬爾薩斯理論并不完全適用。(2)現代人口再生產類型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人們意愿性低生育,而不是隨著物質生活條件提高而選擇多生。不過,這并不妨礙馬爾薩斯理論的認識價值:一是它啟發達爾文完善了進化論中的一個重要環節[7];二是啟迪了他同時代的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提出資本主義經濟“鐵的工資律”,而這一“工資定律”受到馬克思的高度贊揚,并被引入資本論,成為剩余價值學說的一部分[8]。更為重要的是,馬爾薩斯人口論使后人意識到人口增長和人口生育可能是個問題,人口與資源之間可能存在不平衡,人口規律值得認真研究。正是馬爾薩斯的人口論開啟了現代人口理論研究的先河,今天的人口轉變理論、人口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思想、生態足跡理論以及人口學本身的發展等,都在源頭上與馬爾薩斯人口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無論歷史上還是今天,人們對馬爾薩斯的人口論褒貶不一[9-10]。其實,馬爾薩斯人口論既非完全對,亦非完全錯,關鍵看用馬爾薩斯人口論描述哪一個歷史階段的人口發展。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對于描述和解釋經濟不發達和避孕節育技術還沒有被廣泛應用的傳統農業社會的人口生育、人口增長與貧困的關系,有相當的合理性和正確性。換句話說,越是早期強烈受制于資源有限供給的人口,或者說越接近自然界生物種群自然生存狀態的人口,其生育與食物之間的關系越符合馬爾薩斯理論描述的規律——這也是為什么達爾文在表述自然界物種的食物供給與種群數量之間相互制約關系時,自稱受到馬爾薩斯理論啟發的原因[11]。所以,評價馬爾薩斯人口理論的對錯,要看你用這一理論描述的人口群體是處于哪個發展階段。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剛從戰亂不斷、民生凋敝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過來,是典型的經濟上貧窮落后的農業社會,人口生育和食物供給狀況十分接近馬爾薩斯人口論的描述——過多生育和人口貧困交織在一起。(3)新中國成立前和成立初期,我國人口總和生育率在6左右,意味著每個家庭平均生育6個孩子,同時農村人口占比高達85%以上,經濟上貧窮落后,是典型的農業社會。而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后,我國現代化步伐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速發展,城市化率不斷提高,社會生產方式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這時的人口生育規律就不再是馬爾薩斯理論描述的那樣了。這時用人口轉變理論來描述和解釋人口變動情況,更為準確和恰當。因此,我們說馬爾薩斯人口理論過時了,是指工業化、現代化開始以后的人口變動規律不再符合馬爾薩斯人口理論的描述。

2.中國的人口控制與馬爾薩斯人口思想

我國的人口控制思想認為人口過多會對經濟社會資源環境造成嚴重壓力,因此要嚴格控制人口,這種論述與馬爾薩斯人口論相吻合,但這從未被承認。即使是20世紀50年代著名學者馬寅初在論述人口過快增長對經濟積累和人民生活改善帶來巨大壓力而主張進行人口控制時,也不忘申明這與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完全不同”[12]。緣何如此?原來馬克思、恩格斯曾在他們的著作中多次對馬爾薩斯的人口論進行過猛烈批判[13]。當年馬克思從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方式角度出發闡釋人口貧困成因[14],恩格斯從科技和經濟發展能提高人口承載量的角度批評馬爾薩斯的人口過剩論[15],他們完全不贊成馬爾薩斯將人口生育看成獨立于經濟社會體制之外的抽象的因素,反對用人口生育速度過快來解釋人口貧困成因。今天,人口學界已經形成基本共識,那就是人口變動(包括生育率變化)不是獨立發生的,而是受制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從這個角度看,馬克思、恩格斯對人口問題的認識更深刻、更本質,更符合現代人口變動規律。

理論是一回事,現實是另一回事。像任何大規模實踐一樣,人們喜歡尋找理論依據以證明實踐的合理性,我國人口控制主要源于對人口增長壓力的反應,但最能支持人口控制實踐的新馬爾薩斯主義主張卻不被承認。在我國數十年人口控制中,這種理論與實踐的錯位一直存在。唯一的例外是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批判馬寅初人口論時,有人將其人口控制主張稱為新馬爾薩斯主義,如果略去批判者動機不論,僅就思想分類而言,倒是名副其實。但“馬爾薩斯主義”帽子不能戴,會使學術問題變成政治問題,馬寅初也因此差點被打成“右派”。(4)社會上有馬寅初被打成“右派”一說,其實不然,盡管康生等人有此心,但周恩來做了保護,因此并未被劃為“右派”。這種對馬爾薩斯人口論的諱莫如深,直到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后才有所改變——對馬爾薩斯理論的評價趨于多元化[16],但即便如此,人們在為當時轟轟烈烈開展的人口控制實踐尋找理論依據時,仍舊絕口不提馬爾薩斯人口思想。

事實上,馬爾薩斯人口思想并非一無是處。在經濟貧困情況下人口過快增長確實會帶來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解決人口增長與資源生態環境的矛盾非常重要;還有在高生育率情況下注意人口控制等——這些我們今天對人口問題的認識,都與馬爾薩斯人口思想相通,可以看作是馬爾薩斯思想在當代的延伸。但另一方面,不可否認的是,馬爾薩斯人口論存在致命缺陷,那就是人口(包括生育)不是獨立變量,現代社會也不存在人口增長與食物供給之間簡單的數量級別不平衡關系。今天,我們已經認識到人口變動(含生育率變動)在本質上是由人口所處的經濟社會環境變化所決定的,從宏觀上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避孕節育技術的普及,人口會呈現出有規律的變動。人類社會越往現代化方向發展,人們在生育上越少隨意性和任意性。作為數百萬年自然進化出來的人類潛在的生育能力,越強烈地受制于經濟社會發展引發的新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約束和影響,表現出越來越明顯的自控式有限生育行為,而人口生育率和人口數量及其變動趨勢,也越來越可以被把握和預測。

二、近代人口變動規律——人口轉變理論標準模型及其啟示(5)以下所有討論都限于封閉人口,即不發生人口跨界遷移。

18世紀中葉以后,一些歐洲國家陸續進入工業化社會,人口生育和死亡模式以及人口數量出現了明顯的、有規律的變化,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對此無法解釋,人們開始嘗試對工業化國家發生的人口變動現象進行新的概括總結,人口轉變理論由此而生。這一理論是對多位人口學家歷時一個半世紀的眾多研究成果進行概括總結后提出來的[17],并為后來進入工業化國家的人口實踐所不斷證實[18]。盡管現在對這一理論的精確性存在批評聲音,但其對工業化、城市化時期的人口變動趨勢與規律的描述,還是基本準確的[19]。

基于這一理論的普遍適用性,聯合國于1990年將其概括提煉為一個簡潔的人口轉變四階段標準模型(見圖1),并給出各階段對應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總和生育率、預期壽命等的數量特征以及人口增長趨勢等,為世界各國和地區判斷自身人口處于何種轉變階段,提供了判斷標準[20]。

圖1 人口轉變四階段標準模型

這個標準模型中第一階段是“轉變前”階段,人口屬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為特征的傳統人口再生產類型,對應的是工業化和城市化之前的經濟發展落后的農業社會(馬爾薩斯人口論適合對這個時期人口的描述)。第四階段是“轉變完成”階段,人口進入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為特征的現代人口再生產類型,對應的是工業化、城市化完成之后的“后工業化”時期。上述兩種人口再生產類型被認為是相對穩定的人口再生產模式,它們分別對應農業社會和后工業化社會的人口特征。而第二階段“前期轉變”和第三階段“后期轉變”是這個模型的關鍵部分,它們合在一起被稱為“人口轉變階段”。這個階段的人口再生產特征出現明顯變動,人口再生產類型具有過渡性質。其中“前期轉變”階段的人口再生產特征是死亡率開始迅速下降,生育率基本保持在高位或略微下降,引起這種變動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社會開始走上現代化道路——工業化和城市化開始發展;“后期轉變”特征是出生率開始穩步下降,死亡率在低位徘徊,對應的是工業化、城市化深入發展和趨于成熟的經濟社會環境。經過這兩個漸次替代的階段后,出生率與死亡率由轉變前的高位平衡變為轉變后的低位平衡,人口完成了從“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長”的傳統再生產類型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現代再生產類型轉變,而伴隨人口轉變的是經濟社會工業化和城市化從開始到基本完成的全過程。

人口轉變過程中的生育率和死亡率變化,同時決定了其他人口現象的出現:人口預期壽命延長,人口結構老化,人口數量由低位向高位有一個大幅躍升。(6)理論上由低位靜止變為高位靜止,人口數量保持不變的人口被稱為靜止人口。在前期人口轉變過程中,各年齡別死亡率和總死亡率首先下降——主要源于工業化、城市化帶來的生活條件和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且下降速度比較快,下降幅度比較大,這導致人口平均壽命不斷延長,同時在出生率高位不變的情況下人口自然增長率上升,結果引起人口數量快速增長。但只要轉變不被打斷(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不停止),這種人口快速增長情況并不會持續下去,而是很快轉變為速度逐漸減弱的慢速上漲過程(這時人口轉變進入第三階段——“后期轉變”),這種慢速上漲通常會持續數十年時間。原因有二:首先是死亡率不可能永遠下降,而是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就會穩定下來不再降低——這是死亡固有特性決定的,這時死亡率下降對人口數量的推升效應就會消失。隨著人口轉變進入后期,人口年齡結構會出現老化現象——這是較高出生率時期出生的人口開始進入老年期導致老年人口比例增加所致,而老年人口的增加又會導致死亡人口增加,進而導致人口死亡率不再下降,甚至從低位緩慢回升(老齡人口增多,意味著死亡人口也會增多,進而死亡率上升),這時死亡率從人口轉變初期對人口數量的推升效應轉變為對人口數量的抑制或下拉效應。其次,更重要的是,在后期轉變中發生的生育率下降(通常比死亡率下降在發生時間上有一個滯后,同時在下降速度上要略緩慢),會進一步降低生育對人口數量的推升效應,直到緩慢下降的出生率與緩慢上升的死亡率碰頭,人口數量增長達到頂峰后進入零增長。這就是人口轉變過程中人口壽命延長、人口年齡結構老化和人口數量“先增速、后減速”增長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由上述對人口轉變理論的描述,可以引申出有助于提高對人口問題認識的幾個重要結論。(1)引起人口再生產模式變化的根本動因來自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也就是以工業化、城市化為特征的現代化進程啟動了人口轉變,只要這個進程不停止,人口低生育率的出現就是必然結果[21]。那種認為不控制生育,人們就會多生、人口就會無限增長的想法是錯誤的[22]。(2)人口數量大幅度增加是人口轉變過程中必然發生的現象,盡管短期也許會給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帶來壓力,但它標志著現代化對人口承載能力的大幅提升,本質上是人類生活水平和社會福祉大幅提高的結果。這也是為什么2011年聯合國人口基金(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Fund)報告中以積極的口吻稱:“從很多方面看,目前創紀錄的人口規模可被視為人類的一種勝利”。所以,那種看到人口數量增長就覺得是個問題的想法是錯誤的[23]。(3)人口老齡化是伴隨著人口轉變發生的重要現象,它是人口“轉變前”和“前期轉變”時期出生的大量人口集中進入老年以及年齡別死亡率普遍下降導致人口預期壽命增加這兩種效應疊加的結果,本質上是人類掙脫自然對生命束縛的表現,是值得歡迎的人口現象。那種試圖避免人口老齡化和將老齡化僅僅視為經濟社會發展負面因素的想法是不恰當的,科學的提法應該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

三、新人口現象:長期低生育率與第二次人口轉變

盡管傳統人口轉變理論解釋力強大,但在現代人口新變化面前還是暴露出不完善的一面。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 歐洲許多國家人口生育率在進入低生育水平——總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后,不是圍繞更替水平波動,而是繼續下降,出現了持續時間較長的低生育率。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以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為代表,世界上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口總和生育率降到了1.5以下的“很低水平”,甚至是1.3以下的“極低生育水平”[24]。進入21世紀后,持續低生育率這一人口現象有不斷擴大之勢,截至2017年,世界上已有81個國家和地區進入低生育率時期,遍布幾乎所有大陸,其中很低生育水平19個、極低生育水平7個。值得注意的是,極低生育水平的國家和地區有5個位于亞洲,它們是韓國(1.23)、新加坡(1.23)以及中國的香港(1.20)、澳門(1.19)和臺灣(1.11) 地區[25]。

傳統人口轉變理論認為,人口轉變完成后,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附近,出生率與死亡率在低位平衡,并未預言會出現較長時期和幅度較大的低生育率現象,當然對這種現象的成因與后果更不可能提及。這意味著傳統人口轉變理論在預見和解釋轉變完成后出現低生育率現象方面存在嚴重不足。鑒于此,人口學家將這種在人口轉變后出現的持續低生育現象稱為“第二次人口轉變”(Second Demographic Transition,SDT),并對其表現、成因與影響進行了大量討論[26-28]。進入21世紀后,隨著低生育和超低生育率的國家和地區越來越多,人口學家對此關注度越來越高,相關研究文獻越來越多,對這一現象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由于一些國家的生育率過低且遲遲不能返回到更替生育水平,以致于有人提出“低生育陷阱”假說[29-30]。

不管人們對這一人口現象如何解釋和認識,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任何國家和地區都無法承受長時間的較低生育率,因為這意味著人口規模在未來會持續大幅萎縮,人口老齡化會更為嚴重,由此帶來的經濟社會發展風險難以預料。為此,世界上大多數低生育率國家和地區都采取相關政策刺激生育率回升[31],如德國、日本、韓國[32]、新加坡、法國、瑞典、俄羅斯,中國臺灣地區等,但大多收效甚微[33]。如果說控制人口增長時讓人們少生是件難事兒,那么當人們不想生時,想讓人們多生一點,似乎也不是容易的事兒。

在2014年開始實施“單獨二孩”政策和2016年開始實施“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后,出生人口數量和生育率并未像某些學者預測的那樣出現大幅度反彈[34]。一些區域基層調查結果顯示:已有一個孩子的父母生育二孩的意愿并不強烈[35-37]。盡管人們對生育政策調整效果在認識上存有爭議[38-51],但有一點毫無疑義,那就是這兩次生育政策放松對提升全國生育率的效果十分有限。短期似乎有一點作用,但沒過兩年,到2018年以后,無論出生人數還是出生率都急劇下降,雙雙創出10年以來的新低(見表1)。即使在生育政策調整后處于補償生育高峰的“十三五”期間(2016—2020年),每年平均出生人數不超過1 600萬,顯著低于預測的1 800萬[52]。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現象,它表明人口自身變動的規律留給政策發揮作用的空間十分有限。

表1 生育政策調整前后的出生人數與出生率對比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歷年統計公報

國務院2016年發布的《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對人口形勢曾作出這樣的判斷:“‘十四五’以后受育齡婦女數量減少及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死亡率上升影響,人口增長勢能減弱。總人口將在2030年前后達到峰值,此后持續下降”,并認為“我國生育率已較長時期處于更替水平以下,雖然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后生育率有望出現短期回升,但受生育行為選擇變化等因素影響,從長期看生育水平存在走低的風險。”同時提出人口發展目標之一是:2020—2030年總和生育率逐步提升并穩定在適度水平(指TFR保持在1.8),2020年全國總人口達到14.2億,2030年達到14.5億人左右。這一看上去對生育率走低有著充分預見的判斷,與實際情況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事實是,近些年我國人口生育率遠比所謂適度水平的1.8低(實際生育率更可能不到1.5),而且在未來還有繼續走低趨勢[53]。2020年人口總量將為14億出頭,2025年前后將會迎來人口峰值,數量約為14.2億左右,這些都顯著低于計劃目標[54]。

最有說服力的是育齡婦女的數量變化,目前我國育齡婦女數量逐步下降,“2010年全國15~49歲的育齡婦女總量達到峰值3.80億人,2015年降為3.63億人,年均減少343萬人;‘十三五’期間年均減少512萬人,預計‘十四五’(2021—2025 年)年均減少443萬人,‘十五五’(2026—2030年)育齡婦女減少的勢頭略有緩解,年均減少196萬人;其中,20~34歲生育旺盛期育齡婦女數量在2015年達到峰值1.61億人,‘十三五’年均減少285萬人,預計‘十四五’年均減少542萬人,‘十五五’年均減少242萬人。”[55]育齡婦女數量的持續縮減,尤其是生育旺盛期育齡婦女的縮減,意味著我國未來人口出生數和生育率會在現有低位基礎上進一步下滑。與此同時,經濟社會環境中抑制生育率提高的因素不斷強化。“收入提高、教育改善、城鎮化加速、社會性別平等、女性就業率和勞動參與率維持在較高水平、社會競爭性和流動性加劇、年輕一代生育觀念改變等因素都指向自發性的少生孩子。養育孩子的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居高不下。如家庭消費成本、孩子撫養成本、教育成本、婚姻成本、孩子照料成本均較高,孩子養育方式逐漸精細化等,這是社會進步的必然,也是抑制人們生育意愿和生育沖動的必然。”[55]在這種情況下,還說我國“受‘多子多福’和性別偏好等傳統文化影響較深”“生育模式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這還需要長期的監測觀察和深入研究”[56],不能不說這種思維模式已經陳舊過時。

根據人口自身變動的趨勢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對生育率的抑制效應,未來數十年持續低生育率帶來的人口負增長以及伴生的深度老齡化,將成為我國人口最顯著的特征和“新常態”,并將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我們在制定新的人口發展戰略時,必須預見到這一嚴峻的人口狀況。

四、關于人口均衡發展戰略的思考

中共中央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強人口發展戰略研究,這使得近年人口學界關于未來人口發展戰略的討論多了起來。我國的人口發展戰略總目標是“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56-57]。至于何謂人口均衡發展,有學者認為“人口均衡就是指人口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協調,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且人口總量適度、素質全面提升、結構優化、分布合理,以及人口系統內部各個要素之間協調平衡發展”[58]。

鑒于上述“人口均衡發展”目標涵蓋面廣、概括性高,為了突出關鍵問題,我們把討論內容限定在人口系統內部與人口自然變動密切相關的幾個具體指標上,看哪些是可干預的獨立變量,哪些是無法干預的結果變量,它們之間如何影響和作用,以及何為“人口總量適度”和年齡“結構優化”。如果要制定人口發展戰略,促使中國人口發展在未來變得平穩些,我們需要做哪些取舍與平衡,以及人口發展戰略的優先選擇應該是什么。

1.人口自然變動指標變量及其相互關系

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變動引起的人口年齡結構、預期壽命和人口數量的變化過程與變化結果,被稱為人口自然變動(Natural Variation of Population)。(7)至于人口素質的提升,由于涉及教育、文化、衛生、健康等社會領域,通常不包含在人口自然變動范疇內。衡量人口自然變動的指標有:生育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長率、年齡結構、人口壽命、人口總量等,(8)這一點可從聯合國人口司發布的世界各國人口統計指標看出。此處我們沒有考慮人口性別結構,原因是通常情況下只要出生性別比正常,人口性別結構就沒有大問題。而現在經過兩次生育政策放松,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已經下降到接近正常水平。在這幾個指標中,真正的獨立變量只有生育率和死亡率。至于年齡結構、人口壽命、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總量變動,實際上是生育率和死亡率變動疊加的結果,它們都不是獨立變量。而在生育率和死亡率這兩個獨立變量中,可能進行調節的只有生育率(計劃生育政策和管理就是人為調節生育率)。至于人口死亡率,它是自然發生的,主要受經濟社會綜合發展水平和突發大規模饑荒、疫病、戰爭等災害事件影響[59],不可能進行人為調整。此外,生育率變動對人口年齡結構和人口總量產生實質性影響通常會有長達數十年的滯后期,這是人口動量(Momentum)或人口慣性作用所致,這一點也要格外注意。由此可知,如果要對人口年齡結構和人口總量進行調節,其實只有一個變量可用,那就是生育率,且生育率變動產生的效果通常要數十年后才能顯現。

2.何為年齡“結構優化”和“人口總量適度”

學者們在人口已進入持續低生育率和不久將會進入持續負增長這一點上沒有異議,但是對于未來人口發展戰略在生育率和人口總量的選擇上充滿爭議[60]。有學者認為:“從人口結構來看,均衡也并不意味著將總和生育率提升至2.1左右的更替水平并加以維持”,因為“更替水平也意味著現有人口規模將會長期保持不變”,“關鍵在于判斷目前我國的人口規模是否理想。以我國現在的人口絕對規模而言,顯然是過大的,因而維持更替水平并不符合均衡發展的要求,也是沒有必要的,更加適當的做法可能是追求一個略低于更替水平的生育率,例如1.7~1.8左右。”[57]“在總和生育率為1.6的情況下,中國人口總量在2028年達到峰值,然后開始下降。……考慮到資源、環境、競爭能力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我國人口的總量達到峰值以后逐漸緩慢下行是可以接受的。”另有學者更為明確地說:“到本世紀末(21世紀)全國人口總量還有10億,關鍵是人口結構以及發展不平衡的問題。”[61]上述觀點和想法看似有理,但實際上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

首先,把我國人口生育率提升到更替水平就“意味著現有人口規模將會長期保持不變”,這是一種誤判。事實是,即使現在馬上把我國生育率提升到更替水平并保持住(且不論這幾乎不可能),人口總量仍然會在幾年后下降,而且負增長會持續數十年,而絕不可能是“現有人口規模將會長期保持不變”(9)本句重點符號為筆者所加。——這為人口負慣性增長規律所決定。前面曾強調過,生育率變動對人口總量變動真正產生影響一般有數十年滯后期,盡管生育率提高并保持在更替水平意味著人口規模最終將會保持不變,但這不會立即發生,而是要經過數十年滯后期才會出現。在滯后期的數十年中,人口總量變動趨勢由之前的生育率所決定。我國生育率自20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低于更替水平,至今已有30年,從理論上說,有多少年的低生育,就會在未來有多少年的人口負增長。從目前看,即使很快把生育率提高到更替水平(且不論這幾乎不可能),我國人口也要保持負增長至少半個世紀,(10)關于這一點,筆者將于近期給出具體預測模型和結果,并予以證明。而當負增長結束,人口規模進入穩定狀態時,那時的人口規模早已大大低于現有人口規模。因此,人口生育率提升到更替水平就“意味著現有人口規模將會長期保持不變”值得商榷。而現實更可能是,即使全面放開生育控制,允許人們自由生育,我國還會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的低生育率,這也就意味著未來人口總量遞減會持續更長時間,這期間人口總量減少幅度將是巨大的和難以估計的。而主張保持較低生育水平(例如1.6~1.8)以使人口總量下降到所謂10億理想水平,更可能是加大我國未來人口負增長的幅度,屆時我國人口總量就不是下降到10億的問題,而是會低得多!(11)對此,筆者將在另文中做出計算與預測。所以如此長時間的大幅削減人口是我們所需要的嗎?

其次,有學者認為我國到21世紀末全國人口總量還有10億,我國的人口問題關鍵是人口結構不平衡的問題,這種說法存在矛盾的地方。如果放任人口規模下降到10億,那就意味著今后數十年要一直保持較低生育率,而較低生育率將導致目前已經老化的人口年齡結構愈發老化,人口年齡金字塔將出現上大下小的“帶帽草垛型”,人口年齡結構不僅不會“平衡”和“優化”,而且會變得比現在已經不正常的人口年齡結構更加畸形。也就是說,人口減少導致人口結構不平衡。既要人口大幅下降到所謂10億的“理想水平”,又要人口年齡結構“平衡”,這是自相矛盾和不可能同時做到的,“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事實是,如果要人口年齡結構在現有已經畸形的基礎上轉向正常的上小下大的金字塔形,就必須把生育率提高到更替水平并保持相當長時間才行。

最后,何為“理想人口規模”?在現在中國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發展水平以及可預期的未來發展水平上,認為10億人口是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的理想人口,或者說是可接受的人口數量,是否合適?這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人口轉變理論描述的一個普遍規律就是,隨著人口轉變完成,人口總量會有一個大幅躍升,這被認為是經濟社會發展大幅提高人口承載力的結果,因此轉變后出現的較多人口數量是正常現象。這也說明,為未來人口設定一個理想人口數,不管怎么說都是一個相當主觀的概念。(12)20世紀70年代末,為了論證實行嚴格生育政策的必要性,一些十分著名的學者就曾說,中國人口如果超過12億,就會給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帶來災難性后果。如今達到14億,又怎么樣呢?從長期關系看,人口從來就不是自變量,而是受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和決定的因變量,這早已為以人口轉變理論為代表的現代人口理論所揭示和證明,人為設定一個數值為未來中國的“理想人口”,是不是過于簡單和主觀了?

3.關于中國人口發展戰略的一點建議

要想做好人口發展戰略研究,首先要對人口變動規律有充分理解和對人口發展趨勢作出準確判斷,在此基礎上才能制定出切合實際的人口發展戰略。對未來人口變動趨勢進行預測,這屬于事實判斷,而事實判斷準確與否,是有客觀標準的,那就是人口變動規律。只有充分理解人口變動規律,同時在掌握人口實際狀況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對未來人口變動趨勢作出接近實際情況的預測與判斷。前文對包括人口轉變在內的人口變動規律的討論,以及對我國近年人口低生育率和育齡婦女人數不斷減少的事實的介紹,還有對人口變動的變量之間關系的闡述,旨在說明中國人口未來最可能出現的情況:低生育率將長期持續,即將出現的人口負增長將長期持續(即使生育率回升到更替水平亦如此),人口年齡結構將愈加老化和畸形。盡管從根本上說,預測的準確性最終要由后來實際發生的人口狀況加以檢驗和證實,但最有價值的是能在事情發生之前就準確預見,而不是事后再糾正——因為人口變動周期長和糾正起來代價大。而給我們對預測結果以信心的,恰是對人口變動規律的理解與掌握。

其次,中國人口幾年后即將進入歷史性的負增長時期,如果要制定人口發展戰略,不應止于簡單的面面俱到(如人口的數量、素質、分布等),不應止于對未來人口均衡發展的完美描述,而是必須解決實際問題,如低生育率以及由此產生的人口年齡結構劣化和人口總量不斷下降的問題。學者郭志剛指出:“在未來數十年中,究竟是將積極應對老齡化并努力恢復人口正常狀態作為主要任務,還是將削減總人口規模作為主要任務……正是當前人口發展戰略研究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62]

事實上,將人口發展總目標定為“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協調,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且人口總量適度、素質全面提升、結構優化、分布合理,以及人口系統內部各個要素之間協調平衡發展”,盡管看上去全面,但其指導實踐的意義不大。什么叫“人口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協調,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如何衡量?衡量標準是什么?這些都是不容易說清的問題。“人口總量適度、素質全面提升、結構優化、分布合理”,什么是“適度”“提升”“優化”“合理”,本身也不容易界定,而且它們彼此存在鉗制關系,怎么能夠同時實現?

筆者覺得,如果要制定所謂的人口發展戰略或人口規劃,在指導思想上不應該以“完美”為導向,而應該以“問題”為導向,也就是要識別制約人口正常發展的關鍵問題并采取措施加以解決,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已是善莫大焉。當然,這里涉及價值選擇問題,也就是什么問題更重要,解決什么問題更緊迫、更優先。在人們對未來人口變動趨勢這一事實取得基本一致的判斷后,價值選擇的不同將成為關鍵,因為它會導致人口發展戰略的選擇不同。當前人口學界對我國應該優先解決什么問題的爭論,許多都源于價值選擇不同。當然,在此沒有簡單的客觀標準供人們判斷是與非。專業問題交給專業人士解決,具體辦法就是由人口專業人士進行充分的討論甚至辯論,最后以他們中大多數人的共同看法作為決策依據。(13)決策論告訴我們,社會領域里的許多決策是沒有最優解的,甚至是無論事前還是事后,都根本無法判斷決策是否最優。因此,滿意解更是通常的選擇。

筆者認為,中國人口發展的總目標應該定位在“平穩發展”,盡量減少起伏波動。因為人口數量的大起大落、人口結構的老化和劣化,既對人口自身發展不利,更會影響經濟社會平穩發展。而要想今后中國人口盡可能平穩發展,首先要關注的就是低生育率問題,因為它會影響人口年齡結構并決定未來人口總量,而且它是人口變動中唯一可能或可以進行調節的自變量。那么,人口生育率應如何導向呢?那就是導向更替生育水平,因為這是一個人口平穩發展的關鍵因素和基本條件,舍此別無他途。

猜你喜歡
發展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產前超聲發展及展望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展的第二階段
脫貧發展要算“大賬”
紅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 09:16:48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身擔重任 更謀長遠發展
中國衛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42
推進醫改向縱深發展
中國衛生(2015年2期)2015-11-12 13:13:54
談發展
它會帶來并購大發展
創業家(2015年7期)2015-02-27 07:54:1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年人久久黄色网站| 亚洲色图欧美激情|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黄色片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正片| 亚洲精品va| 日本欧美成人免费| 国产91精品最新在线播放| 啊嗯不日本网站|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 无码不卡的中文字幕视频| 中国国产一级毛片|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 日本午夜三级| 妇女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热99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91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 亚洲天堂首页| …亚洲 欧洲 另类 春色| 亚洲欧州色色免费AV| 九九热这里只有国产精品| 国内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播出| 日本www在线视频|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日韩无码真实干出血视频| 欧洲亚洲欧美国产日本高清| 综合天天色|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业不|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老熟熟女| 亚洲成在线观看| 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 亚洲熟女偷拍|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日韩不卡高清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国产网站免费观看| 日韩欧美网址|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第一页|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呦女精品网站| 免费网站成人亚洲| 天堂成人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一级| 51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手机观看 | 亚洲综合经典在线一区二区| 尤物午夜福利视频| 成人亚洲视频| 男女男精品视频|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av片囯产区| 超清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网站|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日韩免费成人| 欧亚日韩Av| 欧美精品不卡|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 av一区二区无码在线| 日韩毛片免费| 一级在线毛片| 一级爆乳无码av|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日韩精品毛片| 毛片在线区| 久久男人资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