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揚 (保險職業學院)
面向新時期中國夢的提出,我國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和標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和專業實訓活動中,注重對于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和人文科學修養的有機提升,引導學生樹立腳踏實地的工作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從而共同助力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與此同時,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案所面向的群體均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這就需要高職院校在開展教育教學工作中,首要對于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進行培育和提升,還要在常規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的落實與完成之上,對于貼合時代發展趨勢的品牌文化和元素進行有效滲透,指導學生對其產生正確的認知和理解,在增強學生品牌獨立意識和文化認同感的同時,輔助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審美觀念。因此,對于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在立德樹人視域下,既要求學生能夠對于問題進行觀察思考與解決,也需要學生在面向生活實際和問題難題時,能夠以持續學習和終身進取的目標理念,不斷前行奮進。而在立德樹人視域下,對于高職院校人文體系進行創新和發展,恰恰能夠使高職院校在當前教育革新與教育優化背景下,不斷提升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以貼合社會對于人才培養需求和人才培養標準的角度構筑人文素質教育體系,共同助力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常態化發展。
在立德樹人視域下,高職院校開展人文教育工作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和缺口,人文教育體系的構建過程也還有一定的上升空間。首先,盡管素質教育理念已在當前高等院校教育教學過程中滲透,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在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展開過程中,仍存在著一定的落后觀念。大多數高職院校認為高等職業教育主要以就業培訓為主線,對于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培養要緊密貼合市場需求和社會標準,從而忽略了在學生人文素養和素質層次上的教育發展。特別是在部分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層次上,過度重視高職院校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上的培育和發展,縮短了基礎課程學時,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了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綜合素質的培養;其次,在高職院校人文教育體系構筑過程中,由于缺乏對于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視,致使相應的人文素質教育師資隊伍匱乏,部分教師在開展高職專業教學的過程中,由于自身知識結構和認知層次上的不完善,從而在教學方法上缺乏系統性的教學引導,也缺乏對于高職院校人文教育體系構建的完整認知和正確理解,從而使得當前高職院校課程教學無法滿足立德樹人視域下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需求,不能以前沿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對于學生的適應能力進行有效增強。與此同時,大多數高職院校在開展人文素質教育過程中,由于缺乏完善標準的教育課程體系,使得在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設置的過程中,將部分人文素質以選修課的形式呈現,特別是在品牌文化的傳承與交流中,任選課的學習模式在潛移默化中降低了高職院校對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重視程度,無法為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有序開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在黨的十八大以來,對于高等教育的創新與發展提出了更加明確的目標導向,尤其在立德樹人理念和內涵的指引下,對于高職院校人文教育體系的構建和完善,提供了清晰的教育目標。
因此,在立德樹人視域下,教師在課程教學的初始階段,牢固樹立明晰的立德樹人教育理念和教育原則,以此為目標導向,對于高職院校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創新實踐能力進行有機培養和規劃。特別是對于傳統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展開過程中過度重視對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培養的教學目光和理念,更需要教師對其進行明確認知和辨識,不單純的將培養高層次技能型人才作為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的目標和任務,而是要以職業教育和人們素質教育相融合,實現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意識的有機把握,從而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與此同時,在以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為標桿,對于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意識進行革新與優化的過程中,教師還應結合時代元素,對于教學標準和教學要求進行充分考量,以此為依托,為實現優秀品牌文化有機融入高職院校人文教育體系奠定良好的基石。
在面向當前立德樹人視域下,高職院校人文教育體系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缺乏強有力的師資隊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的培育和職業道德修養的培養,因此,要想實現對優秀品牌文化融入高職院校人文教育體系的有效創新和發展,院校就必須要對師資隊伍進行有效培訓和強化。特別是對于高職院校學生培養來說,應以雙師型隊伍的培養模式,從技能層面對于學生的專業技能素養進行有效提升和發展,從理論層面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和正確價值觀念進行有效培養和規范,通過強有力的師資隊伍不斷助力優秀品牌文化滲透在人文素質教育之中。
例如,高職院校在創新人文教育體系的過程中,可以積極對校內外的資源和人力進行整合,建立高職學校品牌文化素質教育培養基地,結合品牌文化和品牌元素,對于專任和兼職教師進行培訓,有效提升師資隊伍的優秀文化素養和知識底蘊基礎,從而保障優秀品牌文化融入高職院校人文教育體系創新發展和順利實施。
隨著網絡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在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體系的創新過程中,單一的對于優秀品牌文化進行滲透不僅無法達到人文素質教育目標要求,還有可能適得其反,使學生對其產生枯燥乏味的學習情緒。因此在立德樹人視域下高職院校人文教育體系在滲透品牌文化并實現自我創新的過程中,應該對于時代元素進行有機結合。首先,在教育教學展開過程中,可通過優化課程結構融入現代化教學媒介和教學手段,開設國際品牌文化必修課,指導學生在利用電子化閱讀的過程中,對于品牌讀物和品牌文化進行選讀和鑒賞,不斷增強學生對于品牌文化意識規范的認知和理解,在有效拓寬學生視野的同時,不斷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信息化平臺,對于人文素質教育進行延伸,通過結合微課教學模式設置網絡精品課程,有效拓寬同高職院校學生互動交流的平臺與渠道,鼓勵學生增強對品牌文化交流和研學的參與度和融入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增進學生的人文道德修養和品牌思想意識。
綜上所述,隨著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創新與優化,高職教育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在為社會培養并輸送高質量技能型人才層面具備重要的價值,更在不斷助力我國高等教育質量及層次有效提升快速發展方面具備一定的戰略作用。
因此,要想有效推進我國高等教育的長足穩定發展,就必須要對于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提起足夠的重視,結合時代元素和優秀品牌文化,對于高職院校人文教育體系進行不斷調整和創新,從而實現對于高職院校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和職業技能與專業水平上的共同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