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偉航 (青島科技大學)
近年來,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持續推進和各國版權貿易相關政策的落地施行,文學和文化走出去已經成為世界化的趨勢和出版界的熱點議題。2006年,我國在《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中就已提出:“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創新文化走出去的形式和手段,吸收借鑒世界各國優秀文化成果,提升我國文化產品的影響力和競爭力,積極推動中華文化面向世界、走向世界?!币虼?,版權貿易成為出版界當前最為重要的任務之一。盡管我國近年來一直致力于版權貿易的發展,但目前已有出版物中國本土品牌化程度仍然不足。為解決此類問題,我國對于版權貿易品牌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
目前國內高校對于翻譯人才的培養均偏重知識性,缺乏實操課程,泛而不精;學習方向較為單一,培養目標定位模糊,多數只分為“口譯”和“筆譯”兩個方向;課堂授課主要以中文授課為主,學生學術水平差異較大。出版社內部缺少能夠與國際市場直接對接的翻譯人才,更嚴重缺失多語種翻譯人員。目前我國與“一帶一路”周邊國展開經貿文化合作,在文化領域亟需周邊國語種翻譯人才輔助中國文化品牌的建立。
此外,鮮少出版社和出版集團內部設有專門的翻譯部門,多采取外包形式聘請非行業內的翻譯人員,導致部分用于版權輸出的中文出版物帶有嚴重的譯文翻譯腔,降低了出版物內容美感和可讀性,有損讀者的用戶體驗,降低受眾興趣和接受度,更會影響中國出版物的品牌和聲譽。
2020年5月10日是第四個中國品牌日,當日會議提出,要加強品牌建設,不斷提升中國產品和服務的質量與影響力,是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面。正如美國著名出版家小赫伯特·史密斯·貝利在《圖書出版的藝術和科學》一書中指出:“出版社并不因它經營管理的才能出名,而是因它所出版的書出名?!比欢?,我國出版國際化進程中,對于懂得市場、了解品牌的人才關注度不夠,重心仍位于內容建設上。出版機構在整合營銷和產業化的建構等方面發力不均。
以我國版權輸出主要形式的圖書為例,圖書作為一種傳遞信息和文化交流的媒介,傳播的不僅僅是書內的文字,而是內容和形式的有機結合。圖書的封面設計、圖文版式、圖文比例、字體和色彩選擇等,無一不體現著設計者的巧思、圖書品牌的形象和出版企業的理念。然而,目前我國版權輸出的圖書封面設計較為單一,設計工作人員多以外包形式為主,與編輯部工作人員溝通不暢,圖書設計和內容關聯度不夠,非專業版貿設計工作者對于市場審美判斷不到位。
此外,在當下萬物互聯互通的數字媒體時代,圖書設計還應有所創新,努力迎合受眾日益變化的閱讀和審美需求,提升中國品牌的知名度和認可度。但我國目前版權貿易圖書仍以紙質書為主,電子書和VR、AR圖書等較少,出版物品牌缺失數字化依托。
國內各大高校應持續推進翻譯碩士點的設立,擴大翻譯碩士的招生比例,同時,進一步細分碩士階段的研究方向,除已有方向之外,增設版權貿易品牌翻譯方向。在課程設置方面,除目前已有的翻譯、詞匯學、語言學和語法等理論課程之外,應增設市場營銷、品牌研究等相關選修課程和實踐課程,多維度提高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運用能力和操作能力。
各大出版企業也應從自身內部優化做起,積極引進優質翻譯人才,提高工資待遇,細分工作內容,設立專門的版權貿易品牌翻譯部門,專職專攻。鼓勵優秀的譯員實行帶教制度,進行新員工翻譯培訓,避免由于經驗不足導致的譯文翻譯腔的出現。
任何在市場機制中的產品都需要品牌效應的聚合,才能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縱觀國際出版市場已有的優秀范例,如企鵝蘭登、培生、麥克米蘭等大型國際出版集團,多年來建設了諸多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圖書品牌,深受國際讀者認可。出版企業內部應獨立組建品牌項目部門,精益求精,著力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出版品牌,使我國本土的出版產品真正被國際認可。
品牌的建設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因此務必要提高我國版權貿易從業人員的市場意識,主動了解海外讀者的閱讀偏好和閱讀期待,結合時代主流和中國特色,打造中國品牌。英國知名作家 J.K.羅琳創作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說就是市場嗅覺把控的典型案例之一,該系列的第一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在屢遭拒絕之后,市場嗅覺敏銳的美國學者出版社取得了其在美國的發行權,從此該系列風靡全球。
此外,一個成功的品牌,除了滿足讀者對產品的內容需求外,背后一定有一支專業的服務隊伍,結合新媒體技術與國際用戶進行交互式對接,接受受眾反饋,為國內外讀者提供更為精準的個性化服務。因此,培養品牌服務人員是目前品牌人才培養的重點工作之一,也是業內很多傳統出版機構存在的盲區。
另外,品牌人才不應局限于出版業內的編輯工作人員和市場人員,也應結合當下新媒體發展趨勢,利用“三微一端”等各類平臺,促進品牌創新。例如培養主流視頻平臺頭部主播,在當下直播經濟大火的社會環境下,通過短視頻出版,發揮新媒體融合傳播優勢,聯結國內外受眾。例如,在李子柒的短視頻里,向世界各國全方位地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和鄉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了我們仁愛、勤勞、勇敢的傳統理念。外國人能夠從這些視頻中了解到中國的歷史傳統和民族調性,從而構建了中國特色的品牌模式,促進中華文化的國際化傳播。
我國出版企業應積極引入具有國際化品牌意識和市場嗅覺的設計師和插畫師。設計人才不僅要有能力對于出版物封面設計進行創新,也要能夠在內文版式、圖文搭配、字體顏色、排版和文創產品設計等方面進行優化。
例如,音視頻類出版物需要設計制作獨具特色的文創產品周邊,如明星作者或演職人員形象冰箱貼、與出版物主角同款的服飾、印有經典臺詞的餐巾紙等。
在設計人才品牌意識的培養和引進方面,可以借鑒企鵝公司。它設計了經典品牌標志—以橘黃色為背景的企鵝形象,三段式水平分割范式成為系列圖書的經典模板之一;創造性地設計了一系列文創產品,包括名片夾、日記本、抱枕、“小黑書”套裝福爾摩斯馬克杯等。以上種種無不體現了設計人才對于品牌塑造的專業度和對市場的了解。
優秀的設計人才可以在出版物的呈現形式上提升出版物的審美價值和收藏價值,體現個人和出版企業的工匠精神和精品意識,也能在國際市場上更加充分地展現中國特色和中國傳統。例如廣陵書社依靠揚州豐富的古籍版片資源優勢,專注于發展傳統雕版古籍,設立了專門的雕版印刷技藝傳習所,為出版機構的專業化可持續發展培養傳承人。
在圖書形式方面,技術人才也應結合數字技術,創新圖書呈現方式,例如在版權貿易中開發和輸出AR、VR出版物,既能豐富圖書的表現形式與出版手段,又能帶給讀者沉浸式的閱讀體驗,精準把握讀者需求,促進中國出版“走出去”。
在全球化和國際化大趨勢下的當今社會,人才是強大的生產力,因此,我國版權貿易行業應大力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專業翻譯能力、熟悉國內外出版行業經濟規律、了解國際文化和市場、擁有敏銳市場嗅覺和設計技術專業素養的品牌人才,以此助推當代文學的海外經典化,講好中國故事,展現大國風采,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綜合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