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傳昊 曲秀琴 (.哈爾濱商業大學金融學院;.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創新創業教育中心)
互聯網金融指的就是在農業生產經營的過程之中在對支付、云計算以及APP等多種互聯網工具充分利用的基礎之上,能夠實現資金融通、支付與及信息中介服務的一種新型的金融方式。
需要明確的是,互聯網金融并不是將金融業和互聯網之間進行有效的結合,而是指從金融服務功能出發,以相對成熟的安全和移動互聯網技術作為基礎,以用戶需求作為指導,為了能滿足新需求所形成的一種新型的業務服務模式,是將傳統金融業與現代互聯網功能之間實現的有效的融合。
隨著我國三農政策的利好優勢不斷推出,扎根在農村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應運而生,出現了一批專業種養殖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一大批龍頭企業。而伴隨著互聯網在通信、交通、金融等眾多領域的強勁發展,這些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對互聯網金融也產生了更強烈的需求,尤其是在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農業農村的一些活動也可以在網上來進行,對于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筆者研究針對互聯網金融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產生的作用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調研分析并總結,希望能為相關人員提供合理的參考。
通過研究分析,得出目前影響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原因在于體制以及機制的不健全對農業產業化發展帶來的制約。農村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技術來開展各種金融產品創新以及金融之際的創新,還面臨著諸多的問題。主要有以下的幾方面:
一是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服務意識還需要進一步增強。由于農業產業化成本回收的時期較其它企業相對較長,回報率也不高,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農村互聯網金融服務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受到了影響。
二是當前還沒有形成健全的互聯網金融立法監管體系。主要表現在現行的金融法規是以傳統金融業務作為基礎的,而對于互聯網金融運行缺乏有效的監督,進而產生了系列的網上金融風險,如詐騙、黑客等問題,主要原因是互聯網金融監管還不到位,制度體系急需完善。
三是在農村的金融機構服務對象本身的信用體系還不健全。農民信用意識薄弱,征信管理體系還不夠完善。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可見,在今后一個時期如何將互聯網金融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效對接,開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服務新模式才是做好服務解決問題的關鍵。
對新型農業主體而言,由于傳統的金融服務限制了他們的發展,而互聯網金融剛好破解了傳統金融存在的比如在農村地區發展速度較為緩慢、對農村資金的供應存在嚴重不足等問題。互聯網金融的不斷發展,可以為農村資金需求提供更多的致辭,可以在眾籌以及P2P應用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資金閑置人員與資金短缺人員之間的有效溝通和交流。
市場出現的新型農業企業如在玻璃魚缸里種水稻、可以遠程監控的掌上菜園、農村廢棄物還肥裝置等一系列的智慧型農業新產品、新技術、新裝備、新業態等項目的出現不難窺見“互聯網+”的身影。而自 2011 年起,我國國內的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也發生了實質性突破,其模式包括眾籌項目、P2P 網貸、第三方支付、數字貨幣、大數據、信息化及各類金融門戶端口等,再一次喚醒了客戶對互聯網金融深層次需求,使客戶實現了線上支付的習慣,重塑了客戶群體,實現了成本低、效率高、覆蓋廣、發展快等諸多益處。
在互聯網金融體系的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應該主要包括以下三種風險分擔機制創新模式:第一種模式是由地方政府出臺各種新型農村經營主體貸款的風險補償政策,并設立起專門的補償基金,形成完善的風險分擔體系,對風險進行分散,充分發揮出銀政合作支農作用。第二種模式是積極構建專業化的融資性擔保機構以及互助擔保合作社,有效擴大涉農擔保公司的合作覆蓋面,不斷地增強擔保機構的支持能力。第三種模式是讓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覆蓋范圍以及保障能力得到增強,并且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的辦理農業保險以及主要管理人員的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等,相關的保險費可以由財政、金融機構以及借款人三方共同承擔。
通過“互聯網+”服務,探索通過“互聯網+金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服務模式,包括移動互聯網、云計算(支付、理財)、大數據等新技術、新模式廣泛運用于農業生產的各環節領域,從而構建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上下游客戶、生產經營各環節的電子商務綜合金融服務平臺。
一是在電商環節將上游供貨商和上游銷售商納入平臺管理。利用平臺拓寬營銷渠道、反饋的市場需求,鼓勵開創自己的電商平臺,形成自己的優勢品牌,拓展市場,整合各方面資源等。二是在云數據環節通過平臺獲取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額、銷售額、資金回籠等大量數據進行分析,從而客觀地評估農業經營主體的資金需求、還款能力、還款意愿和持續經營能力等指標來制定金融服務方案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三是在金融環節借助平臺數據分析結果,科學選擇新型經營主體提供金融支持。
通過互聯網金融與農業之間的有效結合實現智能管理與運營模式。如,通過在奶牛的耳朵上裝飾精致特別的“電子耳釘”,可以隨時輸出奶牛的所有信息,比如奶牛進入大廳直接讀取奶牛身上的信息,再經過掃描進入到電腦就可以輸出如奶牛的出生日期、最后一次擠奶的時間、交配的時間等系列信息,進而體現了農業智能模式對農業企業的助力。
主要依據農業產業鏈融資模式,通過批量作業的方式打破傳統的授信條件,解決因農民貸款抵押物不足無法享受金融政策,降低融資成本,控制產業鏈斷裂風險。一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商流、信息流、貨物流和資金流的控制,形成對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以及消費者等組成的整體功能網絡鏈條。二是打通供應鏈融資渠道。依賴核心企業的良好信用和履約能力,向供應鏈的上下游配套企業提供金融解決方案,解決供應鏈上下游企業融資難、擔保難的問題,從而提升供應鏈整體競爭能力和內在價值,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供應鏈核心企業形成利益風險共同體。如 2013 年農總行組建數據網貸系統與 W 集團 ERP 系統對接項目,實現了銀企間數據共享,實現了貸款審批、合同簽訂、放款及貸后監控等業務全流程在線作業。
結合目前新型農業企業的實際應用情況來看,在互聯網金融模式應用方面,普遍推廣的兩種模式是眾籌與 P2P。如果從P2P模式進行分析,則是在對互聯網金融平臺利用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貸款申請,經過嚴格的審核流程,利用互聯網平臺把資金需求方和資金供給方有效對接,通過信息技術的處理,從根本上解決信息不對稱的產生的成本,使企業融資變得更加簡單、方便、快捷。因此對我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來說,要向農業強國邁進,僅是分散小規模經營是無法形成合力的,必須眾多企業實行合作,形成規模化生產經營,通過互聯網金融平臺的有效對接,才能解決當前存在的小農生產方式而導致小微企業生產效率低下、各自為政、非規模化生產經營的弱勢,使我國的新型農業企業實現全面現代化經營。
當前,我國經濟形勢進入新常態,國民經濟增長從長遠來看在量的基礎上需要更加關注質的增長。因此在農業產業化的融資過程中,互聯網金融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全國開展精準扶貧項目過程中,新型農業主體的發展作為扶貧的關鍵點,提醒著金融機構在全面推進眾籌這一新型融資模式的同時,要結合當前農業實體經濟現狀,在符合法律法規并且防范風險的前提下,積極創造條件來吸引資金,帶領貧困戶通過不同的方式解決資金和生產風險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