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寶川 劉羽柔 (河北科技大學)
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589 年)是繼秦漢全盛期后一個極其混亂的年代,朝代更迭頻繁,使得當時的社會制度土崩瓦解,進入了歷史上一個長達三百多年的衰弱時期。同時期下的古羅馬(公元286-476 年)在征服古希臘后,也由統一的繁盛走向衰落。由于魏晉南北朝頻繁的發生戰亂,導致其社會經濟受到重大沖擊,但民族文化卻通過國家之間的碰撞兼并進入了一個大融合階段。古羅馬的民族文化更多的則是對古希臘文化的傳承與借鑒,在此基礎上進行改良和創新。
魏晉南北朝時期講求天地陰陽,追求和諧的自然之美,服飾色彩受陰陽五行的影響,以青、紅、黑、白、黃五色為正色,其他顏色為間色。
因人類文明起源于黃河流域,面朝黃土的勞作模式,使得黃色成為最尊貴的顏色。男子服飾色彩多為灰白色調,暗喻“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遠大志向。女子服飾顏色以粉色、淡藍色等沉靜文雅的色調為主,強調了古代婦女含蓄矜持,端莊賢淑的性格特色。
古羅馬的服飾旨在強調個性釋放,服飾色彩受社會文化影響,劃分出了鮮明的階級等級。最為流行的是白色和紫色。古羅馬人認為白色是純潔神圣的象征,參加選舉的候選人和婚禮上的新娘都會穿著白色服飾。紫色因其原料貝殼難以獲取而變得異常昂貴,被認為是代表富有和權貴的顏色,有上等社會地位的人們偏愛紫色或白色上等毛料上鑲著金邊或者紅色裝飾的托加。平民只能穿褐色、棕色、灰色等未經加工的服飾。服飾顏色還會根據人們社會分工的不同發生改變。
華夏文明起源于黃河流域,人們從大自然中獲取生活資本,從新石器時代起,人們開始養殖桑蠶,神農氏教人們種植葛麻谷物,于是有了麻布、葛布類衣物。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材質基本上有絲織物、粗布和麻布,以絲綢為最,服裝材質取決于階級劃分,富貴人家可以穿綾羅綢緞,普通和貧寒人家穿粗布。
古羅馬氣候溫和,雨量豐沛,農作物生長繁茂,普通民眾和奴隸的服飾材質多為亞麻和毛織物。羊毛織物是古羅馬貴族的象征,被廣泛的應用在各種儀式中。同時絲綢流入古羅馬,無數羅馬人對絲綢極度癡迷。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紋樣大多承襲于漢代,又通過戰爭吸收了少數民族文化,強調清麗脫俗,含蓄典雅、返璞歸真、靈魂適意的審美觀,織物紋樣大多來源于對自然的模仿,山鳥魚蟲,飛禽走獸都可成為衣上的點綴。再經過變形變色等技法,使圖案似形似意,變得充實而更富靈氣。
人們把對生活的美好祝愿寄托在服飾上,不論是高貴的綾羅綢緞還是民間常用的印花布匹,都能見到例如龍鳳呈祥的圖騰紋樣和表達吉慶喜悅的喜鵲登梅等吉祥紋樣。古人講究的中軸對稱也在織物紋樣的排列上展現的淋漓盡致。魏晉時期在幾何內填充動物或花葉紋樣呈現放射狀對稱式狀態,紋樣裝飾效果極強。人們日常生活中普遍應用的小花朵紋和小幾何紋對后世服飾的影響極深。
古羅馬人尚武好戰,服飾紋樣的靈感也大多來源于文化與戰爭,織物紋樣更重視其功能性,大多以黑白單一的顏色組成。圖案以寫實為主,繪以人、動物、花朵和植物莖葉,力求逼真的效果,散發出濃郁的莊嚴肅穆之感。
中西方服飾紋樣最大的區別在于,前者以寫意代替寫形,注重情感傾注和寄托。后者注重寫實,以極為理智的姿態描繪世間種種,更多的反映了現實主義在服飾上的表達。
魏晉南北朝時期頻繁戰亂導致社會財力損耗巨大,很難維持兩漢時期冠服制度,男子冠帽多用幅巾代替。女子多將頭發挽起,流行“蔽髻”,髻上按嚴格的等級制度鑲有金飾。發飾除了常見的步搖、簪釵、花鈿、鮮花等,最為獨特的是將斧鉞戈戟等兵器融入到發飾的設計中,柔美與兇悍合為一體,別有意趣。
古羅馬時期受地中海氣候影響,雨熱不同期,炎熱且少雨。故而不論男女,多將頭發燙成卷發。古羅馬的首飾傳承自希臘,是羅馬人身份的象征,以黃金、寶石和玻璃首飾最為常見,東方大門打開后,珍珠和印度寶石就成為羅馬婦女的獨寵,皇冠上也多用珍珠裝飾。
魏晉南北朝服飾重視和諧美和結構對稱性, 圖案花紋通常結對出現。服飾形制種類繁多且等級制度嚴格。服飾衣料追求俊俏飄逸的颯然之姿,色調柔和含蓄。織物圖案精致細膩。古羅馬對于國民身體素質要求極高,極小限度在布料上進行剪裁。服飾形制重實用,但變化較少。在服飾的結構設計上注重凸顯人體自然曲線,具有獨特的垂墜感。采用抽象的造型設計形式,盡可能的用服裝來襯托出強壯的體態。
黃河孕育了華夏文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們處于一個相對穩定和封閉的環境。內有群山相護,大河相連,叢林廣覆,生活資源充沛。外有戈壁成片,草原披背,海水遮蔽,少有外敵來犯。縱使內部常有戰亂不斷,分裂和統一朝夕相替,盛世和衰落頃刻之間,各個民族還是在這樣一個艱難曲折的過程中完成了民族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形成了完善發達的文化體系。不論戰爭怎樣頻繁,國家之間如何互相攻訐,民族大的走勢還是朝向不斷的融合與發展。
而古羅馬文明是在以圍繞著地中海尼羅河文明、兩河流域文明、愛琴文明以及南歐的古希臘的基礎上,通過民族大遷徙形成。大多以承襲為主,喜好通過戰爭獲得資源的古羅馬人通常會將占有的國家城池的文明據為己有,在其基礎上加以較少的改變,從而形成自己的文化。
中國和西方服飾文化對比,不難看出中國服飾文化是在一個相對固定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各個民族服飾文化在形制上有大的統一,卻又擁有自己個性鮮明的特色。西方服飾文化的變化是根據其民族遷徙和戰爭掠奪形成,在多樣文明參與,交替支配,互相影響的激烈碰撞中發展起來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受文化特色影響,人們崇尚飄逸的與東方人柔美面部輪廓相襯的服飾形制。色彩上尤好清新淡雅的灰白色,透露出寫意含蓄的服飾特色,如同中國水墨畫一般,呈現出一種虛無縹緲形留意動的精神境界。
在古羅馬人的眼中,美有千種百樣,因而不是人去適應服裝,而是服裝為人而生,用服裝來完善人的體態美。古羅馬人追求天性解放,以人為中心,在服飾形制上強調凸顯人的個性,通過服飾再現人的身體形態。
魏晉南北朝在大動蕩時期就孕育著新的發展契機,南北各地在戰爭的影響下,農業生產工具和農作物進行了交流與改進,傳統的水利思想也得以繼承。這一時期市場廣設并加強管理,又大力實施安商政策,身份各異的人們通過經商來實現抱負。受我國傳統思想影響,在大量商人涌現的市場貿易中,商人仍然重誠重信,精研商業道德與經商技巧,整體商業經濟得以長遠發展。
古羅馬時期以農業立國,居民之中農民眾多,農業支撐著古羅馬的財政和士兵來源,農業技術發達但受君主專制影響,政府推行的土地和稅收政策導致大小農民破產,城市也走向衰落。古羅馬以地中海為中心,跨越歐、亞、非三大洲,從而呈現出內外貿易發達。文化在不斷的碰撞中進行交流,服飾文化當中體現整個農、商業文化精神,卻被古羅馬人特有的物質性掩蓋,難以得到長遠的發展。
中國農、商業文化兼收并蓄,不會束縛和排斥任何優良文化的滲透,在少數民族的參與下走向更加豐富繁榮之路。
我國傳統思想貫穿了整個中華文明,在“禮”制影響下,服飾文化成為統治者穩固政權的手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服飾文化體系,呈現出一種“包”的狀態,充分發揮著社會倫理功能。整個中華文明歷史上長期處于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狀態。
服飾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經過漫長坎坷的發展而得來的寶貴結晶。隨著地域的變化,社會經濟的發展,各個民族的服飾在碰撞中產生交流,融入到社會制度中,從而形成完整的服飾文化體系。魏晉南北朝時期和古羅馬時期的社會背景類似,但服飾文化卻是大相徑庭,由此可見,中國的服飾文化是在融合中保留自己獨有的特點,整個服飾發展歷史也呈現出一種勃勃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