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丹妮
疫情后的醫療新基建,一個看似平淡的題目,但它其實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說是中國醫療體制的一種長久以來弊病的縮影。
一方面,是其投入資金規模之大,所涉及省份之多,在我所走訪的城市到鄉鎮,東部到西部,無一例外都有參與這場疫情后的大基建;另一方面,與SARS之后疾控、感染、重癥等科室得到快速發展,而醫療體制中最深層的痼疾并未改變一樣,此次砸錢再次重復了歷史。
疫情期間,一個主流的話題是,探討以疾控體系為代表的中國公衛這些年在醫療事業中的衰退。專家和媒體的關注下,被冷落的疾控體系和感染科有了一次“哭訴”的機會。這場討論同樣影響了我,當時寫《疫情后,中國疾控改革往何處去》時,我還只著眼于疾控人才的流失、機構行政地位的邊緣化等表象問題,與許多主流觀點一樣,那篇文章認為癥結在于政府不重視、不投入。直到完成這組報道,我才意識到,其實公共衛生同樣是老生常談的中國醫改、分級診療等長期癥結中交織的一環,而且如果不著眼于這些問題,只是繼續“做表面文章”,蓋樓、買設備,以示重視,那么,下一次疫情來臨時,我們并不會做得更好一些。
這好像是顯性的問題,卻又看起來那么合乎道理、“皆大歡喜”,盡管從上到下,一個個省份都在發布非常相似的《公共衛生體系和應急救治體系建設方案》一類的文件,但是很難注意到背后隱藏的決策慣性,以及因為強化中國現有醫療體制而埋下的長遠隱患。
這個題的采編過程對我來說,也是一次全新的體驗。題目看起來平淡而太過宏觀,前期做了很多采訪后,我依然沒有確信這個主題真正的價值所在。 中途我曾經因為花了一兩周跟政府聯系都沒有回音,一度很受挫。一個月的折磨后,我竟然“想開了”,不焦慮了,慢慢做,到了這個階段,我才發現這個選題其實背后是一個真問題,也是對記者的一次心理磨煉。

43/2020 總第973期
@彩虹海:醫療改建的目標不應該只是單純提高所謂大醫院的醫療水平建設,而應該以點帶面的去平衡發展下面中小型醫院醫療水平。做到醫療改建發展的水平化,均勻化,這樣在面對現實疫情的反撲才更有應對能力。
中國新聞周刊編輯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國新聞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對于最底層的學生來說,苦學是最經濟有效的學習方式。對于出身底層,唯一目標是活下去的學生來說,能付出的只有吃苦精神。不要傲慢,真正的底層仍舊是我們無法想象的匱乏。(@無所畏懼的孫小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