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季
近二十年,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很多行政區域走進了歷史檔案中,尤其是縣級建制,不是改為市就是劃入區,比如鎮江的最后一個縣——丹徒縣,2002年撤縣建區了,同時也帶走了一代人的記憶。丹徒不像其他幾個縣,有自己獨立的區域,它有很大一部分是和鎮江市融合在一起的,在我幼年時的印象里,它類似鎮江的“鄉下”,也就是所謂的郊區。在我們那一代人中,沒有一個小孩子不喜歡鄉下,那里的田野、魚塘、鄉風和各種瓜果實在是太誘人了,關鍵是還可以盡情地奔跑、玩耍和撒野。到了青年時期,集體騎自行車到“鄉下”玩耍,成為一種時尚,東鄉當然是極佳的目的地。
丹徒東鄉并非一個獨立的行政區域,而是一個生活習慣和風俗相近的地域文化圈,包含了若干鄉鎮。如果將考古發現、民問傳說、歷史故事、古代遺存、民俗傳統整合起來考察,東鄉更像昊楚文化交匯之處的“CBD”。1954年6月丹徒大港爆出一個新聞,煙墩山下出土了西周初青銅器——宜侯矢簋,這個“國寶”級文物上記載的是西周康王時期(前1020年至前996年)發生在諸侯國“宜”的一次徙封活動。西周疆土領域和當時社會的奴隸制、分封制和井田制以及吳文化的發源由此被掀開了神秘的面紗。我們可以想象:三千年前,遠離鎬京,千里之外,煙雨江南的周天子領地上,一代諸侯國君“矢”統領下的宜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是一幅多么美妙動人的景致。
“華山畿,君既為儂死,獨活為誰施?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這是我國著名的南朝樂府民歌《華山畿》中的第一首。《華山畿》傳說發生在當時南徐州治(今鎮江市)至云陽(今丹陽市)的華山,就是今距鎮江主城區30多公里的丹徒姚橋鎮華山村,此村位于鎮江——丹陽的陸路要道中點,也是丹徒、丹陽兩縣交界處。據元朝《至順鎮江志》卷二十記載:“境內華山村,為樂府詩《華山畿》所詠悲劇發生地。”華山村至今文化遺存有神女冢、玉女祠、奈何橋以及大帝廟、萬年臺、龍脊街、南朝古銀杏等。相傳當時有個女子,在哀悼為她殉情而死的戀人時,唱了一首歌,首句便是這句驚天地、泣鬼神的“華山畿”,后來用它作為歌調的名稱。千年來,《華山畿》既為人們所傳誦,歷代詩人也多有仿作。華山畿傳說,鄭振鐸認為其結局與著名的梁祝傳說有相似之處,或許梁祝傳說是從華山畿故事“演變而成”的。(見《蝴蝶的文學》,載《鄭振鐸古典文學論文集》)
華山村的黃花塘,碧波蕩漾,垂楊輕拂,清晨秋霧輕飄,早上淘米的搗衣的村婦,演繹著一片美麗的田園風光。據講華山村寶貝都藏在水塘里,不信你可以去看看,自古以來,不管是旱災還是水澇,河塘永遠是這個水平面,從來沒有干涸過也沒有發過洪澇。河塘坐落在高高的華山上,下面就是落差很大的捆山河,捆山河也是碧波蕩漾,楊柳婆娑,據說一千多年前山下就是汪洋大海,由此登陸上岸的商賈推著獨輪車就上了龍瘠街,街上貨物琳瑯滿目,人聲鼎沸,繁華熱鬧。
圃山,位于丹徒大路鎮,海拔僅290米,但卻是寧鎮丘陵東段的最高峰。當地百姓們都把每年清明節的后一天,稱為黃明節。每到黃明節萬人登圃山是當地百姓的傳統節目。
何為黃明節?一是“亡命日”說。“黃明”是“亡命”的諧音,亡命者,孤魂野鬼也。也就是說清明節的后一天,人們要登山給那些沒有親人的孤魂野鬼燒些紙錢,以求一方平安;二是“望綿”說,說的是爬圃山望綿山,是為紀念戰國時期晉國名臣介子推忠孝節義、抱母殉難的高尚品德。圃山黃明節是區別于其它地區的傳統民俗節日,它只發生在圃山,因而具有著極強的地域性。
晨光依稀,嵐煙籠罩里的圃山,茫茫蒼蒼,隱隱綽綽。隨著東風徐徐,冉冉升起的陽光撩去了裊繞著的煙嵐,威嚴的圌山顯露出高聳陡峭的五座山峰,山頂上,青色的寶塔高高矗立,白云從塔頂掠過,這座被稱為報恩塔的寶塔始建于明朝崇禎元年,直立山巔,傲指藍天,被天下人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塔”。拾階而上,一路登攀,于峰回路轉之時,西南山脊的一穴天然山洞映入眼簾:洞高百余丈,如天橋懸空而架,巨石突兀兩側,洞穴貫穿中間山壁,這就是圃山著名的風景點——箭洞。都說它的來頭不小,涉及它的傳說有很多個版本,其中廣為人知的有三種:后羿射日時,一箭沒射到太陽,而將圌山山腰射穿;小秦王吆山塞海時,圃山不肯移動,用神鞭將圌山山肩抽穿;大禹治水時,用“柳枝箭”,射穿圃山,造就了奇異的箭洞。這些優美的神話傳說,為箭洞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引得游人絡繹不絕。其實,箭洞的形成是地殼運動的結果,在地質學上稱其為“天生橋”。
圌山在歷史上長期發揮軍事要塞的作用,唐朝時,圃山是長江的人海口,唐朝在這里建有鎮海軍,設有鎮海關。公元1129年9月,南宋韓世忠在此建圃山寨,屯兵抗金。山上有烽火臺、宋軍軍營遺址,山下有韓橋、韓闕、營里、寨下等地名,都是南宋韓軍駐扎的歷史遺跡。明朝圌山設有“游兵廳”,有“把總”領兵駐守。清朝這里設立了“圃山關”。公元1556年,倭寇沿江侵竄到圌山地帶,大肆燒殺搶掠,遭到明朝無為州同知齊恩奉檄率水軍迎頭痛擊,斬敵百余,奮勇追擊,在一處叫安港的地方,英雄齊恩與子侄等二十余人中伏,力戰至死陣前,壯烈殉國。現在看來,圌山扼長江,鎖關隘,說圌山為戰略要地,身臨此地,果真名不虛傳。
丹徒儒里鎮的朱氏宗祠,一色徽派建筑群,雕窗花格,走廊上“忠孝家傳”四個大字映人眼簾,書畫作品飄香,“虹井流芳”高懸在門樓上,各種磚雕保存完好,墻壁上寫滿了朱熹的治家格言,庭院秋花秋樹顯得非常別致,特別是朱姓祖先書寫的孝字寓意深刻。朱氏宗祠的祭祖禮制相傳已有600余年。作為一種民俗文化現象,祭祀表現了炎黃子孫后裔對先輩列祖列宗的崇敬追念之情,也是遵從圣人教導“慎終追遠”的一種表現形式,借以傳承孝道,表達孝悌之心。
自漢代以來,鎮江民宅就開始用木雕、石雕、磚雕藝術裝飾門樓、梁楹、廊坊、欄柵、影壁,形成獨特的地域特色。明清以后,木雕、石雕、磚雕技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雕花門樓這種建筑技術也在這一時期遍及城鄉。
丹徒東鄉的雕花門樓在藝術上達到了非常高的成就,這種磚雕技藝,由東周瓦當、空心磚和漢代畫像磚發展而來,人們喜歡在磚上雕出山水、花鳥、人物故事等圖案,用來裝飾宅第、園林、橋梁、寺院等。磚的質材不像石頭那么硬冷,雕刻出來的物件、故事有煙火氣,更有人情味。
東鄉的磚雕主要用在門樓、門罩、飛檐和柱礎上。磚面圖案或借形寓意,或諧音寓意,或幾種手法混合運用,來表達美好的愿望。人們尤為喜愛“梅蘭竹菊”“高中三元”“吉星高照”等題材。
東鄉的這些雕花門樓及其它民居磚雕,在中國傳統古建藝術的南北交融演變研究中有著極高的價值。因為鎮江歷史上南北要津的位置孕育出鎮江南北文化匯通,藝術雜糅豐富、包容并蓄的氣概與風貌。作為民居磚雕的雕花門樓也具有南北兼容的風格,雖然與徽派磚雕同屬一脈,但已有諸多演變。
與徽派建筑近乎張揚的雕刻相比,丹徒東鄉的建筑雕飾則顯含蓄、大氣,既有徽派磚雕的層次分明、細膩繁復,又有南方蘇派的精細典雅、樸素流暢。它不是單純的裝飾,不盲目追求輕巧和纖細,大多實用與觀賞并重,形象簡練,風格渾厚,建筑構件堅固,頗能經受日曬雨淋。
丹徒東鄉的美景和文化遺存觀賞之后,得嘗嘗美食了,東鄉羊肉當然是不能錯過的傳統美食。東鄉羊肉用蜂蜜燒制,不僅營養豐富、滋補溫中、強骨壯陽,而且肉質細嫩,不膻不膩,醇香可口,鮮美無比。久病虛脫者或婦女產后,幾頓“東鄉羊肉”可恢復元氣,不習慣吃羊肉的人,一旦吃了東鄉羊肉,則會滿口生香,從此愛上這一口。
最近一次回家鄉,正好遇到本土的影視創意團隊籌劃拍攝網絡劇《雙世白蛇》,從編劇、攝影到導演都是三十歲左右地道的鎮江人,他們決定在圃山附近取景展現自己的想象力,用快樂有趣的玄幻穿越故事講述白蛇和許仙的前世。他們口若懸河、目光閃亮地向我介紹劇情,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這一代年輕人的玩法真是嗨,他們的夢想令人迷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