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
銅川市阿姑社村老村醫宋增學,去年把村衛生室這攤活交給兒子宋恒時,剛好65歲。如今,村民都親切地叫宋恒“小大夫”,村民對這對村醫父子很尊重,特別是老宋,“號脈號得準著呢!”
當我和城里的朋友聊及村醫時,他們卻直呼:“現在還有人找村醫看病?”“我們平時連縣級醫院都不想去,直接去大城市的三甲。”
他們不知道,當村民頭疼腦熱時,會第一時間讓村醫給瞧一瞧,開點藥,抑或在衛生室里輸點液,要不了兩三天,小病就能痊愈。村醫也因此被稱為農村基本醫療保障的“守門人”,農民健康的“保護傘”。
他們也不知道,村醫還要負責包括村民健康管理、預防接種、0~6歲兒童健康管理、孕產婦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健康管理等共計12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
他們還不知道,這些村醫的收入很有限,因為沒有繳納養老保險,他們65歲“退休”后,大多數只能得到每月300元的生活補助,再無其他。
說到老村醫“退休”,我發現包括通許縣等地方的行政文件中,管村醫退休不叫退休,叫退出村醫崗位。
哎!好一個“退出村醫崗位”。但是表述得也沒毛病,因為這些老村醫們只能退,而不能休——今天脫下了白大褂,卻因為生計,明天就要扛起鋤頭去干農活。
通許縣衛健委負責人也清楚這一現狀,“但這些問題都得頂層設計之后,才能解決。”
從制度上健全村醫的養老政策,推動地方政府加大對村醫的補貼力度,同時引導村醫早參保、多繳費、多積累,不斷提高鄉村醫生養老待遇水平……
這些工作迫在眉睫,因為村醫這塊三級預防保健網的“網底”,不能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