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兵
從2014年以來,為解決農村看病難問題,湖北省宜昌市出資訂單式培養大學生村醫。
目前,宜昌已培養大學生村醫1275名,畢業上崗的有779人,為全市30多萬農民建立了詳細的電子健康檔案,與全市20多萬老年慢性病患者簽約家庭醫生服務,大學生村醫正成為農民的新一代健康守護神。
讓村醫進得來、退得出、穩得住,必須建立完善村醫隊伍優化準入、流轉、退出機制,宜昌未雨綢繆,破解村醫身份之困,提高村醫待遇,為助推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借鑒的樣本。
10月初,中央電視臺等媒體報道了包括楊海燕在內的多名大學生村醫的事跡。他們進駐鄉村后,給當地村民求醫問藥帶來了極大便利。
“我們班同學有32個,有的分配在村里,有的在城里醫院,年收入差不多5萬元。”楊海燕告訴《民生周刊》記者。2015年,作為宜昌市第二批訂單式培養的大學生村醫,楊海燕進入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學習。
楊海燕是宜昌市五峰縣長樂坪鎮菖蒲溪村人,2018年6月,她來到長樂坪鎮百年關村擔任村醫。談及兩年的生活狀態,楊海燕覺得“一般滿意”“沒有什么難處”。
1997年出生的楊海燕每兩星期回一趟家,家距工作的村莊不算遠,但也要一個小時車程。平時,楊海燕吃住都在村委會,衛生室提供宿舍。她的心愿是,努力工作,獲得執業醫師證,更好地服務家鄉人。
百年關村位于長樂坪鎮東部,全村現有539戶1620人,衛生室業務用房面積120平方米,內設診查室、治療室、預防保健室、藥房。衛生室現有鄉村醫生兩人,承擔全村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衛生室還設有醫共體信息化遠程會診系統,不僅能夠開展村民常見病、多發病的預防與診治,還可進行常規門診、慢病門診報銷,特殊患者能及時通過遠程系統進行上級醫師會診,實現了群眾小病不出村。
楊海燕來到村里后,村民治病觀念有了變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長樂坪鎮衛生院公共衛生科主任朱緒華表示,以前的村醫服務以治療為主,現在的服務以預防為主,通過健康教育服務,提升老百姓對健康的認識,更好地預防疾病發生。
據了解,宜昌大學生村醫主要通過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和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兩所學校培養,協議要求他們在村里工作5年。期滿后,可根據個人職業發展、鄉村衛生機構建設需要靈活調整。
如果獲得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資格,個人職業發展空間更大,衛生行政部門并不限制其流動。
“現在待遇上去了,這些90后大學生村醫很樂意留下來。”曾經多次采訪過宜昌大學生村醫的《三峽晚報》記者時剛說。
目前,宜昌全市共有1392個村衛生室,有鄉村醫生3169人,但55歲以上者達1388人,占整體的43.8%。同時,中專學歷的鄉村醫生占總人數的67.4%,大學專科學歷占5.6%,大學本科學歷僅占0.3%。
像百年關村這樣的情況,在宜昌市很普遍。以五峰縣為例,全縣上百個村莊,大多數村醫都是超齡服役。
而與此相對的是,宜昌415萬人口中70%為農村戶口,農村戶籍人員中有一半住在農村,年人均門診為3.5至4次,群眾醫療需求非常大。
如何解決農民看病難問題?2014年初,宜昌出臺新政,市、縣兩級政府出資4200萬元逐步培養1400名大學生村醫(每人補貼全額學費和生活費3萬元),按照“一村一名大學生村醫”的標準實現全覆蓋。
“年齡老化、專業素質低、后繼乏人,村民健康誰來守護?”宜昌市衛健委副主任李培明曾十分擔憂。訂單培養的大學生村醫,從當年高考生中遴選產生,原則上是有村醫補充計劃村的生源,特殊情況可在一個鄉鎮范圍內調劑。
“這樣有利于培養有家鄉情結、有志于服務家鄉父老的村醫。”李培明說。
按照政策,學生參加高考,與縣市區衛生計生部門簽約后,按照當年大專錄取分數線標準錄取。學生畢業后,按“縣簽約、縣招聘、鄉管理、村使用”的原則,安排到村衛生室工作,服務期限不低于5年。服務期滿,允許在本縣市區范圍內流動。
如何讓大學生村醫安心留下來?宜昌相關政策規定,對經公開招聘的新進鄉村醫生,實行鄉村一體化管理,在不突破核定編制總額基礎上,考核合格可納入編制內管理;編制緊缺地區,可比照鄉鎮衛生院在編人員標準,同工同酬。
《宜昌市村衛生室人事管理辦法》明確了村醫養老保險、職業發展等政策,將村醫身份轉變為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讓村醫成為真正的全科醫生。
宜昌市明確規定,對原有村醫,醫德醫風好、40周歲以下、具備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可參照新進鄉村醫生管理辦法,經統一招聘考試后納入編制管理。以后,只有具備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才是合格的村醫,按照鄉鎮衛生院人員身份統一管理。
宜昌市衛健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委托培養定向就業的鄉村醫生待遇,每年年收入不低于本縣(市、區)鄉村醫生平均水平,并隨著當地財政收入增長水平不斷提高,將委托培養定向就業的鄉村醫生納入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范圍,妥善解決其社會保障問題。
從2014年起,宜昌開始訂單式免費培養大學生村醫,當年招收108名學生,在襄陽職業技術學院進行培養。
2015年9月,第二批209名定向委培鄉村醫生在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首次開班。
湖北三峽職院校長游敏向媒體記者介紹,這些大學生畢業后將充實到基層村衛生室,充當村民健康守門人。與別的學生不同,此次首批招收的定向委培鄉村醫生班,將更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具有高尚醫德的實用醫學人才。
大學生村醫的課程內容以執業助理醫師考試課程為主,根據農村醫療需要,加強中醫學基礎及實踐課程、農村常見病診治技術、農村常見外傷急救技術、農村常用護理技術等的學習。
另外,學生在課堂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將間斷性在醫院進行臨床見習。大一和大二假期,學生們將進入基層醫院進行臨床見習學習。第三年,安排進行縣級綜合性醫院和鄉鎮醫院輪轉實習,以達到學以致用。
李培明透露,定向委培大學生村醫政策將持續實施,力爭盡快實現“一村一名大學生村醫”的全覆蓋目標。
有專家指出,村醫超齡服務是全國普遍面臨的問題,定向生的擴充,顯然是解決這一問題最直接的途徑。然而,“新一代守護神”的補充推進,目前仍然面臨兩大難題,一是老村醫如何才能下得去?二是新村醫如何才能留得住?
全面破解鄉村醫療面臨的主要矛盾,最重要的是解決待遇問題,首要任務就是解決老村醫的養老問題,讓老村醫到退休年齡后,最基本的生存能得到保障,穩固村醫崗位的自然淘汰率。
對此,宜昌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即補學費、提待遇、給編制。國家免費培養的定向生,隨著老一輩鄉村醫生到齡自然淘汰、優勝劣汰,今后將成為鄉村醫療服務的主力軍。
“將村醫逐步由過去的半醫半農人員,轉變為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是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一大跨越,有利于補齊基層醫療服務短板。”宜昌市衛健委負責人說,“十三五”末,全市1392個行政村,每村都將有一名大學生村醫,履行全科醫生、健康教育師和公共衛生人員的職責,成為村民離不開的健康守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