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旭
黨的中央全會,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也是尋常百姓觀察黨風政風變化的重要窗口。
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期間,會議舉辦地——北京京西賓館后廚的師傅們堅持“分檔取料、物盡其用”:白菜可以三吃,白菜葉做湯爆白菜頭,白菜幫子做醋溜白菜,白菜根做咸菜;蘿卜皮、芹菜根等不起眼的邊角料,也被做成酸甜可口的泡菜;沒取完的饅頭變成了炸饅頭片,余下的米飯變成了蛋炒飯……
幾天下來,與會者有了共同的感觸: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黨的中央全會帶頭自覺貫徹落實節儉辦會的精神,中央和國家機關帶頭推進光盤行動、自覺遏制餐飲浪費現象,具有極強的標桿示范作用。作為黨員、干部,回到各自崗位上以后會繼續提倡崇儉戒奢、樸素務實的會務會風,并以身作則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
較之過往,受講排場、比闊氣、愛面子等不良風氣影響,加之相關監管制度不健全,很多地方黨政機關在公務接待、會議培訓等公務活動中不僅超標嚴重,還存在著讓人痛心的餐食浪費現象,老百姓對此反映強烈。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先后制定并出臺了多份文件,旗幟鮮明地反對“舌尖上的浪費”,各地區各部門也對照提出具體要求,把遏制餐飲浪費行為與黨政機關食堂用餐管理有機結合。但也有些少數地方的黨員領導干部心存僥幸,以“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心態繼續吃著、喝著、浪費著。
去年,筆者到中部某省一個剛剛脫貧摘帽的縣城采訪,正趕上所住賓館接待當地某政府部門的內部培訓。這次六七十人的培訓只有一上午。正午時分,參訓人員手提資料袋、說說笑笑地涌進賓館宴會廳……午飯過后,筆者特意去了一趟宴會廳,看見三四個服務員忙著收拾10個圓形餐桌,每人身邊都有一個半米高的殘羹桶,里面不僅裝滿了“剩宴”,還有幾本厚厚的培訓資料。筆者好事去前臺打探是哪個單位為這次公務餐埋單,前臺服務員告知為當地一家民營企業。
嚴禁黨政機關向企事業單位轉嫁公務活動用餐費用;嚴禁以會議、培訓等名義組織宴請或大吃大喝;公務活動用餐費支付應嚴格執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和公務卡管理有關規定……這些都是近幾年中央的精神和具體要求,然而仍有少數地方個別部門的黨政一把手,他們只管保證自家機關食堂不違規、不踩線,卻放任了食堂外的陽奉陰違。
勤儉節約不僅是我黨的優良作風,更是一種憂患意識。今年8月,針對觸目驚心、令人痛心的餐飲浪費反彈現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盡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所以,不論我們國家發展到什么水平,不論老百姓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厲行勤儉的思想永遠不能丟。尤其是在公務用餐講求節約問題上,廣大黨員、干部來不得半點馬虎,也容不得敷衍了事。要樹“真節約”為旗,插在機關食堂內部能立得住,帶出機關食堂之外能揚得起,做到食堂內外一個調。
當然,步調一致地“真節約”除了依靠組織保障、個人自覺、群眾監督,各地區各部門還要立規強紀,做到節約措施長期有效,監管機制嚴肅認真,進而推動黨政機關培育和形成“節約為榮、浪費必究”的工作和紀律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