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水源
中醫藥學是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和同疾病作斗爭中逐步形成并不斷豐富發展的醫學科學,是我國具有獨特理論和技術方法的體系,也是我國5000多年文明的結晶,不僅為中華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貢獻,也對世界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健康保障的政治高度,就中醫藥的歷史地位、重大作用和事業發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為加強新時代中醫藥服務管理、推進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中醫藥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凝聚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至今在我國現代醫療體系中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最具文化自信的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幾千年來,每當中華民族遭遇重大疾病侵襲、面臨危難關頭,都是中醫藥挺身而出,及時有效消滅瘟疫等各種傳染性疾病,化解重大疾病風險,使中華民族能一次次轉危為安。取得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偉大斗爭勝利的一個法寶,就是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在預防、治療、康復全過程中,中醫藥再次彰顯了不可替代的獨特優勢,起到了中流砥柱、力挽狂瀾的重大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級黨委和政府把發展中醫藥擺上更加重要的位置,我國中醫藥事業取得了歷史性發展,徹底扭轉了中醫藥弱化和邊緣化的窘境,中醫藥在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的地位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據統計,我國中醫醫療衛生機構總數由2012年底的39317個增加到2019年底的65809個,增長幅度為67.38%,占當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數的比例由4.14%提升為6.53%;中醫類醫院數由2012年底的3397個增加到2019年底的5232個,增長幅度為54.02%,占當年全國醫院數的比例由14.66%提升為15.23%;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數由2012年底的35.7萬人增加到2019年底的62.5萬人,增長幅度為75.07%,占當年全國執業(助理)醫師的比例由13.65%提升為16.16%。
第一,把發展中醫藥作為黨和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強調,要“著力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要求完善中醫藥事業發展政策和機制。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中西醫并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全面建立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
第二,把發展中醫藥提升到國家戰略規劃層面。2016年2月,國務院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把中醫藥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了一系列振興中醫藥發展、服務健康中國建設的任務和舉措;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對推進新時代中醫藥事業發展作出系統部署。
第三,加大了中醫藥走出國門的步伐。2016年12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出臺的《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明確提出,到2020年中醫藥“一帶一路”全方位合作新格局基本形成,國內政策支撐體系和國際協調機制逐步完善,中醫藥醫療與養生保健的價值被沿線民眾廣泛認可,更多沿線國家承認中醫藥的法律地位,中醫藥與沿線合作實現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大開放、大交流、大融合。
第四,中醫藥法治建設取得重大突破。2016年12月25日,習近平主席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十九號主席令,公布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以下簡稱《中醫藥法》)。這是我國第一部中醫藥法律,該法首次從法律層面明確了中醫藥的地位和作用,并就中醫藥服務、中藥保護與發展、中醫藥人才培養、中醫藥科學研究、中醫藥傳承與文化傳播、保障措施、法律責任等作出了規定,對于依法繼承和弘揚中醫藥,保障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這次疫情防控也暴露出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比如,中醫藥快速參與應對國家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響應機制不夠健全,中醫藥管理體制、重大傳染病防治科研攻關機制和中醫藥服務體系存在明顯的短板和不足。主要原因是沒有很好地遵循中醫藥自身規律,中醫藥傳承不足、創新不夠、發展不平衡,中醫藥發展基礎和人才建設還比較薄弱,中藥材質量良莠不齊,導致中醫藥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根本原因是中醫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高,一些地方沒有把中醫藥發展作為一項影響國家整體發展重大戰略來抓,沒有把國家層面制定的中醫藥發展方針政策和法規制度落實到實際工作中,重視中醫藥發展更多地體現在文件上紙面上口頭上,投入資金不足、實際行動不多、推動力度不大。迫切需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醫藥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大力貫徹實施《中醫藥法》,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好制約中醫藥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補齊中醫藥發展短板,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
振興發展中醫藥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必然要求,是堅持預防為主、實現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重要推手,對于堅持中西醫并重、打造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的中國特色衛生健康發展模式,發揮中醫藥原創優勢、推動我國生命科學實現創新突破,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進文明互鑒和民心相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都具有重要意義。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京主持召開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時強調,要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堅持中西醫并重和優勢互補,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服務體系、服務模式、人才培養模式,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為此,振興發展中醫藥要遵循中醫藥規律,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開放,在開放中發展。
第一,加大中醫藥傳承工作力度,加快加緊深入挖掘應用中醫藥古籍寶庫。我國大量中醫藥古籍藏于民間,這是由中醫藥起源與發展的特殊歷史原因決定的。如何鼓勵民間高質量中醫藥藏書投入開發應用,防止古籍孤本、珍本流失甚至滅失,是當下中醫藥古籍開發應用和保護的一個重大課題。據了解,多年來不少國家對中醫藥古籍及中醫藥人才極其關注,特別是美、日等發達國家,更是高價收買秘方,高薪招聘甚至無條件發放綠卡招募中醫藥人才,中醫藥資源外流問題已很嚴重。如果國內沒有更加鼓勵開發應用民間中醫藥古籍的具體政策措施,甚至對中醫藥資源和人才流失放任自流,勢必給國家造成不可估量并難以挽回的巨大損失。比如,一代名醫大家張福海先生,年輕時就譽滿鄉里,名揚直隸、津京,30歲出頭在光緒年間受命擔任宮廷御醫,古稀之年在保定開辦中醫講習所,一生著有《中醫脈象轉解》《福海妙方實見》《張氏祖傳秘方》《中醫炮制與配伍》《中藥外治》等巨制,并收集保存了大量中醫藥書籍藥方,為后人留下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據筆者現場了解和實地觀察,張福海先生的嫡孫、唯一傳承人張占宗先生家傳中醫古籍5萬余冊、12782種,其中單本18000余冊(套),珍本1500余冊套,孤本92冊(套),《幾希錄良方合璧》《痧脹玉衡全書》《千金方衍義》《醫門法律》《馮氏錦囊秘錄》《本草求真》等,屬極為珍貴版本,另有古醫方、經驗方、單方2000余個,遠遠多于中醫藥院校、科研機構和中醫院古籍藏書量,大致是國內各中醫藥大學圖書館中醫藥古籍藏書總量的2~3倍。由于力量有限,張占宗先生經過多年努力,對其中的2782種古籍初步整理了目錄,僅占其擁有中醫藥古籍種類的五分之一。目前,這些古籍年代已久,紙張普遍泛黃、老化,有的邊角殘缺,有的脆不可觸。很大部分古籍存放在張占宗先生創辦的一家北京民營醫院,少部分仍在河北老宅大缸中封存,在醫院存放的古籍受場所空間限制,還有相當數量的古籍存放在辦公室和普通書房的書柜、書箱里,除經常參閱使用的外,都成捆擠壓存放,這種存放方式和環境很不利于古籍的保護,如不及早采取措施,古籍自然滅失的風險將逐漸演變為現實。
中醫藥繼承古典醫籍中的精華是創新發展的根本,這次疫情防控臨床篩選出的“三藥三方”,就是在古典醫籍的經方基礎上化裁而來的。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堅持古為今用,加強中醫古籍、傳統知識和診療技術的保護、搶救、整理,推進中醫藥科技創新,努力實現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服務于人民健康。為此,要結合現代技術,切實加大中醫藥古籍保護力度,加快中醫藥古籍的搶救性和系統梳理挖掘,充分開發珍貴的中醫藥古籍寶庫,在傳承的基礎上做到創新性發展。一是創建國家中醫藥古籍和傳統知識數字圖書館,研究制定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條例。在國家層面設立中國中醫藥古籍挖掘開發傳承創新中心,縣級以上政府部門設立相應的專門機構,具體承擔中醫藥古籍挖掘開發傳承創新工作。一方面,加強對現有中醫藥古籍、經典藥方的深度整理,編撰《中華醫藏》。另一方面,向社會和民間廣泛公開征集收集中醫藥古籍、經典藥方,建立合作開發和利益分享機制。二是加強中醫藥規律研究,完善傳承制度。加快推進活態傳承,完善學術傳承制度,加強名老中醫學術經驗、老藥工傳統技藝傳承,實現數字化、影像化記錄。堅持繼承和創新相結合,保持和發揮中醫藥特色和優勢,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促進中醫藥理論和實踐的發展。三是結合國民體質、生活環境和現代病癥,加快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臨床研究基地,深化中醫藥循證醫學中心建設,推進中醫藥古方的現代化、科學化、規范化。
第二,完善中醫藥創新開放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舉措。中醫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獨特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疾病觀和防治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堅持中西醫并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健全中醫藥服務管理體系。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發揮中醫藥整體醫學和健康醫學優勢,建成以國家中醫醫學中心、區域中醫醫療中心為龍頭,各級各類中醫醫療機構和其他醫療機構中醫科室為骨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基礎,融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和康復于一體的中醫藥服務體系,提供覆蓋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醫藥服務。進一步充實發展壯大中醫藥服務機構,加強基層中醫藥服務陣地建設,建設國家和省級中醫藥數據中心,實施“互聯網+中醫藥健康服務”行動,提升各級各類中醫藥實體健康服務能力和水平。依據《中醫藥法》有關規定建立健全中醫藥管理體系,省市縣都要明確承擔中醫藥管理職能的機構,合理配置人員力量。建立持續穩定的中醫藥發展多元投入機制,加大政府財政對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投資力度,鼓勵社會資本和商業保險機構投資中醫藥服務,改善中醫醫院辦院條件,擴大中醫藥優質服務供給。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人才成長途徑,健全人才評價激勵機制。通過學科??平ㄔO、重大科研平臺建設和重大項目實施等,培養造就一批高水平中醫臨床人才和多學科交叉的中醫藥創新型領軍人才,支持組建一批高層次創新團隊。推動各地黨委政府切實加強對中醫藥工作的組織領導,形成發展中醫藥的工作合力。
二是推進中醫藥科研和創新。中醫藥創新發展離不開科研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立健全適合中醫藥發展的評價體系、標準體系,推進中醫藥科技創新。建設一批科研支撐平臺,改革完善中藥審評審批機制,促進中藥新藥研發和產業發展。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及中醫藥重大科學問題,建立多學科融合的科研平臺。在中醫藥重點領域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一批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設立國家中醫藥科技研發專項、關鍵技術裝備重大專項和國際大科學計劃,深化基礎理論、診療規律、作用機理研究和詮釋,開展防治重大、難治、罕見疾病和新發突發傳染病等臨床研究,加快中藥新藥創制研究,研發一批先進的中醫器械和中藥制藥設備。
三是推動中醫藥開放發展。中醫藥凝聚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中華文明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文交流的重要內容,有助于促進與沿線國家民心相通。將中醫藥納入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和“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重要內容,實施中醫藥國際合作專項。推動中醫中藥國際標準制定,積極參與國際傳統醫學相關規則制定。推動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鼓勵社會力量建設一批高質量中醫藥海外中心、國際合作基地和服務出口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