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健
【摘要】小組合作學習是科學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式。在科學教學中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可從組織預習、課堂導入、解釋疑難、拓展性學習等方面協同展開。科學教師應精心設計小組合作學習、緊密結合學生實際、調整自身在科學教學中的地位、組織和開展適恰的教學評價,以保證小組合作學習的品質與成效。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 ?科學教學?【中圖分類號】G6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29-131-02
自我國施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便廣為提倡。小組合作學習作為該理念的具體踐行方式,成為科學教育領域的一種流行方式。那么,在日常的科學教學實踐中,我們究竟應該如何落實小組合作學習?其中又有哪些需要教師注意的方面呢?筆者嘗試結合自身的經驗,對上述問題做一探索與思考。
一、科學教學中如何具體落實小組合作學習
1.組織預習
初中科學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學科,其中的很多課程內容與我們的社會生活聯系密切,因而在上課前進行相應的預習,將學習內容與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既可以增加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又可以為課堂學習的展開奠定堅實的基礎。對此,教師可以按照課程課程標準中的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給學習小組布置相應的預習任務,以了解和掌握學生在科學學習過程開始之前存在的學習水平及可能會遇到的學習困難,從而更具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例如,在“比熱容”一節中,教師可讓學生學習小組事先體驗與討論沙灘和海水的感覺,并相互討論為何會出現不同的感覺。結果發現,學生存在的普遍問題是難以區分“溫度”與“熱量”這兩個科學概念。對此,教師可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容量”的隱喻教學,幫助學生在區分“溫度”和“熱量”的基礎上,再來理解“比熱容”這一進階概念。
2.課堂導入
科學教學應然是一個持續深入,一以貫之的過程,因而預習的內容不應與課堂教學相脫節。在課堂教學起始階段,教師可安排學習小組展示各自的預習情況,集中各小組在預習中遇到的普遍疑難。研究發現,學習小組對某一課時的預習通常會反應出一些共通的問題,且這些問題通常與課程標準中的教學重難點相一致。因此,在課堂導入環節安排小組展示討論,可以從學生自身出發,聚焦到該課時的教學重難點上,這比教師直接教授教學重難點更能讓學生接受,通常教學效果也更好。例如,在“細胞”一節中,學習小組普遍反映對細胞的結構不熟悉,需要通過死記硬背來掌握各細胞結構的名稱與功能。在發現這一問題之后,教師借助細胞實物模型,讓學生通過直接的感官體驗來區分與識別各細胞結構。同時,教師在課后布置了用生活中的常見材料制作細胞實物模型的小組合作任務,以進一步鞏固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這都是在課堂導入部分融入小組合作學習所反映出的教學效果。
3.解釋疑難
在科學學習中,學生的疑難問題并不單單出現在預習中,更會出現在學習過程中,面對這一教學問題,小組合作學習又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例如,在“力的作用效果”一節中,時有學生提出某些細微形變難以判斷和確認的問題。對此,教師在課堂上組織了小組討論,思考如何基于證據解釋這些細微形變。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學生們想出了很多有效的方式方法。比如用放大鏡觀察是否出現形變;比如用激光筆照射平面鏡,找到反射光點,接著對平面鏡的承載面施加力的作用,如果光點發生了移動,即證明承載面出現了形變的效果;如此等等。這些科學學習中的疑難問題以及解決方案,盡管通過教師的直接講解也能呈現,但是,經過小組合作學習,探索問題及解決方案就成了學生自己的事,從而真正實現了所謂的學生自主學習。
4.拓展性學習
科學來源于生活,其價值意義也在于回歸生活。因此,科學教學應引導學生將習得的科學知識與科學方法應用到現實生活中,以解決社會生活中的真實問題,而這一能力也正是科學素養的集中體現。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間,有人嫌麻煩,不樂意戴口罩。教師可以讓學習小組在深入學習、理解、掌握病毒傳播的相關知識點基礎上,組織他們向親朋好友宣傳戴口罩的理由與證據,呼吁身邊的人來共同遵守這一重要的抗議規范。通過這樣的小組合作展開拓展性學習,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的理解,還能幫助他們養成一定的科學實踐力,并深刻體會科學與社會生活的緊密聯系。
二、在科學教學中展開小組合作學習的幾個注意點
1.精心設計小組合作學習
無論是課前預習、課堂導入、疑難解釋,還是拓展性學習,教師都應精心設計相應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這種精心設計主要應體現為針對性地解決教學問題。比如,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如何幫助學生將學習內容與自身經驗聯結融通、如何提升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等等。教師只有將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與具體的教學目標對應起來,精心設計如何實現教學目標的學習任務,小組合作學習才有可能實現其特有的教學價值,從而真正為科學教學服務。否則,所謂的小組合作學習容易落入形式主義的困局,即教師只是為了小組合作學習而小組合作學習,這只是教師應付學校要求,或表現自己在進行科學教學創新的形式而已,并沒有多少關于科學教學效果的考量。
2.小組學習活動應結合學生實際
在設計及實施小組學習活動時,教師應充分關照學生的實際情況,即需要詳實的學情分析。對于初中生而言,趣味性是其重要的學習傾向之一,如若教師設計的小組學習活動仍舊枯燥乏味,那么學生的積極性及投入程度就難以保障,甚至可能造成學生更加消極地對待科學學習。此外,好奇心也是初中生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特征,因此,小組學習活動更應該是探究式的,按照環環相扣的問題串遞進展開,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科學思維的進階性發展。否則,完全按部就班、遵循特定步驟程序的學習活動更像是對學生的控制與壓迫,反而會抑制學生科學思維的發展。
3.調整教師在科學教學中的定位
在傳統的科學教學中,教師被認為是傳遞科學知識和方法的主導者,因而所有的教學活動都容易圍繞自身的教學行為展開。比如,教師更多考慮的是自己的教學語言該怎么說,實物演示該怎么做,知識點之間該怎么銜接過渡。總之,教師更多地是圍繞自身來展開課堂教學的。小組合作學習卻完全不是這樣,它要求教師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輔助者,其在教學中的作用類似于“腳手架”,是學生學習的支持者。因此,教師設計與實施的科學教學需要圍繞學生來展開,其更應該考慮的是,學生的科學學習過程及特點是怎么樣的,為了更好地迎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幫助學生更好地展開科學學習,其自身應該怎么做。因此可以說,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要求教師在科學教學中的地位從“自我中心”轉變為“學生中心”。
4.小組合作學習需要適恰的評價方式
教學評價是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分析、診斷、反思、調整的活動,是保證教學有效性的關鍵環節。小組合作學習同樣需要匹配合適的評價方式,以保證其品質與成效。對此,傳統的紙筆測驗、打分數等教學評價顯然并不適用于小組合作學習。這也對科學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科學教師必須努力具備組織和開展表現性評價的能力,根據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的表現,給出合理適恰的評價,以使學生不斷反思和改進自己的科學學習。比如,在開展制作細胞實物模型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之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制作過程以及細胞模型的質量,對學生進行描述性評價,使學生明確自己的優點在哪里,尚需進步的方面在哪里,以及該如何實現進步。再比如,在學習酵母菌的相關知識后,組織制作面點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同樣可根據學生的表現及作品的質量進行表現性評價。這樣的創新性評價方式一來與學生的實際行動與社會生活相關聯,二來比冰冷的分數更有改善和進步的參照意義,三來還向學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及具體辦法,是更適合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評價方式。
【參考文獻】
[1]楊濤.實效,從小組合作“細節”與“能力培養”開始[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7).
[2]李曉慧.小組合作在初中科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M].2019全國教學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論文集,2019.
[3]陳可,金莉莉.培養合作學習能力,提高科學教學質量[J].中國校外教育,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