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宇,欒亞麗
(中共伊春市委黨校,黑龍江 伊春 153000;遼寧師范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9)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把人民群眾作為發展各項事業的核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黨的十九大上首次被確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之一。深刻領會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思想本源、核心要義和價值意蘊,對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前進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在馬克思群眾史觀基礎上的繼承與創新,通過深入總結歷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人民觀,汲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進行創新性轉變而形成的。
馬克思指出,整個世界歷史是通過人的勞動創造的,人才是社會的主體。馬克思在深入研究和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和本質的基礎上,從人的需求和現實性出發,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馬克思群眾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推動社會向前發展。在傳承馬克思群眾史觀基本立場的基礎上,習近平多次指出,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群眾具有無限的智慧和力量,在社會歷史發展中居于主體地位。由此可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源頭活水是馬克思群眾史觀。
中國共產黨一成立,就把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作為奮斗目標,以人民利益為最高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與歷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人民觀思想是一脈相承的,是在繼承中不斷發展,在發展中不斷創新,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
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立了毛澤東思想。在毛澤東思想當中,群眾路線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充分顯示了毛澤東的為民情懷。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黨的群眾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黨的七大上首次被寫入黨章,從此成為全黨都要遵循的根本宗旨。
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鄧小平在客觀地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后,科學地認識社會主義的本質,認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發展社會主義的最終目的,共同富裕是鄧小平人民觀思想的核心內容。鄧小平還經常強調,黨和國家在制定方針政策的時候,一定要聽取民意,把人民群眾最樂于接受的東西吸收進去,把人民群眾反對的東西摒棄,始終做到與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
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其中,不僅強調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性,還強調了先進文化的重要性。黨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實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最終歸宿。只有始終維護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夯實黨的執政根基,讓黨從群眾中汲取力量。
以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以人為本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其中,以人為本是核心,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要求,是黨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的集中體現,具體要求就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更加注重以人為本。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產生過儒家、法家、道家等諸多學派。儒家民本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據重要地位,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寶庫中重要的思想資源,對后世產生了深刻影響。
儒家民本思想的基本觀點是敬民、愛民、重民、尊民、親民等,主張實行仁政。孔子提出“仁”,強調“仁者莫大于愛人”,主張國家、君主、官員都要愛民、惠民。孟子是儒家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將民本思想推到新高度。荀子提出“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本”。同時,他又提出“民水君舟論”,“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載舟,也可覆舟”。
習近平指出,要繼承并創新發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因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1]313習近平經常引用古代民本思想的名言,如引用孟子“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引用管子“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引用《尚書·五子之歌》中的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引用《淮南子》“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等,強調在治國理政中要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正是在借鑒和吸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充分體現了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升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變,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已經能滿足人民群眾對物質文化的基本需要,人民群眾轉而更傾向于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但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是其制約因素。在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習近平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立場,為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這是習近平治國理政的鮮明特點。
2012年11月,習近平在當選中央總書記后與中外記者見面時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2]42015年10月,習近平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強調,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3]1-2
為誰發展,這是人類社會發展首先面臨的根本問題。只有先解決好這一立場問題,才能堅持正確的社會發展方向。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人類社會一切活動的根本目的首先是為了人的發展。中國共產黨一成立,就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政治立場,把人民利益擺在最高地位。習近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為滿足人民群眾的利益需要而奮斗,符合黨的根本宗旨要求。
廣大人民群眾最直接最關心的問題是民生、教育、醫療、就業、生態環境、養老、食品安全等現實問題。因此,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及化解社會矛盾的重點就是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的關切,有效解決人民群眾的現實問題,讓人民獲得實實在在利益,過上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是站在人民群眾的角度去實現發展,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權益,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這也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的價值取向。
中國共產黨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們黨只有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習近平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2]5要尊重人民群眾、依靠人民群眾,沒有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一切發展將無從談起。要以人民為師,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人民群眾是最好的評判員,對社會發展最有發言權,我們要主動把發展成果向人民群眾匯報,接受人民群眾的評判,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確保發展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
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進行過科學的預測和設想,未來社會是自由人聯合體,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我國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我們的價值目標。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將實現人民幸福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和歸宿,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努力。黨的十九大對如何實現共同富裕給出了明確的路線圖,即“兩步走”的戰略安排。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我們要用15年的時間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在這基礎之上,再用15年時間,也就是到本世紀中葉,要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
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是人民達到共同富裕,這同樣是以人民為中心根本立場的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體現在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中,體現在全方位、全覆蓋、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的利益需求中。具體來說,就是將民生作為發展各項社會事業的重點內容,調節收入分配,打贏脫貧攻堅戰,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一個系統、嚴整、科學的理論體系,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內容和價值歸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既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貫穿于國家發展的總布局和戰略布局的始終,體現在習近平治國理政各個方面。
不能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抽象化,只停留在思想里或把它當作口號,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這一重要思想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各個方面,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部實踐的中心內容。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被提上議程, “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被貫徹實施。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在經濟方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滿足人民對物質生活的需要;在政治方面,健全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加強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在文化方面,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在社會方面,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帶領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在生態方面,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一個內涵豐富、邏輯嚴密的有機整體,其貫穿著的一條主線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每一個“全面”都彰顯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基本邏輯,以人民為中心充分體現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通過一系列生動的實踐展現出來。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1]83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增進人民福祉,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做到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1]103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價值旨歸。“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必須堅持法治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1]115這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國領域的集中體現,充分彰顯了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法律及其實施體現人民意志。“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人民是歷史進步的真正動力,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利益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1]189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才能確保我們黨始終成為人民衷心擁護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四個偉大”是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經驗的根本總結。“四個偉大”之間是密切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作用的關系。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貫穿其中的一條主線,使之成為一個內在統一的有機整體,集中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
新時代,黨面臨許多重大挑戰、重大風險、重大阻力、重大矛盾,這需要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堅決反對一切損害人民利益、脫離群眾的行為,自覺地維護人民利益。建設偉大工程,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確保我們黨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強大戰斗力,始終走在世界前列,這樣的黨才能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成為人民群眾的主心骨。推進偉大事業,就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堅定“四個自信”,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人民群眾創造美好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夢想。“偉大夢想”合乎時代潮流,順應人民意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內涵豐富、體系科學,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各個方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統攬推進“四個偉大”,對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