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亦農
(湖南都市職業學院基礎課部,湖南 長沙 410137)
建設一流寫作學課程,必須將建設實踐奠定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之上,著力弄清課程建設的意義、內容、指導思想、理論依據、主要目標和基本路徑,切實解決“為什么建設”“建設什么”“怎樣建設”的問題。
雙一流建設是當前高教工作的熱點、難點和重點問題,而一流課程建設則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和實現雙一流建設的突破口。“高質量的課程是科研與教學的交匯點,沒有一流的課程,‘雙一流’就不可能實現。”[1]一流課程的開發、建設、教學、管理和評價水平是衡量一所高校教學水平的重要標志,是大學教師的核心競爭力之所在。
寫作活動是以書面語言為工具表達作者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感受的創造性精神勞動。它直面且將人引向全部復雜而豐富的生活,不僅大量存在于文學創作領域,而且廣泛出現于文章寫作領域。寫作學是研究寫作活動及其規律的科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寫作觀和寫作方法論。新時期以來,我國寫作學研究成就斐然,學術資源充盈豐厚。然而,儲量可觀的學術資源轉化為體系化的教學資源的進程相對緩慢,一流寫作學課程有如鳳毛麟角。目前,我國寫作類精品課程主要集中在應用文寫作課,國家級精品課程有華中農業大學的“應用寫作”、天津大學的“應用寫作技能與規范”、黑龍江大學的“公文寫作規范”、廣東楊文豐教授主持的“應用寫作”等,省級精品課程有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的“應用寫作”、東莞理工學院的“應用寫作”等;寫作學國家精品課程則只有四川師范大學的“寫作學”、昆明學院的“基礎寫作”等寥寥數門。
中國語言文學“是以中華母語及母語文學為基本內涵、具有深厚人文底蘊的基礎學科”,“肩負著萃取、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2],關系著新時代中文人才的培養。寫作學課程作為其基礎必修課,在中文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設一流寫作學課程,不僅有助于培養寫作創新人才,而且有利于打造優秀的寫作教學團隊,促進現代寫作學學科建設,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傳新。
寫作學課程的內核對應著寫作學,具有學科對應性。學科有“學術的門類”和“教學的科目”兩個主要含義,因此,建設寫作學課程應主要從學術研究和教學研究兩個方面著手,即寫作學課程建設的核心內容要圍繞其學術體系和教學體系展開。
學術體系包括“學”(理論體系)和“術”(實踐體系/訓練體系)兩個子體系。就理論體系而言,寫作學是由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概念、范疇、命題、理論構成的體系。然而,迄今為止,寫作學界較少系統地梳理寫作學究竟是以哪些相互聯系的理論為基石。厘清寫作學的基本理論體系對于建設現代寫作學具有重要意義。就訓練體系而言,在高校寫作學課程中,大家長期以來更重視理論傳授的系統性,忽視了寫作訓練的系統性,且兩者脫節,因此必須高度重視訓練體系的構建與實施。寫作學有“學”有“術”,“學”乃“術”之魂,“術”系“學”之用,“學”“術”互彰,不可偏廢。
教學體系包括“教”(教授體系)和“學”(學習體系)兩個子體系。教授體系又分兩個系統,一是涵括課程的性質、特點、目標、任務、內容、教授方法、考核辦法等在內的靜態的課程標準系統,二是涵括授課計劃、講義撰寫、課堂教學、課后反思、課程總結、成果凝練等在內的動態的課程實施系統。學習體系則是指由學習態度、學習目標、學習任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計劃、學習行動、學習成效等組成的學習系統。“學”是“教”的基礎和本源。教學體系不能只顧“教”,還需對“學”有更充分的理解和透徹的研究,即教師的“教”應建立在對學生的“學”的深刻了解的基礎上。
高質量的教學離不開高質量的學術研究。學術體系是保證教學內容始終反映寫作學科的最新成果和始終走在時代前沿的重要條件;教學體系的實施是檢驗學術體系正確性的重要途徑。兩者關系至為密切,當諧行不悖。
建設寫作學精品課程,首先要明確指導思想。寫作學就其內質而言,歸屬于人文學科;作為課程,它具有教育學性質,歸屬社會科學。無論是人文學科,還是社會科學,它都要始終堅持研究和建設的正確方向——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迄今為止最為科學完備的哲學體系,最能指引寫作學研究的方向。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建設和發展寫作學,寫作學才能有機地融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宏闊視野、歷史意識、辯證思維、實踐品格、價值取向和批判精神,才能具備超強的學理優勢。建設馬克思主義寫作學是我國高校寫作學界之要務。
一流寫作學課程的建設,既有哲學和寫作學史論依據,也有學科教學論和精品課程理論依據。
第一,寫作學課程的學術體系建設應以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中國寫作學史論為依據。寫作學的研究對象是寫作活動(人類實踐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們要系統、深入地研究其本質、特征、功能、要素、過程和規律,就必須以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關于科學實踐觀的理論)為指導。中國寫作學史論是關于我國寫作學客觀發展歷史的評論以及寫作實踐活動的理論。任何一種學術研究都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沒有對歷史積淀的深入鉆研,就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建設寫作學精品課程,必須以中國古代、現代寫作學史論為依據。中國古代寫作理論是一座寶庫。從曹丕的《典論·論文》、陸機的《文賦》、劉勰的《文心雕龍》、真德秀的《文章正宗綱目》、李耆卿的《文章精義》到唐彪的《讀書作文譜》、劉熙載的《藝概·文概》等著作,論述系統,見解精辟,為現代寫作學科建設和教學提供了翔實豐富的史料。20世紀,我國逐漸出現現代性質的學術分科,寫作學也從傳統的寫作理論中脫胎,轉向建立以西方學術為借鑒的講求邏輯系統性的現代寫作理論。它摒棄了封建道統和文統,借鑒西文優點,呼吁以白話寫作為正宗。“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成為中國寫作史上一次劃時代的革命。”[3]“20世紀的中國寫作理論實現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轉變。這一偉大的轉變包含了兩次質的飛躍:一次是20年代由貴族化的文言文作法向平民化的白話文作法的飛躍,它揭示了悉心營造現代文章理論的新紀元;一次是80年代由靜態化的文章研究為主向動態化的寫作研究為主的飛躍,它開創了自覺建設現代寫作學科的新時期。它們是現代寫作學同一發展過程的兩個階段。”[4]20世紀,現代寫作學蓬勃發展,涌現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和教材,足資學林長期參閱。只有以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中國寫作學史論為依據,寫作學課程才能科學地構建富有創新性的學術體系。
第二,寫作學課程的教學體系建設應以寫作學科教學論和精品課程理論為依據。學科教學論是研究如何使課程與教學的一般理論跟教學實際情況相結合以指導教學實踐的學科。精品課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示范性課程”[5]。只有以寫作學科教學論和精品課程理論為依據,寫作學課程才能科學地構建富有創新性的教學體系。
課程有學科課程和術科課程之分。學科課程是指傳授的內容主要以某一個學科的概念、命題、理論及其體系為中心的課程。術科課程是指傳授的內容主要以某一個學科的技術技能訓練為中心的課程。寫作學課程是典型的學科課程,其根本任務是研究和傳授寫作學的基本理論,衡量其教學效果的好壞主要是看學生是否系統地掌握了寫作學的學術體系,且是否能學以致用。寫作課程則是典型的術科課程,主要進行寫作訓練,其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衡量其教學效果的好壞主要是看學生能否寫出高水平的文章。兩者的目標和任務是不同的,不能混淆。
寫作學精品課程建設的主要目標有兩個。其一是奠定寫作學科的原典精讀基礎,扎深寫作學科的文獻學研究功底,在熟稔歷史上已有的寫作學概念、命題和理論的前提下,以人類寫作活動為研究對象和邏輯起點,結合腦科學、思維科學、教育科學等進行學術創新,在寫作學的概念、范疇、命題、理論及其體系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構建科學的寫作學理論體系和訓練體系,打造高端學術課程。其二是建設一流的教學隊伍、設計一流的教學內容、探索一流的教學方法、運用一流的教學手段、建設一流的課程教材、堅持一流的教學管理、建立一流的評價體系、取得一流的教學成果,構建科學的寫作學教學體系,打造優質的教學課程。
一流寫作學課程的建設,其基本路徑是師資建設—標準建設—資源建設—人才培養。
第一,打造一流課程團隊。一方面,課程領軍者要品格高尚、學識淵博、思想精深、教藝精妙、精通寫作學科,且具有很強的課程建設與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課程團隊成員要勤于實踐、富于創造,成為過硬的寫家、謹嚴的學者、高明的教練和做人的楷模。
第二,編制一流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應闡述課程建設的背景,提出課程的基本理念和設計思路,規定課程的性質、特點、目標、任務和內容體系,提出課程實施的意見。
第三,建設一流教學資源。這包括主體教材和教輔資料建設。主體教材應實現“學”(原理部分)和“術”(實踐部分)的有機統一,教輔資料主要包括《寫作學教師手冊》和《寫作學學習手冊》的編纂。
第四,培養寫作創新人才。培養一大批具有較強寫作能力、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是寫作學精品課程建設的重要目標,也是衡量其建設效果的主要標志。
建設一流寫作學課程,必須向高端學術課程邁進,其教學資源建設(尤其是主體教材建設)必須凸顯其內蘊的學術體系之價值。
我國現代寫作學發軔于上世紀“五四運動”時期,但它真正以現代學科的完整形態呈現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新時期以來,寫作學人擘畫宏圖,伐山開辟,理論研究成果林林總總,斐然可觀。有學者將它的發展概括為寫作教材的繼承期(1978—1982)、發展期(1982—1987)、綜合期(1987—1993)和錘煉期(1994年至今)四個時期[6],先后涌現出《基礎寫作學》(中央電大出版社1982年版)、《現代寫作學》(人民日報出版社1986年版)、《寫作學新稿》(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寫作學高級教程》(武漢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現代寫作學基本原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現代寫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高等師范寫作三能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高等寫作學教程系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等一大批優秀教材,多為我國現代寫作學史上的開山之著、扛鼎之作。但總體來看,這些教材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指導思想不鮮明,研究對象欠恒定清晰,教材系統性、自洽性略顯不足等方面。
筆者以寫作活動為研究對象和邏輯起點,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視域下的寫作活動系統地進行了研究,并初步構建了寫作學理論體系,包括緒論(論及寫作學的研究對象、內容、方法、任務、理論體系、訓練體系和教學體系)、寫作活動論(含寫作本質、寫作特征、寫作要素、寫作功能、寫作活動系統的多重雙向建構理論)、寫作主體論、寫作客體論、寫作載體論(含文章要素論、語篇構件論、文本層面論、寫作文體論、技巧文采論、作品風格論)、寫作受體論、寫作流程論(含寫作流程、寫作規律)、接受流程論(含接受流程、接受規律)、傳播流程論(含傳播流程、傳播規律)、馬克思主義文風論等,撰寫了《寫作學通論》(寫作理論講義稿),在馬克思主義寫作學的概念、范疇、命題、理論及其體系的研究上做了些許努力。該研究有兩個特點,其一是研究對象較明確。學科的成立首先要有明確恒定的研究對象,學科研究對象決定著學科的研究內容。然而,現代寫作學的研究對象從寫作成品、寫作過程、寫作主體到綜合研究,幾經變化,發生了多次轉向,寫作學界對寫作學本體研究并沒有精確劃定自己的研究對象,這是現有著述體系性和自洽性略顯不足的深層原因。該研究靜態剖析了寫作活動的要素及其結構,動態把握了寫作活動的過程及其規律,具有一定的體系性。其二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指導思想明確。依據馬克思主義建設寫作學,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的偉大學說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不僅揭示了人類社會的一般規律,而且相應地揭示了人類寫作活動系統的特殊規律。
新時期以來,高校寫作學界對“五四”以來逐步形成的“范文閱讀—知識講解—學生練筆—教師評改”式的訓練體系進行了反思,并經過探索,形成了許多富有特色、行之有效的寫作訓練模式,出現了多元化的寫作訓練體系的新局面。例如,“寫作知識—訓練教學體系”,以《寫作教程》(華東師范大學1982年版)、《作文訓練教程》(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為代表性教材;“寫作智能—技能訓練體系”,以《基礎寫作概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基礎寫作教程》(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為代表性教材;“寫作教學系統工程”,由吉林省四平師范學院(現名沈陽師范大學)創立;“題型寫作教學法”,以《題型寫作教程》(語文出版社1994年版)為代表性教材……這些教材理論系統性有勝,卻依然存在訓練操作性偏弱等不足。
筆者以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為指導,以現代寫作學理論為依據,圍繞寫作主體的素質、修養和能力的提高這一核心目標,初步構建了四體融一寫作訓練體系,且與寫作理論講稿《寫作學通論》相配套,編寫了《四體融一寫作訓練教程》 (寫作訓練授課稿)。該體系包括四體融一寫作訓練和特長文體寫作訓練,前者是基礎訓練、綜合訓練,后者是從前者中分離出來的文體訓練、個性化寫作訓練。該體系遵循“兩化”(科學化和系統化),實行四個結合(綜合培養與特長修煉結合、文學訓練與文章訓練結合、單項訓練與綜合訓練結合、系統訓練與自由訓練結合),力求“六有”(有魂、有據、有本、有序、有招、有效),較好地解決了寫作理論與寫作訓練脫節的問題,能夠有效提升學習者的寫作水平。
要建設一流寫作學課程,就必須向優質教學課程邁進,這需要對寫作學的“教”和“學”進行全面的探索和系統的改革。
1.從課程的性質、特點、目標、任務、內容、教學方法、課程考核與成績評定、課程管理及評價等方面,全面、準確地把握寫作學課程,編制課程標準。
(1)基本性質:寫作學課程是高校中文、文秘、新聞等專業的基礎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實踐性、創造性和綜合性。
(2)教學特點:具有較高的理論層次和較強的專業特點,強調以學促術、以術顯學、學術并舉,要求理論講授、范文剖析、掌故介紹、訓練設計有機結合。
(3)核心目標:通過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講解、例文的剖析以及具體的寫作訓練,切實提高寫作主體的素質、修養和能力。
(4)基本任務:要求學生系統掌握寫作學的基本理論,掌握常見的審美文體和應用文體的基本知識與寫作方法,提高閱讀分析鑒賞各體文章的能力和水平,具有較高的寫作水平。
(5)主要內容:包括緒論、寫作活動系統的靜態剖析和寫作活動系統的動態把握三大部分。
(6)教學方法:打破以往經院式(強調理論知識的傳授)、文選式(重視范文教學)和學徒式(重視技巧訓練)等單一的教學方法,融入現代教學理念,研究創新并組織實施多元化的教學方法。
(7)課程考核與成績評定:建立了形成性考核、終結性考核和達標性考核三環考核標準,實現了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和達標性評價的有機統一。
(8)課程管理及評價:科學制定課程教學管理文件,切實加強教學管理;以發展性課程評價理論為指導,從課程開發與建設、課程實施與生成和課程管理與評價三個方面構建寫作學精品課程評價指標體系,并將其貫穿于課程建設的全過程。
當然,課程標準系統要體現時代性和創造性,要呈現獨具特色且先進、科學的寫作教學思想。
2.從授課計劃制定、講義撰寫、課堂教學、課后反思、課程總結等方面,科學地開展教學工作,運行課程實施系統。
(1)制定授課計劃:根據所在專業的培養目標設計寫作學課程目標,制定相應的授課計劃。
(2)撰寫課程講義:將學術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妥善處理理論講授、例文分析和寫作訓練的關系,實現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統一。
(3)開展課堂教學:明晰教學目標、確立教學課型、選擇教學內容、探索教學方法、選用教學手段、設計教學過程,圍繞課點(知識點、技能點、素質點和思政點)有效開展課堂教學。
(4)進行課后反思:針對課堂教學進行教學反思,有效提升寫作學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5)搞好課程總結:課程結束后,對表層的課堂教學、中層的課程建設和深層的學科建設進行系統總結,凝練教學成果。
當然,課程實施系統也要體現時代性和創造性,要呈現獨具特色且先進、科學的寫作教學工藝。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教學不能無視學習者已有的知識經驗,而應引導學生從原有經驗出發,生長(建構)起新的經驗。研究由學習態度、學習目標、學習任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計劃、學習行動、學習成效等組成的學習系統以及寫作學習的規律,引導學生建立與實施針對寫作學課程的科學的學習體系,不僅有利于學生寫作學理論學習,而且有助于寫作素養、水平和技藝的提高。“如果我們的寫作學習能遵循厚積薄發律、有感而發律、人文一體律、循序漸進律、從仿到創律、先放后收律、虛實并舉律、勤寫多改律等,我們的寫作素養就會逐漸提升。如果我們的寫作學習能遵循主體性原則、實踐性原則、個性化原則、動力性原則、應用性原則等,我們的寫作水平就會大大提高。如果我們的寫作學習能重視觀察、閱讀、審題、立意、蓄材、構思、表達、修改等,我們的寫作技藝就會不斷提高。”[7]
建設一流寫作學課程,既要解決“學”和“術”的問題,又要解決“教”和“學”的問題,這就要求科研與教學并駕,理論與實踐齊驅,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數代寫作學人的接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