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明翠
(中共巫山縣委黨校 重慶市 404700)
理論聯系實際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精髓,依靠理論聯系實際,我們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一系列勝利。理論聯系實際要堅持問題導向,注重解決現實中普遍關注的問題,反對用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行事。解決問題需要能力,學習是提高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重要途徑。學習使我們走出經驗主義的束縛,學習是我們每個人進步的助推器,也是我們黨和民族走向未來的橋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好學才能上進。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我們的干部要上進,我們的黨要上進,我們的國家要上進,我們的民族要上進,就必須大興學習之風,堅持學習、學習、再學習,堅持實踐、實踐、再實踐。”因此,我們要弘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
在經歷近代以來上下求索、救亡圖存的頑強抗爭和新中國初期曲折探索、艱難前行的積累準備之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使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確道路。經過40多年的發展,我們已跨過了最初以擺脫貧困、解決溫飽為目標的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朝向更高水平、更高層次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奮進,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體現在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展示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各領域,這一切使我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賦我們予新的責任、新的使命,我們要在迅速變化的時代中贏得主動,要在新的偉大斗爭中贏得勝利,就要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來思考和把握國家未來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戰略問題,總結經驗,迎接挑戰,增強斗志,居安思危,掌控現實,創造未來,把黨的事業與人民期待有機結合,切實以人民為中心推動事業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一個重大判斷。我們要學深悟透這一重大判斷的深刻內涵。我們黨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無疑是綜合考量的結果,是對多方面因素進行客觀分析的結果。其中,既有對十八大以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的準確把握,又有對改革開放以來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前所未有變化的科學評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從根本上來看,是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的新時代是“強起來”的新時代。強起來,是新時代的時代標記,我們既要強黨、強國、強軍,又要達到經濟強、制度強、精神強。我們要充分考量國際國內局勢環境的變化,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行動起來,勇于擔當、埋頭苦干,將新時代判斷轉化為億萬人民群眾的實際獲得,不辜負這個新時代。
要成功推進黨和國家事業,就必須準確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我們黨根據不同時期不同社會主要矛盾,制定和堅持了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才使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成就。黨的十九大報告對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新表述,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重大理論創新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重大貢獻。這一判斷,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將起到現實的和長遠的指導作用。發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區域各方面發展不夠平衡,制約了全國發展水平提升。發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方、一些領域、一些方面還有發展不足的問題,發展的任務仍然很重。從整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全局來看,現階段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表現在很多方面,涉及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各個方面。比如:社會生產力發展不平衡、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平衡。這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相互掣肘,帶來很多社會矛盾和問題,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第二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是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2049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十四五”將開啟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吹響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號角。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適應新發展階段,離不開新發展理念來指引,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