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崇愛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 北京 100091)
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自十八屆三中提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議題,就一直備受關注。通過黨和國家的不懈努力,在治理現代化方面也取得的諸多成果。世界在發展、時代在進步,當下既是一些社會問題攻堅的決戰決勝期,也是全面收官的關鍵階段。如何確保問題的順利解決、發展的有效銜接是不容小覷的重要事項。
在十九屆四中全會的公報中,“堅持改革創新,突出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加強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保證”深深吸引著眾多學者的眼球。首次將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這“三個”制度融匯在一起放到國家制度體系中。這也為用何種方式更好的滿足人民美好的向往提供了方向。
“三個”制度準確的概括了我國在改革開放40年里的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建國70年,我國的經濟成就斐然。細數過去的70年,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截止2018年,2018年,我國GDP達到90萬億人民幣,折合13.6萬億美元,僅次于美國居全球第二位。從各項經濟指標的比較來看,我國的多項指標均名列前茅。但這并不表示新時代美好生活會完全消除我國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群體之間的現實生活差距。從人均GDP來看,2018年GDP總量前十名的國家里,我國人均GDP排第九且差距較大,這就是說我國依然是一個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這些問題問題都制約著人民美好生活的實現。
“三個”制度表明了美好生活的差異化本質。當前在社會發展方面面臨的最突問題是:不是未有滿足美好生活的制度供給,而是沒有滿足所有社會結構層次上人民的美好生活內容和質量的制度體系。不同的人有不同期盼,不同的家庭有不同向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具體到新時代不同的個體生活中,必然會存在著生活需要內容、需要層面和需要序列的差異,這種差異是年齡結構、階層群體、地理區域、人生階段等多方面綜合的結果。這也形成了我國社會發展中“分批成熟”(Vesting)問題,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公共服務需求為例,即不同收入水平的人對公共服務的內容和質量存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成熟差。如是,就需要“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笨梢酝茢?,“那種試圖通過滿足人的單一需要層次或結構從而建構美好生活需要的做法只能在短期內有效,因為一旦人的某一層次或結構的需要得到滿足后,新的更高層次和結構的需要必將淹沒原初需要滿足時的快樂和幸福。”馬克思主義發展的觀點要求我們在解決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向往與現實社會矛盾的問題上必須處理好短期和長期的關系:從化解當前阻礙美好生活的現實問題作為切入點,從構建長效體制機制、重塑中長期經濟增長動力著眼。
“三個”制度為未來共服務體系建構提供了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公共服務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中是最重要的內容。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永富表示,預計到2019年底,全國95%左右現行標準的貧困人口將實現脫貧,90%以上的貧困縣將實現摘帽,再經過2020年一年的努力,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問題將得到歷史性解決。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第六個國家扶貧日到來之際指出,當前脫貧攻堅已到了決戰決勝、全面收官的關鍵階段。各地區各部門要堅決攻克深度貧困堡壘,著力補齊貧困人口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和飲水安全短板,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解決了絕對貧困的突出問題,精細化服務尤其是公共服務領域的精細化服務也愈發重要,即致力于提高人民美好生活質量的提高,這是在這一背景下,四中全會提出要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新時代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制度建構,兼具特殊的理論價值和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于一身。從“三個”制度的提出,我們可以看到在實現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的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和體制機制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質量的發展方向。
注釋
[1]林彥虎.需要的本質與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實現[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