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馳
(中共常德市委黨校 湖南省常德市 415000)
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屆時最重要的一個衡量標準就是要消除絕對貧困,要讓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全部邁入小康社會。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創造的又一偉大壯舉,不僅整體性提升了中國人民的生活質量,也為世界減貧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站在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節點,回顧歷史,我們有必要探究這項重大戰略舉措背后的理論意義。
鄧小平同志說過:“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在開始的一段很長時間內生產力水平不如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不可能完全消滅貧窮。所以社會主義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逐步消滅貧窮,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否則,社會主義怎么能戰勝資本主義?”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要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就必須要發展生產力,只有逐漸消滅貧窮,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印證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確立后,如何進行現代化建設是一個嶄新的時代課題。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為此進行了不斷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經歷了嚴重的曲折。當時,“四人幫”就提出“寧要貧窮的社會主義,也不要富裕的資本主義。”鄧小平同志對此予以堅決的反駁,他指出:“當然我們不要資本主義,但是我們也不要貧窮的社會主義,我們要發達的、生產力發展的、使國家富強的社會主義。”鄧小平同志在1979年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這樣說到:“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這個“小康之家”鄧小平同志也解釋說就是要達到人均八百到一千美元。而就當時中國的綜合國力來說,在世界上還是比較落后的,所以鄧小平同志講,我們的目標是本世紀實現小康社會。
當時社會上還有一些聲音,說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一樣可以實現富裕,比如香港的人均就達到三千多美元了。而對于當時比較落后的中國來說,鄧小平同志說:“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確實可以百分之幾的人富裕起來,但是絕對解決不了百分之九十幾的人生活富裕問題。”堅持社會主義,就是要按照社會主義按勞分配的原則,在發展生產力的過程中不會產生兩極分化。
所以,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由之路,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必然要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達到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這是我們的基本路線和根本目標。脫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根本的前提,也就談不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宏偉目標。
從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每一代領導集體根據不同歷史時期所制定的政策措施或許會有不同,但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始終沒有變,而且這個目標在不斷地從模糊到逐漸清晰,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力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并將這個時間節點定在2020年。從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背后體現的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
人民二字,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日起就鐫刻在了旗幟上。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戰爭年代,以毛澤東同志為領導的中國共產黨人,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讓“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站”起來之后,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讓人民“富”起來,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依然堅持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將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斷標準。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堅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讓十二億多中國人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堅定不移的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確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如期實現。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要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要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偉大勝利,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這是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來觀察歷史后得出的必然結論。中國共產黨正是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個根本宗旨,才會在社會的矛盾運動中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初級階段,我國的主要矛盾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所以中國共產黨人才探索開辟走市場經濟的道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在新時代,我國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了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國共產黨人依然在持續探索,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發展動能,釋放發展活力,全力以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這是中國共產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指出:“我們不僅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且要考慮更長遠時期的發展要求,要建成高質量的小康社會,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奠定更為牢靠的基礎。”也就是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是完成了我國第一個百年的奮斗目標,我們還有更為遠大和宏偉的目標,是在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從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近代以來中華兒女最迫切的愿望和最偉大的夢想。要想實現這一夢想,就必須依靠全體中國人民團結奮斗,共同完成。實現這一夢想的關鍵一步,就是要讓中國人民都擺脫貧困,達到小康水平。讓14億人擺脫貧困,這看上去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中國人民用40年的時間接近完成。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農村7億多人口擺脫貧困,貧困發生率由1978年的97.5%下降到2019年底的1%以下,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中國奇跡。
而在扶貧開發的過程中,也促進了貧困地區的加快發展。通過加強產業扶貧,增強了貧困地區內生發展活力和動力;通過生態扶貧、異地扶貧搬遷等,貧困地區的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同時,從十八大以來的5年,全國累計選派43.5萬名干部擔任農村第一書記,派出277.8萬名干部駐村幫扶,他們當中有些同志甚至為扶貧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體現了共產黨人的使命和擔當。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譜寫的宏大的歷史篇章。在黨的領導下,形成“全國上下一盤棋”的火熱局面,全國人民共同為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獻計出力,才能在2020年如期完成宏偉目標。
而正因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如期實現,才讓我們更有信心去完成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從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國夢的關鍵一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紙答卷,讓世界看到了中國共產黨的治理能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以及全體中國人民為了既定目標而不懈努力奮斗的堅定意志。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來,帶領中國人民實現的又一偉大飛躍,它不僅印證了中國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走得無比正確,也印證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的無比正確,更闡明了中華民族對于實現偉大夢想具有無比堅定的信心和決心,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華民族必將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繼續創造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偉大奇跡。
注釋
[1]鄧小平.一心一意搞建設.《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10頁。
[2]鄧小平.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2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