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超
(山東財經大學東方學院 山東泰安 271000)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在對國內經濟與世界經濟審時度勢,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戰略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確立了新形勢下重構中國經濟內外循環關系的新邏輯。但當前在推動國內大循環發展的進程中仍然面臨一些阻礙因素。
國際貿易順差帶來的國內收入差距進一步變大。中國改革開放之后,形成的外循環體系主要的運行模式是以國際市場為目標,利用低廉勞動力優勢,生產的商品輸出到國際市場進行交易,從而獲得較為可觀的貿易順差,實現大量資本的輸入。但對外貿易順差中積累的巨大利益并未真正惠及民眾,財富仍然集中于相對較少的群體手中,貧富差距出現劇烈分化。
房地產行業發展帶來的支出結構有待改善。通過國內城鎮化改革以及房地產行業推動,中國實現了近十幾年經濟的飛速發展,同時對于普通居民的消費支出的結構也帶來了深遠影響。居民的消費支出占比中,房產地產支出占比最高,無論租房或買房,每月在住房上的支出占據了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用于其他需求的消費支出相應減少,由于不合理的消費支出導致可支配收入減少,不利于國內市場需求的挖掘。
國際貿易環境弱化,產業結構有待改善。當前國際貿易環境惡化,在中國進出口貿易中,中低端制造業產業,勞動力成本的上升,與低收入國家相比,勞動力優勢已不再明顯;高新技術產業,由于美國的打壓,破壞了之前我國形成的學習國際先進技術,進行吸收創新的發展模式,嚴重阻礙了我國技術創新的發展進程,以及產業調整升級的步伐。
民營經濟產能過剩,融資困難。對外貿易的商品需求明顯萎縮,主要從事商品加工制造、對外出口的民營企業來說,由于出口受限,面臨著產能過剩的窘境,當前的產能得不到解決消化,民營企業對未來預期采取保守態度,不敢擴大產能或對外投資,甚至縮減產能,這對于穩定就業以及刺激經濟發展都產生了消極影響。
相較于大型央企國企來說,民營企業融資成本高昂,融資渠道獲取困難,無法獲得充足的資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民營企業的持續發展。國內的金融機構在選擇投融資對象時更傾向于選擇信用好評級高的大型企業,對于無法提供長期信用狀況的民營企業來說,不得不轉向融資成本高昂的其他渠道,導致融資鏈條越來越長,不僅成本更高,風險隨之加大,這也使得民營企業負擔過重,無法發揮其市場優勢。
政策引導提升高端產業的占比,優化產業結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雙循環的發展模式的實現前提是需要較高的居民收入,當前提升居民收入主要取決于國家高精尖科技創新實力以及升級的產業布局。國內,充分發揮政府主導優勢,利用政策扶植,投資驅動的形式,推進數字經濟、人工智能、新材料、生命健康等一系列高端產業的提升,打破關鍵技術對外依存度高的局面,通過高端產業鏈的提升輔助傳統制造業以及服務行業的發展,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同時,通過生產效率高的高端產業帶動,高中低各產業生產效率均可受惠,可在相同的時間內為社會創造更多財富,進一步提升人均財富。
完善民生保障制度,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通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及社會民生保障制度優化改革,來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在十九屆五中全會上,國家要求“完善再分配機制,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和精準性,合理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事業,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通過三次收入分配,優化收入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帶動社會整體消費率的提升。
制止房地產、醫療健康、教育等涉及民生的各個領域因不合理的價格擠壓國民的可支配收入,推動居民消費向改變生活質量,提升生活品質的創新消費傾斜。需要優化公共資源配置,提升住房、醫療養老、教育等民生領域的社會保障,降低居民生活成本,間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釋放消費潛力。
利用大數據技術拓展民營企業融資途徑。通過政策引導來加強金融機構與民營企業之間的互動合作,利用互聯網及大數據技術,拓展民企融資新業務模式。同時數據監控,提升風險控制管理。利用數據技術應用,滿足民營企業發展的資金需求,助力民營企業業務創新,產業結構升級,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政府相關部門要利用數據信息方面的優勢,幫助民營企業拓展銷售渠道,為企業尋找合適的上下游客戶信息,拓展企業生產、流通、銷售各個過程中的合作可能。電商平臺利用大數據分析,可以更加準確的掌握消費者需求情況,電商平臺為民企服務,幫助其更好的了解市場需求,精準生產,引導企業產品創新,技術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