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靜
(陜西有色金屬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陜西省西安市 710075)
融媒體的應用,通過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整個廣播媒體等的資源優勢,實現人力與內容等的全面融合,構建新型媒體,為傳播工作提供支持與保障。新時期,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要適應形勢發展變化,積極采取有效的方法與手段,實現思政的價值。將融媒體與思政工作結合,可促進思政工作的發展。
近年來,互聯網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與工作發生很大改變。根據數據統計結果顯示,截止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9.04億元,網民年齡呈現年輕化特點。網民年齡結構調查結果顯示,20~29歲占據的比例為21.5%;30~39歲占據的比例為20.8%;40~49歲占據的比例為17.6%。企業的人員結構中,20~40歲的人員為主要組成。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社交習慣,同時各類文化與思想的傳播,使得人員的思想極易發生改變。融媒體的出現,適應了當前互聯網發展變化,同時實現網民的分散,企業利用融媒體平臺,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對提高思想水平有著重要的意義。
以A企業為例,為適應全媒體時代的發展,發揮媒體深入融合與融媒體的優勢,促進企業思政工作高質量落實,打造世界一流企業,進行了積極探索與實踐。通過搭建“融媒體中心”,促進專業持續化發展,實現流程優化與平臺再造,增強效能水平,催化媒體融合的質變,積極創新傳播方式,增強傳播的開放性與交互式,整合多媒體的優勢,打造企業主流媒體,促進思政工作的優化。現結合其實踐,總結平臺建設方案.
技術平臺建設:基于策劃、采編、審發、分析、考核、存儲全流程信息化管理需求,搭建的融媒體平臺,開發了多個功能模塊,例如管理系統和策劃中心以及采編中心等,具有選題策劃與輿論熱點推動等多樣化功能,提高了思政工作的靈活性。系統的主要功能模塊如下:1)策劃中心。系統下設主題策劃欄目和全網熱點欄目等,負責推送行業信息與社會輿論熱點等相關內容,提供主體創意以及發布選題策劃等,輔助宣傳工作的開展與落實。2)采編中心。系統設置個體稿庫與個人代編等欄目,支持編輯稿件,發布到稿件投遞渠道,通過逐級審核和一次報送,實現各個媒體的互通共享。
實體中心建設:融媒體背景下,設置融媒體中心,能夠促進企業思政工作的深化,實現虛擬平臺的有效轉化,搭建實體中心,為宣傳工作專業化發展提供支持。建設實體中心,增強了企業意識形態管理,尤其是媒體陣地管理,實現媒體運營職能的有效分離,切實提高效能水平,打造專業化人才隊伍。按照需求設置9個職能崗位,由企業文化部副主任任職主任崗位,配置16名志愿,負責企業文化宣傳工作,依托報刊和網絡與新媒體等,進行文化宣傳與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為保障實體媒體的有效運轉,采取以下措施:1)增強專業采寫力量。配置專業的人員,負責融媒體工作。2)完善攝影與攝像等的基礎,組建專業的影像制作工作小組,完成內容的編輯與發布。3)面向融媒體發展變化,制定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制度,規范各項工作的開展與落實。
建設傳播生態:企業構建的融媒體,能夠為企業更好地發展提供支持。構建的客戶友好型與內容開放性技術平臺,實現資源的集約化,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提供載體與資源支持。基于技術力量的整合,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完善選題策劃與稿件報送等的把控,保障思想政治工作的高質量開展[1]。
加大融媒體平臺的建設力度。企業思政工作的開展,搭建融媒體平臺,能夠為思想與文化的傳播,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切實提高思政政治工作的水平與效益,創造更多的價值。若想發揮融媒體的應用價值,要加大平臺建設的投入力度,搭建信息化管理平臺,面向思政工作新形勢與新特點,開發系統功能,輔助思想政治工作落實[2]。管理者要正確認識到新媒體的應用價值,加大資源與技術等的投入,結合企業實際情況,開發完善的融媒體系統,切實提高工作的效率與質量。
優選思想政治內容。融媒體環境下,企業思想的宣傳面臨很大挑戰,既有來源于互聯網的,也有企業思政自身的挑戰。若想有效發揮融媒體平臺的作用,要優選思想政治素材,以圖片和視頻等形式,進行思想教育。對選擇的素材,通過編輯與整理,通過微信、微博、抖音、官網等渠道,多媒體發布,切實提高思政工作的質量[3]。
做好人員的培訓。融媒體環境下的思想政治工作開展與落實,要面向工作形勢的發展變化,做好人員隊伍的建設與培養,切實提高人力資源的水平。對融媒體背景下思政工作需要掌握的知識與技能,做好人員業務培訓,切實提高人員的素質水平,保障此項工作高質量落實。作為思政工作人員要善于利用多媒體,實現與企業職工的有效溝通,動態掌握人員的思想變化,進而及時引導,發揮思政工作的價值與作用。面向思政工作的現代化發展,開展創新與探索,提出思政工作的優化方法與策略,切實保障思政工作高質量落實[4]。
綜上所述,融媒體環境下的企業思政工作開展,要面向新形勢發展變化,切實提高管理的水平與質量。文中結合實踐,提出加大融媒體平臺的建設力度;優選思想政治內容;做好人員的培訓等策略。結合思政工作的發展現狀,積極探索優化的方法,促進思政工作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