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媛
(長春理工大學 吉林省長春市 長春市 130000)
主要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群體為小學留守兒童,采用訪談方法,考慮到地理位置、經濟發展速度、人口基數、留守兒童數量等因素,為保障調研的全面性,在長春市區周邊選取了萬來村小學、雙廟村小學、黑林子小學、陶家屯小學為主要抽樣對象。樣本結構為萬來村小學20人、雙廟村小學20人、黑林子小學30人、陶家屯小學30人,共100人。由于被調研學生配合度較高,且采用了現場訪談的方式,故整個訪談問題設置簡單明了,易于作答,可信度強,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和實證價值。
研究的基本方向及思路。本次研究主要從家庭環境對留守兒童學習情況的影響、學習環境對留守兒童學習情況的影響、個人意愿及心理因素對留守兒童學習情況的影響三個方面進行,通過訪談,了解留守兒童最真實的想法和面臨的困境,從而引發思考如何改變現狀更好的優化留守兒童的教育。
家庭環境。經訪談了解,小學留守兒童的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72%的學生家長文化程度為小學及以下,24%的學生家長文化程度為初中,4%的學生家長文化程度為高中,僅1%的學生家長文化程度為大專及以上。平時和留守兒童關于學習的溝通并不多,多數放學后會參與到田地干活中,對留守兒童的學習沒有特別要求,放任管理。
學校環境。經訪談和實地考察,學生對學校設施的總體滿意度不高,留守兒童認為學校的基礎教學設施還能夠滿足自己的要求,但在配套的文體設施、以及多媒體設施上就比較落后,課堂中很難有現代化的教學方式,這與我們城市學校形成了鮮明對比,可見在硬件條件方面,留守兒童的訴求遠沒有被滿足。同時經采訪學生對老師的評價也不是特別高,雙方被動的情況顯而易見。
個人情況。小學留守兒童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少家庭關系紐帶,長期和親戚相處,容易形成膽小,不自信等心理問題,這在訪談者可以發現,60%的學生上課不愿積極主動發言。僅有20%的學生可以自信的在班級發言。
留守兒童目前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屬于弱勢群體,教育水平現如今快速發展,大城市的教育水平在不斷地提升,但在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尤其是義務教育問題卻日益凸顯。其實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以上基于問卷調研的定量定性分析結果來看,在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學生個體因素層面,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家庭層面,父母不在身邊,家庭教育缺失。親子關系是家庭教育的邏輯起點,家庭內部的教育是關鍵環節。留守兒童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已經造成了傳統家庭教育功能的不斷弱化,家庭教育無法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同時,由于留守兒童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普遍偏低,也沒有這方面的意識去引導臨時監護人,這就讓本已經不樂觀的情況變得更加惡劣。
學校層面:教育教學管理體系不健全,師資匱乏,缺乏政策支持。學校在留守兒童教育中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學校生活占據了其生活的絕大多數時間,加之父母不在身邊而造成的家庭教育的缺失,這部分責任自然要進一步落在學校上。而從調研結果來看,目前留守兒童所面臨的學校教育,在教學設施、師資等方面都差強人意。這就讓原本家庭教育缺失的留守兒童更難找到進一步接受優良教育的機會和平臺。
學生層面:留守兒童易心理自卑,放棄自己。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少家庭的教育和溝通,容易使得留守兒童比一般兒童更加敏感、孤獨和脆弱,也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從結果中,絕大多數留守兒童的情緒和反映可以看出,留守兒童缺乏父母關愛,容易孤獨,性格偏內向,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情緒穩定性低,易產生負面情緒,存在戒備心理。
可以通過當地政府和學校以及社工的配合,開展相關親子小組活動,搭建親子溝通平臺:可以通過活動讓留守兒童能和父母進行交流,表達心聲增加交流了解,同時也可以讓監護人參與其中,建立長期的活動形式,使留守兒童感受到來自親人的愛意和鼓勵。
由政府主導,添置完善農村學校教學設施,優化農村學校教學條件。結合教學改革、課程改革的需求,添置完善農村學校必要的緊缺的教學設施,特別是加強學習活動場所的建設和教學設備(如多媒體教學、遠程教育設施等)的配備。同時優化農村師資隊伍,可以從政策上給予農村學校教師更多的支持,提升崗位吸引力。把更多優秀的教師吸引并留在農村小學。
加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可以加入社工進行個案和小組的活動,拉近留守兒童與老師之間的距離,關注每一個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另外,可以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活動課程,提升留守兒童的自我診斷、自我防護水平,增加心理健康體驗,提升孩子的心里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