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秀華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無錫 214000)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改革要求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以經濟發展質量為重點,穩健中求發展。生產是經濟發展環節中最為重要的部分。產業升級和轉型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是當前經濟想要實現長遠發展的必由之路。產教融合能夠促進學校,企業以及社會三方的發展。具體來看,對于學校來說,產教融合,能夠讓學校對當前的就業環境有著更前沿的了解和掌握。根據社會的實際情況,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案,從而培養出更加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
促進產業轉型,加強職業教育改革,首先要建立健全法律體系和管理規章制度,為產業和教育發展的進一步教融合提供保障。一方面,職業教育發展要建立和健全產教融合的激勵管理制度,加強監督管理以及評價獎勵機制,賞罰分明。例如,學校和企業開展產教融合時表現突出,要對其進行精神和物質上嘉獎和鼓勵,使其成為產教融合的榜樣,發揮示范和帶頭作用。與此同時,政府可以給予一定在稅收政策的優惠以資鼓勵。除此之外,還可以在一些項目建設中優先考慮。制定鼓勵細則,為獎勵辦法的實施提供參考。建立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每年對職業院校的產教融合程度進行考察和測評,對于一些開展狀況較差的學校,要進行適當的幫扶,并尋找問題出現的原因。加強對產教融合發展的監管力度,防止有部分別有用心者通過政策優惠鉆空子,對于過程中出現的不規范不合規的行為,也要進行及時的處理。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產教融合是一項全面系統的工程,涉及到的社會問題不僅包括教育和產業發展,還有人力配置,財務問題等。因此需要進行綜合系統的對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問題進行規范和管制。可以結合當前勞動法,就業促進法以及職業教育法的相關內容,對產教融合的相關工作進行詳細具體的規定,規范校企合作的方式方法。我們應當看到,校企合作除了積極影響之外,對于企業發展和學校發展還存在一定的風險需要防范,比如,校企合作后,對企業來說,會加大商業機密泄露的風險。針對這一點,要制定相關的法條,防止問題的滋生。以餐飲專業的中西面點實習為例,企業可以為學生提供勞動保障的同時可以要求學生簽訂保密協議,從而可以減小產教融合帶來的負面影響,為雙方的合作開展提供法律保障。除此之外,還能夠保護學生合法權益不受侵犯,進一步推動產教融合的穩健發展。
政府要會發揮其管控作用,改善目前產教結合中存在的弊端,推動產業升級和轉型的進一步發展。政府要加強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視力度,要與時俱進,實事求是,根據國內的實際發展狀況,結合國外先進的管理模式,實施具有本國國情的本土化管理舉措,進一步強化職業教育在經濟轉型升級中的作用。首先,政府要為其改革提供足夠的資金保障。除了必要的財政撥款之外,還可以適當拓寬職業教育的融資渠道,允許社會力量的進入,減少政府的財政壓力。職業教育相較于普通教育,花費較大。可以聯合企業設立獎學金,助學金等相關計劃,為職業院校學生的學習保駕護航。與此同時,政府要制定完善的行政法規,規范產教融合的行為。增強政策的執行力度,加大執法力度,推動相關政策法規的落實,保證產教融合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比如在政府經費的使用方面,要派專門人員進行監督。加強政策支持。同時,政府要支持學校建設校企信息資源共享網絡平臺,引導學校教師與企業工作人員多互動交流,將科研成果與實踐教學相結合,不斷創新,以滿足社會度人才的需求和社會經濟發展要求,將知識轉化為源源不斷的生產力。例如,以餐飲的中西面點專業為例,學校可以為烹飪專業的學生提供互聯網絡的學習平臺,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的愛網上學習和了解中方和西方飲食文化的不同,以及各種面點的制作方法,擴寬學生對烹飪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同時學校可以與甜品店一起合作,學生可以體驗和制作中西方的各種甜品和飲品,增強學生對中西方飲食文化的了解。這樣的一系列舉措有利于實踐成果為社會和人民服務,發揮其真正的使用價值和意義。
此外,政府還要強化輿論導向。當今時代是信息時代,是新媒體時代。媒體建設在社會輿論的引導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政府要善于利用媒體,加強媒體資源的建設,利用官方媒體在全社會范圍內大力宣傳產教融合政策,提高社會的關注度。
現代社會對高素質的專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與此同時,產業轉型升級的不斷深入,也對產業發展的質量提出了更高標準的要求。然而,大多數高校畢業生的專業水平以及綜合能力是無法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的。為此,高職院校要改革職業教育,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著重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復合型新時代人才,在教授學生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要加強對社會實踐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從學校角度出發,當前存在著“雙師型”人才的招聘問題。高職學校的教師長期從事理論研究工作,一直在校園中從事教學工作,而對產業發展一線的情況缺乏細致深刻的了解,實踐能力也較差,難以根據實際情況為學生的發展進行長遠的規劃。而校企合作能夠為教師的個人發展提供機會。建立和健全實習機制,將教師從講臺解放引導其參與到企業工作中去,切實的了解和學習,加強校企工作人員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同時開設企業協會專家講座為教師提供指導,加強職業技能規范和監督力度,實現產教融合的更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