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昕蕊
(蘭州大學 甘肅蘭州 730000)
堅定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方法論來認識國情,認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大勢,探索社會發展規律,是當前社會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歷史和實踐證明,歷史唯物主義在中國共產黨制定正確戰略戰術,路線方針政策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指導作用,推動著黨和人民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勝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因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的關鍵階段,重新審視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價值,具有直接的現實意義。
歷史唯物主義在馬克思哲學體系中是不可缺少、無法替代的,在當代的發展中也是不可超越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并發展的歷史唯物主義,對于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轉變以及無產階級的偉大革命實踐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導和引領作用。與此同時,歷史唯物主義的重大發現,也成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哲學基礎之一,為中國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理論價值。
歷史唯物主義也稱唯物史觀,與剩余價值一起構成馬克思的兩個偉大發現。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中,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相統一,不可分割,為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重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列寧曾對歷史唯物主義給出重要評價,稱其“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歷史唯物主義作為一個嚴謹且完整的科學體系,有其重要的原理原則,包含著一系列的規律性內容,例如階級斗爭理論,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理論,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理論,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等理論,它們之間相互聯系,互為補充,并且對于原理的回答上前后一致,互不矛盾。因此在原理的運用上,我們不能用片面的,孤立的觀點來單獨看待某一部分,把某一部分分裂開來就斷定為歷史唯物主義。只有用辯證的眼光看待人類歷史進程,才能完整準確的理解歷史唯物主義。
作為唯物主義歷史觀形成的重要代表作,1845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對唯物史觀作了經典的論述,并把這種唯物主義歷史觀區別于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的唯心主義歷史觀,變為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東西。隨著這一術語的提出,歷史唯物主義的概念也已基本形成。之后通過對社會發展的認知,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考察研究,以及對于人類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深層次探索,1859年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進行了精辟的闡述,包含有社會基本結構和基本矛盾,社會變革,社會形態演進等等的說明,對歷史唯物主義本身下了實質性的定義。此外,歷史唯物主義不僅僅存在于這兩篇著作中,我們發現馬克思的其它著作中依然包含著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貫穿在馬克思主義的整個科學思想中。
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和發展是以社會現實為基礎的,作為社會實踐的產物,對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給予了正確的認識,這是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真探究,理性思考現實的生產變革,結合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得出的科學的認識,這一點,已經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理論與實踐中,得到充分的證明。“即在經濟的運動中,為自己既找到經驗的基礎,也找到理論的基礎”。歷史唯物主義的誕生,正是馬克思立足實際,追求改變世界的科學方法論,力圖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目標的結果,也因此成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體系中的重要一筆,為我們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創新提供了極大的理論價值。
歷史唯物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哲學基礎,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的兩大理論成果中,始終貫穿著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原則,為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系統、具體、歷史地分析中國社會運動及其發展規律,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不斷把握規律、積極運用規律,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因此,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發展和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本保證,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無一不貫穿著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下,一系列的理論成果加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立足當下中國的具體實際,總結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經驗,新思想中論述的生產力發展,國家上層建筑的改革,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等等無不貫穿著歷史唯物的原理方法論,充分顯示了其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卓越性的把握和創新性的發展。因此,沿著歷史唯物主義的軌道繼續前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必將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歷史是不斷發展和不容割斷的,看待社會歷史發展的目光也從來不是僵化的,機械的。歷史唯物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哲學基礎,是推動中國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的思想武器。
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重視把歷史唯物主義應用到現實的生產生活當中去,指明唯物史觀不是現成的教義,而是觀察歷史和改造現實的科學方法。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認識和解決當代問題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也是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必然要求。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變成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加之我們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具體國情,這就為我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深化各方面改革提供了現實依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清醒看到,我們的工作還存在很多不足,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社會醫療衛生保障問題,生態環境問題等等都是我們現代化進程上的攔路虎。因此,認清客觀的現實基礎是建設和改革的前提條件,把握好社會存在這一客觀事實顯得尤為重要。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是辯證統一的,在認識到社會存在的客觀規律性之后,我們也要充分發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的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積極的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消極的作用。在新時代的中國特色主義的道路上,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在吸收前輩們優秀的理論成果上,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發揮正確意識的積極的反作用,不斷對社會發展產生新的更大的促進作用。
社會基本矛盾的觀點是歷史唯物主義中一個基礎的觀點,對當今世界全球化,資本主義發展以及全面深化改革都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只有運用歷史唯物主義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原理來看問題,認清資本主義的發展規律,認清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才能為社會主義的建設指明前進方向。
社會處在不斷發展變革的過程中,社會基本矛盾也是不斷發展的,對于步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中國,如何處理好歷史唯物主義中社會基本矛盾的觀點,如何調整好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關系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關系著深化改革的持久推進以及綜合國力的全面提升。堅持發展生產力仍是解決我國發展問題的一個關鍵點,與此同時,我們要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問題與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問題放在一個整體去考察,只有不斷調整生產關系和完善上層建筑去適應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的發展,才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準確地進行全面深化改革。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是因為,人民是歷史發展的動力。只有維護好人民的利益,保障人民尊重的各方面權益,讓改革發展的成果更多的惠及全體人民,才會有利于在實踐中調動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緊迫,如何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具有幸福感和獲得感,是我們新時代的重大任務。黨的領導干部要不忘初心,繼續奮斗,堅持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記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
“對無產階級來說,僅僅滿足于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價值,把它僅僅看作一個認識工具,這無疑也是自我毀滅。”歷史唯物主義作為馬克思恩格斯的重大發現,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哲學基礎,不僅是我們認識世界,觀察世界的科學方法,而且對于新時代的中國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具有意義重大的目標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講到“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揭示了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在當今時代依然有著強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導我們共產黨人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歷史唯物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對馬克思和恩格斯認清資本主義社會,形成科學的理論框架體系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而且對于中國的社會實踐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歷史唯物主義作為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強大思想武器,不斷破除阻礙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因素,是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科學指南。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干部也做出了新時代的要求,“推動全黨學習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更好認識國情,更好認識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勢,更好認識歷史發展規律,更加能動地推進各項工作”。我們可以這樣說,沒有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就不會蓬勃發展。過去,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指導下,我們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未來,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我們依然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原理方法論。歷史和現實表明,歷史唯物主義這一強大思想武器,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越走越寬,越走越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論述歷史唯物主義時強調,“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分析沒有過時,關于資本主義必然消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也沒有過時。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可見,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以及方法論對我們認清事物的本質以及發展趨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把握和運用上,內在地要求中國共產黨和人民在實踐活動中形成對事物的科學理性的分析,提高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思維能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科學的基礎。
歷史唯物主義作為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總分析,闡發了社會生活的本質,推動了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涵,提供了觀察歷史和現實的方法,是無產階級改變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在加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把握好人類歷史發展規律,把握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尤為重要。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立足中國的具體國情,運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原理分析解決問題;認清全球化的國際形勢,認清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期,大力發展生產力,調整生產關系,形成正確的上層建筑,從而帶動經濟增長,改變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樹立群眾史觀的根本觀點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只有充分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具體的歷史的分析問題,才會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推動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實現。
“歷史唯物主義并沒有始終是一個通過經驗,通過對事實的單純觀察而得來的。它是與這個世界觀同命運,共存亡的。”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部歷史唯物主義都是以為無產階級和人類的解放奮斗作為最高使命的,這也就決定了它在實現共產主義道路上的深刻的目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