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龍女
(西北民族大學 甘肅蘭州 730030)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醫療水平的不斷間的矛盾,已經成為制約國民“老有所養”的重要因素,穆斯林群體也不例外,我國有10個民族普遍信仰伊斯蘭教,大概有2300多萬穆斯林群眾。2010年穆斯林人口的年齡中位數為28.70歲,較全國和少數民族分別低7.14歲和2.21歲,比1990年增加7.29歲,較2000年增加3.60歲,說明我國穆斯林人口是成年型并且有向老年型轉變的趨勢,而2010年全國和少數民族己進入老年型社會。國際上通用的計算撫養比的標準為:15~64歲為勞動年齡,14歲以下和65歲及以上為非勞動年齡或者被贍養年齡,撫養比就是用非勞動年齡人口數比勞動年齡人口數的百分數,其中人口老齡化的結果將直接導致老齡人口撫養比的不斷提高。可見,穆斯林群體也面臨巨大的養老壓力。
穆斯林的家庭結構主要以核心家庭、主干家庭為主,因此,穆斯提高,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我國嚴峻的社會問題。自20世紀末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我國老年人口比重不斷攀升,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和相對短缺的養老服務供給之林更加強調的是傳統的家庭養老。在穆斯林社會,提倡對老人的優待,能夠讓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安度晚年是每一個子女的責任,強調子女對老人承擔的養老責任。但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的家庭養老面臨著許多挑戰。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傳統的社會結構和文化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革,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鄉土社會發生著深刻劇烈的變化,社會生活由同質性向異質性轉變,社會細胞由完整性向破裂性轉變。據調查,我國穆斯林流動人口已超過300萬占到了穆斯林人口總量的10%,這意味著有超過300萬的穆斯林離開原有生活的地區,去外地工作、生活乃至于定居。而能夠去外地的在外流動的人口中青壯年居多,這些流動群體大多社會融入度高,生活方式易改變,而穆斯林老人們身體不便,思想觀念固守,大多不愿意安土重遷,這就導致原有的社會中有大量老人的子女不能有效地履行贍養義務,空巢老人增多,家庭養老陷入困境,這就需要找到適合老人的養老方式,而穆斯林老人不同于其他民族,受宗教信仰的影響,在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上有特殊的需求,這就需要專門的養老機構來進行養老。
如前所述,傳統的家庭養老在穆斯林群體中也面臨著挑戰,越來越多的穆斯林開始離開聚居區,去到外地生活、工作。因此,在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受到挑戰的情況下,機構養老作為一種很好的補充模式能夠緩解穆斯林群體所遇到的難題。筆者所調研的Y民族養老院是蘭州市最具有代表性的穆斯林養老院,其由蘭州市七里河區民政局于2016年批準登記的民辦非企業單位,是非營利性的養老機構。其占地約25畝,建筑面積為4000多平方米,其養老與居家相結合園區規劃床位140張,據了解,入住老人50人左右,護工有9人,護士1人,均為穆斯林,護工年齡35~60左右。此外,還有3名廚師,均為女性穆斯林,年齡在40左右,護工、護士和廚師工資每月為2000元左右。
養老院按照老人能否自理和住宿房型來收費,能否自理分成自理、半護理和全護理;房型分為一人間、兩人間、三人間和多人間,房型還以房間內是否帶衛生間來區分。護理級別不同,護理范圍也相應的會有調整。機構目前有9個護工,1個受過專業訓練的護士,護工們均來自甘肅臨夏,護工和護士食宿方面養老院免費提供。養老院在招聘護工時會優先考慮穆斯林,所有的護工沒有固定休假,工作時間是每天早上七點到晚上,這期間也沒有固定休息時間,中午大家一起值班,晚上只有男護工值班,值夜班的男護工第二天休息。
老人生活和宗教生活相呼應。伊斯蘭教關于飲食的禁忌和習慣,使穆斯林老人受其宗教傳統的影響 , 在飲食方面有特殊的需求,養老院執行清真食品的制作規定。養老院建有有機蔬菜園和養殖場,平時老人吃剩的飯菜用來喂養牲畜,養殖場的動物糞便經過發酵進行蔬菜瓜果施肥。一方面保證了老人們食物的來源安全,另一方面,穆斯林認為“真主不喜歡浪費的人”,勤儉樸素是伊斯蘭教信仰的要求。除此之外,養老院選址建靠近清真寺,方便老人禮拜。清真寺是穆斯林舉行禮拜、穆斯林舉行宗教功課、舉辦宗教教育和宣教等活動的中心場所,在穆斯林群體的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伊斯蘭教法規定“五功”是穆斯林必須履行的神圣義務和功修課程,是將基本信仰付之于實踐的基石,旨在維系、堅定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感情,表達對造物主安拉的虔信和敬畏,通過功修達到認主獨一。老年穆斯林的生活主要便是在日常生活中履行宗教功課與善功。清晨,破曉之時,養老院的喇叭里傳來隔壁清真寺里的宣禮員開始呼喚第一次禮拜的“邦克”聲,腿腳方便的老人小凈后和護工們一起上清真寺禮拜,身子不方便的老人便開始在房間里禮拜。因而有人認為如果除去宗教因素,念功和拜功對穆斯林老人具有 “氣功”與“ 健身操”的養身保健功能 , 有助于他們的健康長壽。另外,教法規定信徒每次禮拜都要進行大小凈,使老人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創造一個潔凈、舒適的生活環境。
護工工作情感和宗教教義相契合。養老院的管理人員和護工都有都宗教背景。伊斯蘭教中具有豐富的仁愛思想,《古蘭經》說:“你們當崇拜真主,不要以任何物配他,當孝敬父母,當優待親戚,當憐恤孤兒,當救濟貧民,當親愛近鄰、遠鄰和伴侶,當款待旅客,當寬待奴仆。”( 4∶ 36)“我派遣你,只為憐憫全世界的人?!? 21:107) 受教義的影響,養老院中的工作人員認為老人們是弱勢群體,十分優待老人,把對老人的關愛當成一種善行,因此,護工在工作中對待老人十分耐心、寬容。當筆者和其中幾個護工談到“如果老人向你發脾氣,你是否生氣?”的問題,護工們幾乎都會這樣回答:“不生氣,我把這里老人們當成自己的父母,老人年齡大了,我也能理解!”。宗教信徒在面臨工作壓力、工作矛盾、突發事件等環境下,會尋求宗教上的應對。老人們在身體疾病等長期壓力體驗下、親人離世等應激事件下、陪伴等日常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也會去會尋求宗教應對。可以說,宗教這種精神慰藉會對護工及老人產生“矛盾的稀釋作用”,使用宗教應對的護工及老人會更具寬容性、更體諒他人。依靠宗教的力量可以使老人產生安慰治療的作用,提升對身體狀況的自我評價。
運營資金緊張。如前所述,Y民族養老院是非營利性養老機構,其宗旨是為社會服務,但其與盈利性養老機構的區別只是在民政部門登記和在工商部門登記。養老院要正常運行,還需要一定的資金維持日常開支周轉。養老院會計告訴筆者,養老院每月大概虧損1萬多,幾乎都是不盈利狀態。資金的緊張,導致養老院硬件設施更新換代慢,在員工培訓方便的投資少之又少,服務質量的降低造成老人流失情況越來越嚴重,據了解,養老院開辦以來,雖然入住率越來越高,老人流失情況也很嚴重。入住的50位老人,也有少部分漢族老人,除了少部分回族老人每天堅持禮拜之外大部分老人的生活比較單調,除了看電視就是坐在院子里發呆,機構內的健康生活的相關設施過于簡陋,老人房間裝修比較簡單,緊急呼叫設備和行動輔助設備比較老舊,服務設施用房和服務設備的配備齊全率很低,無法滿足老人日常生活需求,尤其是康復設備、文化娛樂用房、安全設備等方面的設施關系著機構老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亟需得到完善。
服務內容單一。Y養老機構的護工均為農民,且年齡較大,學習能力普遍比較低幾乎不懂與護理服務相關的任何知識。因此,服務人員幾乎就是憑借自己的常識來給老人服務,服務水平不會超過普通水平。在養老服務中除了基本生活照顧外,老年人更需要專業的醫療保障、陪伴照料和心理健康的需求。Y養老院只是提供生活照料服務與部分情感服務,需要進一步完善服務內容,增加急救預防和全面的內心情感方面的務。整個融合型養老服務模式中缺乏醫療保健方面的服務項目,目前滿足不了老人們多樣化的養老需求。
整合養老服務產業,拓寬資金渠道。推動相關產業和養老服務業共同發展是提高養老服務模式的關鍵。要推動養老服務業與普通家政服務的融合型發展、推動醫療服務與養老服務業的融合型發展,以民營養老院為中心,擴展政府、社區、社會養老服務資源。Y養老院結合自身環境條件發起菜地認領活動,利用養老院門前二十余畝田地,做成蔬菜認領園以供養老院入住老年人的家屬認領。這樣一方面有利于老年人家屬定期到養老院看望老年人,另外一方面也為養老院帶來了額外增收渠道。過多產業與養老服務業結合,挖掘出更多的養老服務項目,增加資金來源渠道,提升養老院硬件設施水平,提高養老服務的質量,滿足老年人更多的養老需求。
強化政策扶持,提升多元化服務水平。Y養老院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開發多元化養老模式滿足不同養老主體需求,整合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中的資源,開發多種服務項目。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加大對于此種養老服務模式的支持力度,如低價出讓或轉讓一些閑置的廠房、學校、社區用房供養老服務機構使用。另外需要鼓勵社區或基礎政府組織與當地民營養老院合作,在發展養老事業的同時可以解決當地部分失業婦女的就業問題。另外,當地財政應該將此種民族養老服務項目納入當地財政預算,鼓勵當地購買政府服務。對于三無、孤寡、困難老人,政府應該提供居家養老服務的補貼,加之吸引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行業,對于為老年人提供專業服務的機構、突出貢獻的個人進行獎勵。在居家養老服務中除了基本生活照顧外,老年人更需要專業的醫療保障、陪伴照料和心理健康的需求。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日益龐大的老齡人口使社會負擔不斷加重,而現存養老模式又存在種種缺陷與不足,養老主體個性化需求越來越高。國家鼓勵養老服務提供主體的多元化,動員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到養老服務事業中來。而宗教作為一種社會力量正在迅速發展,而且通過自己的形式滲透到養老領域,為養老提供一種新的社會支持。正如本文所闡述的,具有宗教性質的養老服務對于滿足穆斯林老年人實際需求來看,其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因此,本文以蘭州市Y養老院為調研對象,從養老服務的現實情況和必要性出發,深入實際調査,通過對機構管理人員、機構護理員、入住機構老人的訪談,了解到民族性養老機構的優勢與制約因素,并針對這些問題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一些對策建議。筆者認為,民族性養老機構的服務活動的內容幾乎全部涉及到養老領域,這對于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但由于宗教參與養老起步較晚,處于摸索階段,面臨許多問題,還需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