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春先
(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甘肅蘭州 730000)
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其中14次明確提及“美好生活”一詞,體現出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決心與意志。為創造美好生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可見,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不但包含了物質生活層面,同樣也涵括了政治和精神生活層面,基于人本身,以滿足人的全方位需求為目標,聚焦于與人的發展密切相關的各方面,體現了對人本身價值的追求。
從“生活”概念出發,“生”指生命,即“生存”;“活”指生命的活動狀態。既包括了概念意義上的“存在”,又涵括了其“存在狀態”,即有意義、有境界的“存在”。“生”與“活”的合一即生活。在寬泛意義上,生活是指人為了生命的存在、成長和提升而進行的一切活動的總和。人是歷史的存在,人的需求也相應地體現了其歷史性,美好生活需求是一個歷史范疇。對于美好生活,不同時代的內涵和標準不同,也體現了不同時代人們的價值取向的變化。
中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著樸素的價值需求。由于古代生產力低下,且沒有高效運轉的資源調配能力,人們往往在遇到大旱、洪水、疫情等天災時,難以有效應對,甚至連基本的溫飽都難以維持,以至流離失所。人們對于物質上基本需求的滿足是第一位的。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個人和社會對美好生活追求逐步從基本的物質需求發展為對生命活動狀態的價值取向。
基于個人層面,中國古代追求“君子”的生活。《論語·憲問》中強調“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從仁、知、勇三方面闡述君子的道德標準要求。可見中國古代思想家眼中的“美好生活”以“德性”為核心要義,把追求理想人格、提升道德境界作為基本價值追求。
基于社會層面,大同世界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反映了對政治上公平有序,風清氣正的公眾期待;“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反映了經濟上公正的利益分配需求;“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反映了人們對于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的價值追求。
總體而言,歷史上中國古代廣大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理解更多地基于感性的物質層面,深層次的個人發展生活需求僅屬于少數人。進一步看,傳統社會“美好生活”建立在群體價值取向之上,把政治共同體“美好”等同于個體生活“美好”,難以實現每個人的美好生活需求。
1978年改革開放后的40多年里,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人民經歷了從基本消除貧困—解決溫飽—實現總體小康的歷史進程。隨著基本物質條件的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理解從“生存”層面逐步進升到了“享受”“發展”層面。美好生活的創造要推動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價值指向,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這與馬克思主義追求的根本價值目標是一致的。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未來新社會的根本特征是“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現代社會,由于技術革新、制度變革,個人發展的意義和價值愈加片面化,逐步演變為利己主義、個人主義。“思想、文化、藝術已經不再被視為是生活中至關重要的因素——到處是市場經濟法則的天下。然而,市場經濟的動力是利己主義——它推動著人們不斷取得新成績,而使得其他的一切顯得都是次要的。”馬克思對于市場的資本邏輯和技術理性所引導的現代性有著深刻的反思,“我們的一切發現和進步,似乎結果是使物質力量成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人的生活異化,與最終向往的美好生活背道而馳。馬克思主義強調擺脫對物的依賴轉向人自身存在的豐富性與價值性,即人的全面發展。
美好生活需要基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目標。首先,美好生活需要包含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自由的實現程度衡量人的發展水平,應“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其次,美好生活需要包含人的自我實現,恩格斯說的“給每一個人提供全面發展和表現自己的全部能力即體能和智能的機會”,應確保人的權利的實現,即真正保證“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廣泛持續深入參與的權利”。再次,美好生活需要包含人的精神需要的滿足。馬克思道:“人以其需要的無限性和廣泛性區別于其他一切動物”。物質需要是有限的,在物質需要得到滿足之后,精神需要成為需要的主體部分,人的精神生活的發展是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組成部分。最后,美好生活需要包含每一個人的發展。每個人應當公平地享有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成果,通過共享發展,促進人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提升。
美好生活的實現是歷史性和現代性的結合,在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思想指導下,致力于克服歷史上無法兼顧每個人的物質和精神需求的局限。當前美好生活實現的阻礙是“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將解決好當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與實現美好生活聯系起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及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期待,反映了中國共產黨致力于以人民為中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志和決心。把“美好生活”的核心內涵定位于“人的全面發展”,既符合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又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