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東元
(湘潭大學 湖南湘潭 411105)
客觀唯心主義者把意識描述成獨立的東西,或者把意識說成是超自然的存在,是超自然的理念,人只是分有了這種理念,柏拉圖就是這種觀點的代表;或者有如經院哲學家那樣創造出一個上帝來代理這種超自然;或者如黑格爾、謝林所謂的存在于宇宙中的客觀意識或絕對意識。當人的意識被描述成那具有絕對權力的超然存在,或者說人的意識處在絕對的客觀意識統攝之下,人便失去了意識自由的權利,因為這樣一來人的意識只是那所謂超然意識的附庸,一切的人類意識要以那杜撰出來的龐然大物為首是瞻。
與客觀唯心主義相反,主觀唯心主義者把人的意識絕對化了,認為個人的意識就是一切存在和發展的動力源泉,他們不恰當的賦予了意識以絕對自由,他們把個人的意識打扮成一個無所不能的超人。主觀唯心主義者所得到的意識的權利缺少本體的根據,他們在這個方面又一次的將世界神秘化了,致使意識的權利不能得到科學的申張。貝克萊認為存在只是個人意識到的存在,意識之外什么也沒有,因此,貝克萊只能當“發了瘋的鋼琴”,只能自己一個人自娛自樂,一個人在那街邊的拐角畫圈圈。同樣的還有唯意志論者,如尼采一派,他們把意識的能動性擴大到令人驚訝的地步。
誠然,在自然規律的把捉方面,客觀唯心主義者要優于主觀唯心主義者,而在意識的權利方面,主觀唯心主義者更加優渥。
唯物主義者與他們是正相反對的,唯物論者最大的功勞是世界的去神秘化,將意識從天上拽到地面。一般的唯物論者都一致將物質看成是世界的本源,意識依傍于物質,是物質世界發展而來。唯物主義者戰斗的結果是,上帝沒有了,意識只能是人腦的機能。然而大多數唯物論者并不能對意識作出科學的界定,從而使得意識對于人的權利表達的缺失,他們將人的權利從那神秘化的世界意識統攝之下解放出來,卻又一次的將人的權利歸入物質世界的那些規律的統治之下,最終陷入形而上學的泥洼。
事物通過感官在人腦中形成印象,外界的刺激印象使得個人意識對于這種刺激與印象對外界事物有了一個區別,人們通過這種區別就對事物有了直觀印象,感受事物之間的不同。人腦是事物發展的最高結果,人腦的發展從一開始就同物質世界緊密相聯系,他從物質發展而來,又作用于物質,人腦屬于物質,意識是人腦的屬性和功能。從這個意義上說,意識是不能獨立于物質世界而存在的,意識從一開始就在物質世界之中,從一開始就伴隨著人的實踐活動。
從唯物反映論來說外界變化了,人感覺到的內容也隨之變化,但是意識的發展變化有他自己的方式,意識會去探尋外界是如何變化的。正因如此,單純的唯物反映論并不能準確和科學的表達意識的特征。
只有辯證唯物主義者才將意識和外界事物的關系公正而科學地表達出來,馬克思清晰地認識到這一點,馬克思主義承認物質是世界的本源,同時認為正確的意識具有客觀真理性,并指出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
馬克思主義對意識的態度從一開始就是實踐的態度,也因此很多哲學家將馬克思主義成為實踐哲學。馬克思主義認為意識從一開始產生就同實踐相聯系,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人通過感官從外界接受信息,事物通過人的感官在人腦中形成印象,外部世界是意識著力的基點。
人的實踐是一個過程,具有歷史性。時間是我們認識事物變化的條件,事物的變化發展通過時間向人們呈現出來。但意識只存在于當下,我們不能對過去和未來有感覺,我們只能意識當下,只能意識到現在的這個時刻,過去和未來只在于我們的想象之中。這意味著我們所感覺和感受的外部世界是具體的并且是現存的外部世界,是外部世界在這一歷史時刻的即時狀態,也就是說,人們通過意識感知到的信息只能是世界當時所提供給給他的信息,并局限于人們當時的認知水平、情感、意志以及實踐水平等等。由于時間的緣由,人們對同一事物的意識也可能產生發展和變化,比如新事物一次又一次的變得常見,前沿的理論一次又一次的變成我們的常識。
當時的世界和當時的意識形成物質與意識的對應,人們通過現在去認識過去與設想未來。現有的信息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基礎,比如人們通過C14測算生物的年代,通過記錄或傳說去了解歷史,或者通過一些規律設想未來世界。我們所有能獲得的信息都只是現存的信息,因此,無論是對歷史的回顧還是對未來的展望,都是立足于現存的信息,現存的信息給予我們思考的基點。這是意識的實踐性,是意識在實踐上的具體性體現。
目前學術界還未曾就實踐與意識問題在時間上作出界定,筆者認為在時間上對實踐與意識作出界定,能夠有效的瓦解真理相對主義者的理論基礎。真理相對主義者的一個關鍵點就是認為真理隨著人們的認識發展而變化,從而否定絕對真理。實踐是現在的實踐,意識也是當下的意識,真理本來就是當下的真理,我們并不需要一個萬能的永恒真理,正如我們不需要上帝一樣。
目前,人們對于意識的范疇和定義還處在一個模糊的階段,給出的定義基本上是基于意識的發生定義。人腦是意識與現實世界交互作用的橋梁,人們對意識的定義之所以模糊,也是由于考慮到人腦的不同狀態。事實上,這種模糊是人們將人的主動意識和被動意識這兩個概念進行了區分,將人的被動意識或多或少的割裂于意識之外。例如約翰·希爾勒通俗地將意識解釋為:“從無夢的睡眠醒來之后,除非再次入睡或進入無意識狀態,否則在白天持續進行的,知覺、感覺或覺察的狀態”。顯然,希爾勒是從人主動的認識世界的角度來理解意識的,他的這種解釋不能讓人們理解人腦對現實世界的被動反映,后果是人們對感性因素對意識影響的忽視。
至少有以下四個因素使得我們界定意識的范疇產生困難。第一,意識的主動和被動的雙重性質,對于主動的意識,如想象、歸納、推理或其他形式的思考,我們很容易歸入到意識之中。而感官的被動感覺與人的神經反映聯系在一起,感官除了產生感覺的意識之外還執行著人腦控制下的神經反應,于是人腦的反應并不純粹是意識,需要將感覺與人腦的反應區別開來。另外,人在無意識狀態中,如夢覺和幻覺、潛意識或下意識,也夾雜著意識的因素和人的本能反應。
第二,意識與實踐的從始至終的交互,意識是實踐中的意識,實踐是意識作用下的實踐,意識本身也是一種實踐,是人腦的實踐。人的活動本質上都是實踐的活動,意識也不例外,是意識的實踐。當把人的行為確定為實踐,那支配行為的依存于人腦的意識也有著實踐的意義。我們對這兩個范疇的區分并不能做到界限分明。
第三,意識的過程和意識的結果。意識的過程可以看做人們思維的過程,對這一部分我們可以上面所提到的方法對其進行區分。然而意識的結果卻再一次使我們陷入困境,意識的結果以觀點、意見或認識到的規律等形式呈現出來。然而由于意識與實踐的復雜性,屬于他們共同的結果,通常我們只說是實踐的結果,而忽視其中意識的因素。又比如語言文字等實踐,屬于意識的內容較突出,常識中又被歸為意識。
第四,以文字或非文字的形式被記錄下來的他人意識或結果。這部分之中如哲學、自然規律、社會規律以及其他相關內容或可以認為是意識。而一些如歷史的記錄、圖畫、雕塑、音樂則被忽視其中包含的意識的因素。
作為馬克思主義者,我們一般用列寧對意識的理解來詮釋意識,意識依存于人腦,是人腦的機能,是人腦對現實世界的反映。我們要全面的了解意識,就需要對人腦的所有機能進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礎上區別意識的各個狀態,以達到我們認識意識的目的。因此,在這個意義上來說,人腦的所有機能都屬于意識范疇,也就是說,意識不外乎人腦的反映。
通過以上因素的考察,筆者認為人的自覺反映與人腦的反映有著范圍上的區別。人的自覺反映是人腦對外界信息加工后的結果,是有意識的能動的行為,是狹義意義上的意識,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有意識”。人腦的反映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意識,是廣義上的理解。廣義的意識也是我們通常的哲學上研究意識的對象。
人腦對外界的反應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自發反應,包括機械的神經反應和意識的被動的感覺、感受;二是心理活動,包括念頭、想法、情緒和自覺的認識。神經反應雖然也是人腦的機能之一,但并不能歸入意識之中,能歸入意識的至少應當與心理活動有關。
現在我們可以確定下來這樣一個事實,意識只與人腦中執行思維之能的部分有關,在這個意義上來說,人類思維的所有實踐,如文字、書籍、觀點都可以是意識。或者是意識的過程或者是意識的結果,甚至于單純的意識比如想象等等。
意識不斷地將意識的結果一次又一次的變成自己的對象,反復不止。人類的實踐將自在的自然改變為人化世界,將自然烙入人的印跡。人們改造自然的成果,也是意識運動的結果,人化自然處處都存在人的意識的痕跡。
范疇考慮事物的界限,內容研究事物的實質。心理學致力于獲得人們會作出什么樣的意識,邏輯學研究應當作出什么樣的意識,而哲學旨在得到獲得正確意識的途徑。
意識依存于人腦,人腦感覺到了的東西通過思維的加工形成意識。我們當然可以從意識的范疇來分析意識的內容 ,這并沒有任何錯誤,然而從范疇上來考察意識的內容只能得出上述的意識的諸多形式,回答的只是什么是意識的問題。西方古典哲學家從感性經驗,經過知覺、意見、意志等要素,直到達到理性的真理過程,是解決意識過程的問題,是具體的意識過程特別是認識過程。若要從本質上探尋意識,關鍵的問題是我們在意識什么?
人類的活動就是實踐,而實踐又無非是人的有意識的活動。意識以存在(包括非存在)為他的思維對象。意識最開始的作用便是認識世界,個人的意識最直接的對象就是外部世界,并且包括人自身,外部世界的刺激形成意識的經驗,這樣的經驗是知識形成的源泉,如康德所說:“我們的知識來源于我們的經驗。”
從人腦反映的具體內容來看,個人意識的第一個對象就是外部世界,外部世界通過人的感官進入到人的意識之中,人們通過意識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外部世界是意識的第一個對象,人本身是意識的第二個對象,意識對這兩個對象的考察結果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意識和自我意識,另外意識還有第三個對象,這便是意識對意識自身的考察,也即所謂的反思。對外界的意識或認識、自我意識以及反思這三者構成個人意識的內容架構。
唯物主義認為意識是物質派生的結果,馬克思主義承認這種觀點,并且認識到意識在它高度的發展后,并不拘泥于物質范疇,進而將它的依存性和獨立性(這兩者是矛盾著的)展現在人們的面前。迄今為止,人類的活動或實踐都伴隨著人的意識,意識在實踐之中,而不是在實踐之外,“存在只是意識到了的存在”。但意識又超出了普通意義的物質范疇,向往著自由的意志,因此,意識也在實踐之外,這是意識與實踐的矛盾。另外,意識將存在轉換成人腦之中的概念,而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也是建構由一個個概念組成的認識體系。存在與意識矛盾著,不單是那種意識能不能認識存在的矛盾,而是意識本身也是存在的一種,是“存在”認識存在,這是存在與意識矛盾的哲學上的意義。徹底解決這兩個矛盾,我們還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