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 桃 楊龍波
(上海師范大學 上海 200234)
公共衛生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在公共衛生問題上,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一旦爆發,就是全球災難。尤其是傳染病,感染性強,不受空間限制,正成為一種日益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
自1981年艾滋病出現以來,已經造成2500萬人的死亡;截至2020年10月7日,全球報告新冠肺炎死亡病例達1044269例,目前還沒有徹底治療新冠肺炎疫情的辦法,感染和死亡人數將會持續增加。這些全球性的傳染病不僅傳染性強,危害大。而且隨著人類醫療科技的飛速發展,這些傳染病仍然存在且無治療方法。警示人們防治傳染病全球化,僅僅依靠技術是不夠的。
新冠肺炎已經持續了大半年的時間,但是仍然沒有研制出可以消除病毒的疫苗。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盡管取得巨大進步,但在整個人類生存的歷史長河中,我們還面臨太多的未知和無知,我們在享受著技術帶給我們的便利的同時,也要多考慮目前技術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前制定好應急方案。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衛生合作的領域也更加廣泛,隨著合作領域的復雜性和廣泛性,國際衛生合作也在以一種無計劃的、不一致的方式發展,導致全球衛生治理領域整體性協調機制缺位,進而造成全球衛生治理效果不佳。
以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防控為例,盡管世界衛生組織通過宣布“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提倡分享疫情防控的相關經驗措施,但是基于不同的社會價值取向,許多國家之間非但沒有充分溝通協商合作抗擊疫情,反而各自為戰。中國基于“以人為本”的思想采取了生命健康導向的積極防控機制;以美國為代表的國家基于“經濟優先”的思想,在特定階層多方博弈后采取了消極防控機制;以英國為代表的國家在經濟利益導向下,采取了政府無為型消極防控機制。不同治理機制背后體現的是社會價值取向的區別,從而導致國家間缺乏協調合作機制。
新冠疫情在全球爆發后,公共衛生問題日益成為一個世界各國都必須認真面對的全球議題,應發揮世界各國、國際組織以及非政府組織等多方面的作用,在防疫物資調配、疫情信息共享和疫苗、特效藥研發攻關等方面搭建起合作平臺。
作為聯合國下屬的專門以應對衛生和健康問題為目標的機構,世界衛生組織在應對新冠疫情方面,及時通報并分享病例信息、建立全球檢測網絡,對協調全球力量共同防控疫情發揮了重要作用。
然而,世界衛生組織由于存在“制度惰性”,導致其在自身治理結構改革方面跟不上全球衛生治理的發展形勢。新冠肺炎暴發后,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多次發表講話,呼吁各國合作攜手共同抗疫,但應者寥寥。直到2020年4月20日聯合國大會才通過一項決議,重申人人無一例外地有權享有可達到的最高標準的身心健康,決議鼓勵會員國與所有相關利益攸關方合作,除此之外,聯合國并未采取其他具體的措施應對新冠病毒疫情。
另外,由于權限不足、資金短缺等問題,世界衛生組織調動全球相關資源應對疫情的作用并未得到有效發揮。主要因為世衛組織的財政資源非常緊張,其年度預算不足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的三分之一。與此同時,成員國繳納會費在世衛組織整體預算中的比例不斷下降,而有條件自愿捐資的比重在上升,這極大影響了組織運作的自主性,導致其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資金存在較大缺口。
“冷戰思維”并未伴隨著冷戰結束而消失,仍然經常反映在當今世界上一些國家的對外政策中,成為制約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大趨勢的負面思想遺產。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的過程中,西方國家更是頻繁用“冷戰思維”打壓中國。
在疫情擴散擠壓下,西方政客甩鍋中國和世界衛生組織,攪亂團結協作抗疫的統一戰線。中國的抗疫行動,為他國抗擊疫情提供了難得的模板。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無視中國抗疫成功的客觀事實,對中國的蠻橫質疑從未斷絕,不停炒作所謂的“中國秘密”“中國謊言”。位于倫敦的新保守主義智庫亨利.杰克遜學會發布所謂的研究報告,攻擊中國瞞報疫情信息,對新冠病毒擴散負有責任。其他美國政客不顧世衛組織的一再糾正,仍然將新冠病毒稱為“中國病毒”“功夫病毒”。
顯然,西方政客抱著“冷戰思維”去質疑和詆毀來自中國的一切是不利于疫情防控的,反而會激化國內矛盾,事實證明,這次疫情本來就是全球共同面對的公共問題,疫情在西方國家迅速且大規模蔓延,逼迫他們不得不重拾中國辦法,而且是在付出更大代價的前提下去重復中國做過的事情。
中西方文明在幾千年的發展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價值、理念、信仰,這些差異性往往會導致文化沖突。在面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時,多元文化的沖突也給全球統一治理造成了困難。
主要表現在各國文化側重點不同影響了人民的價值取向。疫情期間,中國基于集體主義的理念,第一時間向世界衛生組織通報信息,第一時間向其他相關國家分享信息,開展科研合作。而西方人都有著獨立的思想和價值觀,自我意識強大,在暴發疫情以來,不僅沒有向其他國家提供醫療援助措施,國內的防控體系也非常松散,甚至還以“武漢病毒”之名抹黑中國,企圖對中國造成不良的國際影響。
雖然文化差異不可避免,但在全球化時代,幾乎每個國家都與其他國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本次疫情己經成為罕見的國際公共衛生事件,病毒無國界,其感染性極強,國際社會急需攜手摒棄沖突,爭取盡快合力遏制疫情擴散。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凸顯了全球治理體系的弊端,面對疫情沖擊,不僅全球合作框架存在“治理赤字”,而且全球公共衛生治理體系弱點頗多,表明傳統的多邊合作機制根本無法有效應對疫情。
第一,全球合作框架存在“治理赤字”。聯合國、WTO等全球合作機構總體上說得多做得少,短期內并沒有有效構建起世界范圍內的抗疫統一戰線。抗疫合作取決于醫療資源、信息資源和政策資源的統籌,然而這些資源均掌握在國家手里,造成了國際合作框架的治理能力赤字。醫療、教育、就業等治理資源并沒有確立起治理全球化,導致國際衛生治理框架存在著國際合作與國內政治的脫節,衛生治理機制存在著嚴重的“治理赤字”,這都不利于疫情防控。
第二,全球公共衛生治理體系弱點頗多。疫情發生以來,多數國家口罩、防護服和呼吸機等防疫物資嚴重不足,大量醫務工作者被感染。這表明,這些國家在疾病監測、物資生儲備、防控意識等方面存在很大的改進空間。第三世界國家的防疫形勢更加嚴峻,這些國家政府的公共衛生能力較低,疫情一旦快速擴散,其防治難度難以想象。
此次疫情暴露出的諸種弊端和問題,進一步說明了關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具有極強的時代價值,我們應該更好地闡發這一重要理念,并推動其進入全球實踐的過程。
第一,要強化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反映了人類社會共同的價值追求,有助于超越狹隘的民族、國家界限,建構具有“共同的人類身份”的治理主體,在此基礎上解決共同抗擊疫情定能事半功倍。正如習近平主席在與聯合國秘書長通話時所說的,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再次表明,人類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國際社會必須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守望相助,攜手應對風險挑戰,共建美好地球家園。
第二,以“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引領全球共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習近平主席在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視頻會議開幕式上致辭時,宣布中國將在兩年內提供20億美元的國際援助,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為實現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擔負性作出中國貢獻。這充分展現了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也成為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典范。不僅僅是中國,面對全球公共問題時,各國都應該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之下,相關藥物、疫苗的科技進步對于拯救生命、平息疫情,恢復秩序有重要意義。此次抗擊疫情的“中國答卷”表明,只有依靠科學防控、立足科技創新才能建立起堅實的公共衛生安全屏障。
技術開發首先需要各國科研成果的開放共享。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來,面對百年未有的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全球科研衛生機構以前所未有的合作模式對抗疫情,科研成果開放共享的方式方法不斷創新發展。除此之外,科技創新與突破也是突發傳染病疫情防控的關鍵。各國可以發展基于信息化的自助、快速診斷技術。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就是由于只能在醫院進行檢測,導致醫院床位緊張,感染者不能及時確診而耽誤了病情。發展全程自動化、智能化的現場快速檢測技術,使得原來須由醫院完成的檢測在基層醫療機構甚至家庭就可以完成,實現自助檢測。
這次危機事件,更讓我們看到醫學技術的極端重要性。最終戰勝病毒的,肯定還是科技,這不僅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全球科技的大比拼,也是各國攜手深入合作的契機。
這次疫情的大流行,將深刻地改變全球經濟政治格局,改變人們和各國政府的信仰和理念,進一步助長民粹主義甚囂塵上,對疫情后全球治理產生前所未有的影響,在新的變局下,急需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
第一,建立相應的國際金融監管機制。冷戰結束之后,統一的國際金融監管制度長期缺失,從而導致國際金融機構在維護國際金融體系穩定、應對全球性金融問題方面缺乏有效的監管能力。面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建立一個新的國際機構以拓展并強化國際金融監管已成為國際社會的重要議題。在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的猛烈沖擊下,世界各國普遍意識到,實施有效和有力的全球金融監管已刻不容緩。
第二,進行國際經濟制度改革。發展中國家問題是國際經濟新秩序的核心問題,因此,國際經濟新秩序在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等諸多領域應該致力于改革不平等的國際經濟制度規則,推動發展中國家平等參與國際經濟關系,促進世界經濟的共同發展。國際金融危機所引發的發展中國家問題及相關的制度改革,本質上也就是國際經濟新秩序制度改革議程的歷史延續。
注釋
[1]習近平在第 73 屆世界衛生大會視頻會議開幕式上致辭[N]人民日報,2020年5月19日第1版。
[2]舒建中,孫露.金融危機,制度改革與國際經濟新秩序[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1年第6期,第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