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滕
(山東師范大學 山東濟南 250300)
生態環境是對人類生存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必要因素,也是人類得以存在的基礎與前提。破環生態導致的后果,對于個人生產活動和整個生態平衡都會產生巨大危害,故損害賠償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對于人類生存發展以及生態建設來說都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2017年12月印發實施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明確了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規則的具體任務與總體要求。對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環境有價損害擔責的現實需要,同時也是實現新時代美麗中國的必由之路。
生態損害賠償程序由損害賠償協商程序、訴訟程序及二者之間的銜接機制等構成。協商程序以環保行政機關和生態環境損害者為主體,以生態環境損害修復為重點。有鑒于此,協商程序就應當明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協商程序的啟動、適用條件、管轄、主體、內容、步驟、期限以及效力等相關事項。而在訴訟程序中應當規定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原告資格、舉證責任、免責事由與生態環境損害證明標準、判決執行等專屬于生態環境損害的訴訟規則。以上兩種程序的銜接則應側重于損害賠償未能達成協商或雖已協商完畢但賠償人拒不執行的情形以及有關環保機關與環保組織提起公益訴訟的孰先孰后等起訴順位的問題,作為潤滑機制起重要作用。
當發生環境損害時,有關的索賠權人在進行了初步調查后就能一定程度上判斷環境損害程度及可采取的補救措施,在此時生態環境損害權利人就可以啟動兩種不同的程序,第一是與損害人進行協商,第二是提起生態環境損害訴訟。在一般情況下,協商程序較訴訟程序來說更加及時高效,能夠盡快恢復受損的生態環境,同時還可以避免訴訟周期過長、舉證困難等問題,有鑒于此,環境損害發生時應優先發起協商程序,以較為簡易可行的方式解決環境損害問題。
當協商不成或賠償責任人拒絕履行協議時可以分為幾種情況討論:首先,當協商完成達成了協議而義務人卻拒不履行時,此時賠償權利人就可以根據達成的協議向有關法院申請強制執行,運用強制性手段迫使義務人履行賠償責任,在這種情況下就應明確協議的法律效力及其在訴訟中直接采信的法律效力。第二種情況是在雙方協商無果時,權利人可以通過訴訟程序提起環境損害訴訟,由法院進行審理,依法確定義務人的賠償責任,通過國家司法強制力作出裁決。第三種情況是針對雙方未達成協商的,在環境損害賠償權利人提起訴訟之前,相關環保組織就能以有關公益訴訟的法律條文及司法解釋為指導,針對同一生態環境損害案件向有關法院提起公益訴訟。
因此,協商程序與訴訟程序相互配合,銜接程序潤滑其中,這就厘清了生態損害賠償程序的思路,構建了賠償程序的制度模式,為賠償制度的落實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生態損害賠償制度中,科學的評估程序是受損環境得到足夠救濟的重要保證。生態損害賠償中對生態環境進行評估是不可或缺的程序,無論是在生態損害發生之前的預防階段,還是生態損害發生之后的修復階段。專業機構作出的評估可以判定損害發生與否、生態受損程度、是否可以采取替代性措施、擬定環境損害計劃、評估損失狀況等,專業生態損害評估機構出具的評估報告在損害賠償中是關鍵的科學依據和證據支撐。
正因如此,為了保證評估的科學性,在立法中就應當明確規定生態損害賠償中的具體評估細則,為科學的評估提供法律依據,制定完整而合理的生態損害評估程序,同時明確評估機構的法律責任。通過法律條文賦予損害評估程序法律效力,保證評估的權威性。目前我國有關損害評估的規范性文件主要有生態環境部前后頒布的兩個版本的《環境損害鑒定評估推薦方法》,這為環境損害評估活動提供了法律依據,但因為在立法上存在一些缺陷,該規范性文件目前主要應用于應急突發環境事件中,而生態環境司法與執法中不能充分適用。遵循損害賠償制度構建法律體系的思路,同時結合環境損害中各個不同環節,根據各環節的特點分別建立可應用于各個環節和過程的評估細則。
另外,在評估機構方面也需要作出相關規定。生態環境損害的評估機構需要具有司法行政機關資質,同時為了保證生態環境損害工作的順利進行,評估機構做出的評估結果必須具備準確性。因此就需要定期審查評估機構的資質,一旦審查不能通過,就應當取消其評估資格。另一方面,作為專業的評估機構,其工作人員也應當具有一定的專業素養,并需要經過多重考核進行選拔。之所以這樣規定是因為生態損害評估工作需要比較高的專業性,只有具備一定的專業素養才能勝任如此嚴謹的工作。最后,評估機構在生態損害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就需要監督機構對評估結果和評估機構予以監督。為對其進行監督就可以成立評估專家組,其成員由各個評估機構人員組成,監督評估結果是否具備科學性以及評估機構是否合法,一旦評估機構不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進行評估,或者為自身利益違法評估,就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在我國,除損害責任保險以外,還可通過基金的方式將損害賠償責任社會化。環境責任保險具體是指企業通過在保險公司投保成為被保險人,一旦發生生態損害,生態損害造成的損害賠償責任就由保險公司一力承擔,以此把賠償責任降至最低。環境責任保險其實質就是賠償責任由其他保險公司的投保人一同分擔。
生態損害的類型不同,損害的程度不同,修復環境的費用也會有所不同。環境責任保險的投保情況確定了生態損害的保險金額,但是最低保額不能低于專門評估機構評估出的生態損害的直接損失。我國在2007年和2013年曾先后兩次進行了責任保險政策試點。但目前我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還不夠成熟,主要體現在保險種類較少,并且具有較大的隨意性,許多操作并未形成具體條文,法律方面也并無詳細規定。
基于當前環境責任保險制度,可以從不同方面、多個角度進行構建:首先,從我國環境責任保險市場情況來看,許多企業因為受到經營水平、員工素質等很多因素影響,還不能在我國全面實行環境責任保險。有鑒于此,需要根據行業特點,選擇適合本行業的險種,高度危險行業采取強制責任保險,而對危險度較低的行業則根據企業的自愿選擇非強制責任保險,是否投保由其自行決定。第二,環境責任保險全部賠償與限額賠償兩種方式相互配合。從現今實際情況出發,保險人支付的賠償金額不可超過保險數額,保險人只需要賠付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部分,生態環境損害人仍然需要承擔大部分責任。第三,拓寬責任保險的承保領域。由于生態損害具有特殊性,故其承保領域不僅應當包括企業正常生產排污無可避免致使的污染,也應當包含企業未按照政策規定,違法生產導致的環境污染。最后一點,應規定合理的保險費率。我國環境責任保險市場的實際情況表明,需要根據行業特點,選擇適合本行業的保險費率,針對不同的行業可以規定有所差別的保險費率。對于高度危險的行業,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保險費率;對于危險度不高的行業,可以適當降低保險費率。
注釋
[1]劉倩.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概念界定、理論基礎與制度框架[J]中國環境管理,2017(01)第102頁。
[2]於方,劉倩,牛坤玉.淺議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理論基礎與實施保障[J]中國環境管理,2016(01)第52頁。
[3]程雨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制度構想[J]北方法學,2017(11)第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