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明
(湖南科技大學 湖南省湘潭市 411100)
老年人犯罪案件的持續上升。據北京日報報道,來自北京海淀法院的數據顯示,自2008年至2018年的十年間,海淀法院刑事案件結案數量總體呈下降趨勢,但與此相反的是,老年人犯罪率卻呈現上升趨勢。根據對北京市海淀區法院123件老年人犯罪案件的分析統計,犯罪年齡多集中于60至69歲,70歲以上犯罪也有所增加,其中,涉經濟類犯罪占91%,所涉及的罪名以盜竊罪、詐騙罪居多,大致可歸納為“解決溫飽型”和“貪欲型”兩大類犯罪。
老年人心理生理上屬于弱勢群體。老年人進入老年后,身體機能方面大不如一般成年人甚至會出現衰退的狀況。老年人退休后其沒有了收入來源,也沒有了生活目標,這種老年生活,應該是年輕人都想象不到的,無事可做又無錢生活,隨之老年人容易產生猜疑、疑慮的心理,容易出現情緒不穩進而失控的情況。老年人生理機能老化和心理狀態發生變化,老年人神經系統和感覺系統早已變得不再敏感,難以正確把握事物的性質或外在環境,辨別能力顯著下降,導致客觀上老年人犯罪涉及的罪名多為經濟類犯罪。
對老年人犯罪案件的辦理存在速度緩慢困難。2006年12月,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關于依法快速辦理輕微刑事案件的意見》規定:“70 歲以上的老年人涉嫌犯罪的輕微刑事案件應該快速依法辦理。”此意見還規定:“審查起訴輕微刑事案件,應分別在20 日或者 30日內作出決定,”司法實踐中存在的訴訟拖延和多次延期審理導致的多次開庭往往給老年人犯罪案件的辦理帶來許多不便,實際司法過程中,公安機關、檢察院、法院三個部門的平均辦案時間總體上都有壓縮的空間和必要。
老年人犯罪刑事責任量刑不均衡。檢察機關對老年犯罪人所提出的的量刑建議嚴的多,寬的少,沒有做到寬嚴相濟。從法院的審理看,有的法院以“年老不是法定從輕處罰情節”為由對刑事責任能力明顯減弱的老年犯罪人不加區別對待,讓其承擔與一般成年犯罪人同等的刑事責任,在法定刑幅度內苛以較重的刑罰;有的法院則從辦案經驗出發,以“年老”作為酌定從輕處罰情節,對老年犯罪人一味從輕處罰,量刑偏輕。
刑事訴訟法程序上缺乏對老年人犯罪從寬處罰的特殊規定。我國《刑事訴訟法》中對因經濟困難、盲、聾、啞或者未成年人等弱勢群體都給予了很多的特殊“照顧”,對此我們應當結合具體情況始予老年人特殊的訴訟權利。國外立法已經建立了老年人程序性的寬容立法,而我國在老年人刑事從寬政策上剛剛起步只在實體上有一點建樹,而在程序法方面沒有給予老年人權利以特殊的保障這是我國刑法的不足之處。
建立受理老年人犯罪案件的專門機制。法院應當堅持及時有效原則,對于老年人犯罪案件在日程安排上予以優先。對老年人犯罪案件,嚴格限定辦案期限,建議快速移送審查起訴,簡化辦案程序,縮短辦案期限,在法律規定的訴訟時限內盡快結案;同時,司法機關和辦案人員要安排好訴訟準備工作,盡量避免多次開庭。
刑事訴訟程序上體現對老年人犯罪的從寬。在拘傳、拘留、逮捕等刑事強制措施的適用上,對老年人做出更為人道的規定。可以考慮在立法中規定對于年滿歲的老年人犯罪的案件在詢問和審判時河以通知犯罪嫌疑人的配偶、成年子女或者其他成年直系親屬到場對于年滿周歲的人拘留、逮捕期限等都應當有所限制特別是對年齡偏大的,如周歲以上的老年人應當不采取拘留、逮捕等強制措施如拘留則必須在拘留后的個小時內訊問完畢。
刑罰執行上體現對老年人的從寬。對于被判處管制、緩刑、假釋的犯罪分子,不是放在監獄里執行刑罰,而是依法實行社區矯正。由于該類罪犯人身危險性較低、再犯可能性較小,在處遇上予以從寬不會再次對社會造成危害,這是社區矯正制度的可行性基礎。而再犯可能在不同類型的犯罪人身上,存在明顯差別。因而對于不同類型犯罪人,應當予以輕重有別的刑罰處罰。刑罰的適用應當體現寬嚴相濟的政策要求,對于老年犯罪人這一主體的刑罰適用在制度上,需要結合現階段實際情況予以合理化調整。
縱覽我國刑法立法史,“矜老恤幼”是我國傳統的用刑思想,幾乎我國歷代的立法都有體現對老年人的刑事寬容制度經歷了幾千年的傳承我們今天的老年人開事特別規定也是其延續。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進一步加深,為了慎重對待、妥善處理老年人刑事案件希望將目光聚集在未成年人刑事責任上的理論界和實務界可以對老年人刑事責任問題加強研究,期待我國完善對老年人犯罪特殊保護的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