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佳麗
(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檢察院 北京 100062)
習總書記指出,要深刻認識黨風廉政建設規律,一體化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作為黨風廉政建設重要保障的檢務督察,經歷了從提出到逐步成熟的歷史沿革,同時也存在著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2005年為檢務督察機制的提出和試點階段,最高檢出臺《關于進一步深化檢察改革的三年實施意見》,首次提出要在檢察機關建立以糾正違法、保障辦案為中心的檢務督察制度,并初步明確了檢務督察的范圍。與此同時,河南、河北、浙江、福建等地先后開展檢務督察工作試點工作,對101個分州市院開展檢務督察。2007年為全面推行階段,最高檢在總結各地試點工作的經驗基礎上,經過論證研究,制定《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務督察工作暫行規定》,明確了檢務督察的五類主要事項和開展檢務督察工作采取的七種主要方式。2010年最高檢頒布了《<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務督察工作暫行規定>實施辦法》,細化了督察的方式。2012年為逐步深化階段,最高人民檢察院組織5個督察組,對遼寧、重慶、青海、寧夏、新疆等五個省區的44個檢察院開展以接待群眾來訪情況、扣押、凍結涉案款物規定落實情況和警車使用管理規定落實情況為主要內容的檢務督察活動。[1]
2018年12月,經中央批準,最高檢監察局正式更名為檢務督察局。更名轉型后的檢務督察涵蓋“黨務、業務、事務”三大監督內容,形成對檢察權運行的全方位、全覆蓋的立體監督格局。且工作內容與以往也有所不同,過去檢務督察主要側重對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和檢風檢紀的督察,只是原監察部門承擔的一項具體工作。[2]2019年5月,最高人民檢察院印發《人民檢察院檢務督察工作條例》(以下簡稱《工作條例》),新的檢務督察部門是在檢察機關各項改革的不斷深化中應運而生的,通過開展司法責任追究、檢察官懲戒等工作,強化對檢察機關及其人員的督察,保證檢察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法履職,構建公正司法的法治環境。
隨著檢務督察工作的深入開展,檢察人員履職行為的規范性和合法性逐漸增強,然而,檢務督察在實踐運行中還存在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思想認識不到位,監督力量亟待加強。一是認識不到位,監督與被監督的意識不強。一方面,檢察人員對于檢務督察的職能、作用以及重要性還存在認識不到位的問題,并且由于考核機制的影響,只有辦案才能出成績的觀念深入人心,檢務督察人員自身也存在消極懈怠情緒;另一方面部分檢察人員認為檢務督察就是找茬,沒有認識到其關心干警、保護干警的積極一面,因此對檢務督察工作存在抵觸心理,工作中存在不配合現象。二是人員配備不足,監督力量薄弱。目前檢察機關內設機構改革仍在不斷進行中,聚焦的重點集中在業務部門,作為對檢察人員進行全面督察的檢務督察部門,則存在人員配備不足的問題,并且目前承擔檢務督察工作的人員存在專業不對口,接受檢務督察專業化知識和技能培訓較少等問題,導致整體監督力量薄弱,尤其是基層檢察機關,人員不足的現象更加明顯。
監督標準化,精細化程度不高。一是缺乏具體的操作規范,實踐中各地標準、模式不一。對于檢務督察的規定,最高人民檢察院2010年12月8日頒布了《<檢務督察工作暫行規定>實施辦法》,細化了督察的方式方法,但是對于各個監督方式如何具體施行并未明確列舉。對于基層檢察機關而言,本條線內上級院沒有指定具體的監督規范,在人員配備較少、調研力量欠缺的情況下,各基層檢察機關的檢務督察部門很少指定自己的操作規范,往往是摸著石頭過河,難以實現監督的統一性與標準化。二是工作形式單一,難以實現督察工作全面化要求。目前不少檢察機關內部雖然賦予了檢務督察部門監督檢察官辦案的職責,但卻沒有給其操作統一業務應用系統的權限,這無疑讓檢務督察工作成為無源之水,據了解,北京市多個區級檢察院的檢務督察部門只有一人具有統一業務應用系統的使用權限;另外,目前檢務督察工作仍然集中于對著裝規范、車輛安全、辦案安全等方面的監督,對全面性的檢察工作監督較少。
保障機制欠缺,監督剛性不足。一是對領導干部督察少,督察難度大,導致督察工作“頭冷腳熱”,上下不一。由于缺乏相應的保障機制,導致檢務督察工作中遇到阻力就中斷的情形時有發生,且由于監督工作是發現檢察人員在檢察辦案中存在的不足,因此領導干部也應當在監督對象之列,但由于保障機制欠缺,導致對于領導干部督察干部不敢督、不能督,間接導致督察工作上下不一情況的發生。二是結果運用不夠充分。當前各地對于檢務督察的結果主要以通報的形式在檢察機關內部局域網上公開,而對于公開以后如何整改,整改達到何種標準并沒有具體的規定,對整改的具體落實情況沒有形成常態化的“回頭看”機制,導致檢務督察結果的運用不夠充分,剛性不足。
注釋
[1]曹東. 檢察體制機制改革背景下的檢務督察. 人民檢察[J], 2014.
[2]最高檢監察部門轉型為檢務督察部門檢務督察局成立. 檢察日報[J],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