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領 盧家義
(1. 中共鶴壁市委黨校 河南鶴壁 458000;2. 河南武警某部大隊 河南鶴壁 458000)
目前,我國正準備頒布一項民法,這是我們法律事務的最高優先事項。但是,關于民法的討論目前主要集中在民法標準,民法原則,民法體系和具體法律規定上。這些原則,規則和制度背后有一個統一的民法理念,研究民法理念非常重要,因為它是民法最基本價值的基礎,也是整個民法體系的邏輯起點。
私權神圣。私權是私法下的權利,它涵蓋了法律未明確禁止的所有個人行為。私人權力是私人的基礎,因此,私權是神圣的。充分享有私人權利,包括神圣的人格和神圣的所有權。
神圣所有權是指神圣財產的所有權。財產是個人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并保障主體的權利,私人財產是不可侵犯的“自然”權利。確認私有財產所有權的神圣性可以極大地動員人們創造財富欲望,促進人們不斷追求個人財富,進而促進整個社會財富的增長。
私法自治。私法自治,這意味著在私法領域,只要不違反法律,任何人都可以主動處理相關的私事。它形成了私法中的權利和義務關系,尊重當事人的意圖,不得非法干預。民法完全尊重并捍衛個人的自由選擇,因為每個人都被視為一個自我人,為自己利益的最佳判斷者。私法從質量上說,它在法律上確認了以公民為中心的獨立意志,在公民活動中的主導地位。私法自治的“自由”是指一個人沒有被另一個人強迫的狀態;“理性”就是人類理解宇宙并改善其狀況能力。私法自治強調自我選擇和責任,作出自我判斷和選擇。
民法理念與市民社會。公民法是公民社會的法律,是在公民社會的基礎上制定和發展的。公民社會是一項廣泛的事業,在產品交換系統中,私人利益和需求是公民社會存在的條件,私人利益是公民社會成員追求的目標。民間社會的主要活動是一項經濟活動,在民間社會中進行了大量的產品交換,為了與產品生產商順利進行產品交換,企業具有獨立的人格,獨立的財產和與這兩項權利相適應的合同自由,這就是所有經濟交流的實現,也是民法思想的根基。
經濟生活是社會存在的基礎,民法的發展始終以公民社會為基礎。民間社會的私人觀點倫理,平等和自由精神的概念為民法提供了主要的廣闊的治理概念。
民法理念與羅馬法。由于羅馬法是大陸法的真正淵源,而私權的概念是羅馬法的精神,因此有必要研究羅馬法以研究民法概念。在古羅馬,由于簡單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公民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法律關系的擴大,私法特別發達。
歷史原因。我國經歷了2000年的封建社會,強制性標準是傳統法律的核心。由于封建儒家“禮制”思想的影響,人們長期受道德文化的熏陶,他們習慣于以族長的家庭為基礎思考個人、國家之間的關系,他們的思想,行為和態度缺乏合法的獨立性。對于國家和家庭的價值取向決定了基于中國傳統法律義務的特征,這導致人們對人民權利的意識較弱,對私人權利的意識不足。
經濟原因。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一直占據著統治者的位置,因為統治者們長期實施了強調農業和限制貿易的經濟政策。
新中國成立后在一段時間內實施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系時,計劃經濟具有兩個主要特征。一種是政府所有的產品除私有土地和高度分散的服務業外,所有企業均為國有。第二擁有財務自由,例如生產,交換,就業和消費,都受政府的總體安排約束,大部分的自治權正在流失。在市場經濟社會中,人們的思想觀念的洗禮,對個人權利的意識已經覺醒并開始被激活,但是由于市場經濟發展不足,人們有必要改善法律概念的產生和傳播。
制度原因。中國是一個缺乏法律傳統的國家,公民社會長期以來被政治國家所吞噬,發達的公共權力和良好的公法是我們法律傳統的標志。新中國成立后,基于權力的法律的思想否認了公法和私法的劃分以及民法中私法和權利法的性質。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收到前蘇聯法律體系的影響,此時前蘇聯統一的公法,經常不當地破壞私法的精神和原則,其主流法律觀點甚至認為私法已經過時。維辛斯基主張放棄“私法”,擴大國家對私法關系的干預范圍,并加強國家廢除私法的努力。在前蘇聯的影響下,人們認為社會主義制度是公有制和計劃經濟,這使得公民社會的兩個基礎,所有權和合同自由被清空了,人們將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等同起來。改革開放后,尤其是在確認公法和私法的劃分之后,私權才逐漸得到承認和重視。盡管權利觀念和概念已逐漸為人們所普遍接受,但缺乏先前的系統仍然會產生潛在的慣性效應,防御精神仍然相對較弱。
指導民法典的制定。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不可避免地構成了我國的公民社會,對公民社會的良好管理需要自由與和平。
堅持民法作為精神和權利的概念,為實現法治社會規則和實現現代化奠定了基礎。“沒有公民代碼定律是不可想象的,沒有它們,現代化是不可想象的。”我國在起草民法時指出,民法是建立在人民之上的,民法的私權本質上是以人為本,人的保護是民法的一項主要任務。從民法史上看,民法反映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清晰路線,但背后是人類的獨立,解放,自由,平等和人格尊嚴的界限。這是民法的歷史發展規律,也是制定民法時應遵循的法律。
因此,作者建議對人格權進行單獨編輯,并放在通則之后的第一章中。處置利潤的權利是權利真正享有的必然要求和體現,因此必須嚴格保護債權人的權利。總之,民法匯編的順序是一般規定,人格權,財產權,債權人權利,親戚,繼承和侵權,這種安排不僅反映了民法價值的合理性,而且符合守則本身固有的邏輯要求。
培育私法文化。“對于一個民族來說,規范其行為和統治其生活的法律應從其靈魂和生活方式的深度發展。如果不是,那不僅是法律的不幸,而且是民族的不幸。這可能是中國法律在現代化過程中的最大弊端。”幾千年的中國文化,包括法律文化,都是建立在權力基礎上的,人性早已受到壓制,而私人權利也是如此,知識不足,缺乏私法文化。這種冷漠和缺乏無疑是法律的不幸和國家的不幸。
促進市場經濟發展。市場經濟首先把經濟發展的動力放在市場的自由競爭上,而不是放在政府的行政控制上,然后放在市場上。
民主的自治,主動權,創造力和私權是神圣的,而不是政府的指示,計劃和權威,而私法是自治的。這反映了市場經濟的法律和具體要求。為了發展市場經濟,要樹立人們的私法思想和基于權利的認可。目前,在其憲法修正案中明確指出,私有財產是不可侵犯的。在提供私人所有權提供安全的環境后,我們需要樹立人的主觀性,弘揚人的價值觀和尊嚴,并加速意志自治的合理擴展。激發所有者的自主權和創造力,從而促進市場經濟的積極發展。
一個社會,只有當其成員都有獨立的人格、平等的地位、明確的權利、穩定的財產、安全交易,我們才能說,這個社會是文明、進步、開放、繁榮的社會。而這一切,恰是法的基本理念,因此,必須充分培育和弘揚民法理念。唯其如此,才能促進社會的持續進步,能保證人們真正生活在一個文明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