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乙玲 高 熹
(泰州市人民醫院,江蘇 泰州 225300)
“健康中國”已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黨和政府對衛生健康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醫院作為踐行健康中國戰略的橋頭堡,面對新時代下的醫療新發展、新需求、新形勢,更加凸顯了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只有掌握了人才,才能抓住競爭的核心,是實現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支撐[2]。本文主要通過回顧性分析近五年來某醫院人力資源結構變動情況,提出措施建議,為促進醫院人才隊伍可持續發展建設提供參考。
資料來源于泰州市某三甲醫院職工人事年報數據,采用結構變動度分析法分析2009-2014、2014-2018年醫院人力資源結構總體變動 情況。
總體來看,全院職工總數從2009年的1394人增加到2018年年末的2944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以下簡稱“衛技人員”)從1175人增長到2622人,衛技人員占全體職工的比例從84.29%增長到89.06%,09-14年的衛技人員年均增長率為9.38%,14-18年為9.26,增長率基本相同。從人員與床位數配比情況來看,床位與衛技人員比2009、2014、2018分別為1:1.63、1:1.01和1:0.87;床護比分別為1:0.79、1:0.54和1:0.48;而醫護比呈現增長趨勢,分別為1:1.20、1:1.46和1:1.57。具體結果見表1。
該院人員結構變動度最大的是職稱(41.71%)、編制(34.80%)以及年齡(23.15%);14-18年間,結構變動度最大的是籍貫(40.02%)、編制(33.76%)和學歷(33.71%)。從結構變動值變化來看,性別中的男性比例,年齡中的31-50歲年齡組構成,編制中的在編構成,職稱中的中級及以上、學歷中的大專及以下、職業類別中的醫療人員、藥劑人員和非衛技人員構成,籍貫中的泰州市本市戶籍構成均呈現負向變動,且兩個時期的變動方向一致,相關構成比都有所下降。從貢獻率來看,年齡變化主要由于30歲及以下構成比上升和41-50歲年齡組下降導致,貢獻率分別為47.06%和47.08%;
總體來看,該院人力資源規模及結構均有一定的改善。09-14、14-18年間,該三甲醫院人才隊伍規模體量均快速增長,且衛技人員占比也有所提升,但隨著醫院床位數的增長,床衛比、床護比均有所下降,由此可見,醫院的人才軟實力發展速度小于硬件設施的發展速度。基于人員的構成變動結果,在人力資源結構方面,變動最大的有職稱構成、編制構成、籍貫構成和學歷構成等方面。到2018年,該院男女職工比例差距進一步拉大到1:2.57;年齡結構由之前的“水桶型”逐漸轉變為現在的“金字塔型”;編制從09年的在編占近3/4變成現在的編外占3/5,兩者發生逆轉;職稱構成比上中高級構成比有所下滑;學歷構成上本科及以上占比大幅提升,進一步得到優化;衛技人員占比穩中有升;籍貫構成上從之前的本市人員為主逐漸向本省其他地區和省外擴散。

表1 不同年份衛技人員及床位配比變化情況
該院的床衛比、床護比偏低,未能達到標準,說明醫院在不斷增加床位、擴張規模的同時,衛技人員的數量增長并沒有跟上,且人才隊伍機構也存在著不合理現象。因此,要在充分分析醫院人力資源與社會公眾需求、醫院發展需求、功能定位發展需求等之間關系的基礎上,制訂短期和長期的人才隊伍建設規劃,有針對性地彌補人才缺口,有預見性的引進培養人才,有前瞻性的做好人才流失風險管控。
通過對出臺專門的政策,對薪酬待遇、科研啟動費、獎懲措施、考核辦法等條款給予明確的規定,使人才引進各環節做到“有據可查,有據可依,嚴格執行”。創新人才引進方式,完善引進人才的考核評價機制;拓寬培養渠道,完善培養體系,建立院內人才培養計劃;引入崗位勝任力理論,實施人才精準選拔、培養。
建立有利于激發醫務人員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績效評價機制和薪酬分配制度。一是醫院要建立公正、公開、科學的人才考核評價機制,實施全周期全方位的有效考評,遵循“顯性與隱性、量化與定性、剛性與柔性”相結合的原則來制定考核體系,充分反映出人才的能力水平。二是制定科學、公平、合理的獎懲機制和薪酬分配制度,充分體系人才的價值,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并體現分配的競爭性,調動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