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偉
(中國人民大學 國際關系學院,北京 100872)
今年是列寧誕辰150周年,對于現實社會主義國家和全世界共產黨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具有標志性的年份。列寧是馬克思、恩格斯之后出現的又一個影響巨大的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導師、一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現實社會主義國家創造者及其第一代領導核心。中外學術界對列寧的研究經久不衰,一直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社會主義運動史、蘇聯史研究重要內容。其中,關于列寧在1922年12月23日至1923年3月2日之間口授的內容影響重大,曾經引起過眾多解讀,也留下相當大的研究空間,在當今學術界成為列寧主義研究爭議最多的領域之一,被稱為“列寧晚年研究”、“列寧遺囑研究”。列寧在這三個月零幾天的時間里,通過口授完成的《給代表大會的信》等八篇書信和文章,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稱之為列寧“遺囑”①學界關于列寧“遺囑”的內容界定多是指《給代表大會的信》(參見[蘇]C?德米特連科:《關于列寧〈給代表大會的信〉》,《國外社會科學信息》1988年第4期);針對這篇書信,鄭異凡先生曾經考證過:斯大林等政治局委員及相關人員違背列寧本意已經看過,不能算作列寧“遺囑”(參見鄭異凡:《列寧“遺囑”考》,《世界歷史》1987年第6期);而學界更多地界定列寧“遺囑”為包括《給代表大會的信》、《關于賦予國家計劃委員會以立法職能》等八篇口授的書信和文章(參見尹彥:《列寧遺囑的政治思考》,《理論學習月刊》1996年第10期、王進芬,雷芳:《列寧“政治遺囑”中對黨內民主思想的文本解讀》,《科學社會主義》2015年第1期);上述三種界定都有可取之處,但是,本文認為列寧的這八篇書信和文章客觀上充當了列寧“遺囑”的歷史作用,我們姑且使用列寧“遺囑”這個專有名詞來界定它們。。相比于對列寧“遺囑”產生之前的列寧研究而言,學界對其“遺囑”的研究充滿較多懸念與分歧,學者們的觀點往往各異,甚至有所沖突,構成列寧主義研究最復雜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列寧“遺囑”主要包含了列寧晚年在臥病在床不能正常工作的惡劣環境下對俄共(布)黨自身建設以及蘇聯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最后的思考。通過相關文獻梳理可以發現,學界關于列寧“遺囑”的研究多是從執政黨建設、出臺背景及相關細節考證、具體篇章綜合分析、領導人素質建設等涉及到的內容進行學術研究。這些文獻對列寧“遺囑”相關內容進行的歸納總結,已經形成不小規模的學術研究成果。本文在吸收學界現有學術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以下四個方面對列寧“遺囑”主要內容進行評析,以紀念列寧誕辰150周年。
縱觀列寧“遺囑”,“國家機關”這個詞幾乎貫穿整個行文過程,出現之多令人感到列寧對當時蘇維埃俄國國家機關發展趨勢的極度擔憂。在1922年12月23日,列寧開始口授。他第一句話就是:“我很想建議在這次代表大會上對我們的政治制度作一系列的變動。”①《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41頁,第341頁,第341頁,第342頁,第346頁,第346頁,第346頁,第347頁,第343頁,第344頁,第343頁,第343頁,第343頁,第348頁,第348頁。在列寧看來,布爾什維克黨建立的國家機關已經出現了嚴重問題,使他不得不對其進行變革。變革主要從改造政治制度入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政治體制改革。
列寧認為,大量增加中央委員的入選人數,一方面可以使接受過中央工作鍛煉的中央委員人數增多,“防止中央委員會一小部分人的沖突對黨的整個前途產生過分大的影響”③《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41頁,第341頁,第341頁,第342頁,第346頁,第346頁,第346頁,第347頁,第343頁,第344頁,第343頁,第343頁,第343頁,第348頁,第348頁。,提高中央委員會的的威信,從而達到有效改善國家機關的目標;另一方面,從工人階級里面找出50-100個中央委員,可以有效鞏固和加強黨的工農群眾基礎,團結工農群眾一致應對來自國內外一切敵對勢力對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的干擾和顛覆,由此“黨的穩定性將增強千倍”④《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41頁,第341頁,第341頁,第342頁,第346頁,第346頁,第346頁,第347頁,第343頁,第344頁,第343頁,第343頁,第343頁,第348頁,第348頁。;而且,列寧認為增加的幾十名工人中央委員將比其他任何人都能更好地改善蘇維埃國家機關工作效率,因為他們了解基層情況,具備實際工作能力。
同時,對這些工人中央委員的來源問題,列寧有一套自己的設想:一方面,這里所定義的工人包括農民;另一方面,主要選拔那些沒有長期蘇維埃工作經歷的工人。因為在蘇維埃長期工作的這些人難以擺脫“某些正應該加以克服的傳統和成見”⑤《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41頁,第341頁,第341頁,第342頁,第346頁,第346頁,第346頁,第347頁,第343頁,第344頁,第343頁,第343頁,第343頁,第348頁,第348頁。,所以列寧特別強調應該主要選拔那些“崗位低于五年來被我們提拔為蘇維埃職員的那一層人”⑥《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41頁,第341頁,第341頁,第342頁,第346頁,第346頁,第346頁,第347頁,第343頁,第344頁,第343頁,第343頁,第343頁,第348頁,第348頁。,最好是接觸實際工作的普通的工人和沒有剝削過他人的農民。
列寧設想選任符合上述條件的工人中央委員“出席中央委員會的一切會議,出席政治局的一切會議,閱讀中央委員會的一切文件”⑦《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41頁,第341頁,第341頁,第342頁,第346頁,第346頁,第346頁,第347頁,第343頁,第344頁,第343頁,第343頁,第343頁,第348頁,第348頁。,使他們成為堅決捍衛蘇維埃制度的中堅力量。在工人中央委員增加的前提下,工農檢查院負責配備高度熟練的專家和在各部門都有威信的工農檢查院成員充當他們的助手,幫助他們“年復一年地學習國家管理的課程”⑧《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41頁,第341頁,第341頁,第342頁,第346頁,第346頁,第346頁,第347頁,第343頁,第344頁,第343頁,第343頁,第343頁,第348頁,第348頁。,以達到和完成不斷檢查和改善蘇維埃國家機關的目的和任務。
列寧之所以建議增加中央委員人數,還有一個重要考慮,那就是擔憂斯大林和托洛茨基之間的對抗關系可能導致黨和國家分裂。但是,列寧認為可以避免這種分裂,而把中央委員增加到50-100人就是避免分裂的一種辦法。列寧為什么會有如此擔憂,這是因為列寧看到了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等中央委員作為黨內重要領導人其性格上的優缺點。他著重談到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在中央領導崗位上所體現出來的性格優缺點:“斯大林同志當了總書記,掌握了無限的權力”>⑨《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41頁,第341頁,第341頁,第342頁,第346頁,第346頁,第346頁,第347頁,第343頁,第344頁,第343頁,第343頁,第343頁,第348頁,第348頁。,他能不能十分慎重地使用這些權力,列寧表示很擔憂。加之列寧認為斯大林“太粗暴”⑩《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41頁,第341頁,第341頁,第342頁,第346頁,第346頁,第346頁,第347頁,第343頁,第344頁,第343頁,第343頁,第343頁,第348頁,第348頁。,不適合擔任總書記,所以他建議把斯大林從總書記的位置上調開,換一位較為耐心、謙恭、禮貌、關心同志、較少任性的人擔任總書記;對于托洛茨基,列寧認為他雖然“具有杰出的才能”[11]《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41頁,第341頁,第341頁,第342頁,第346頁,第346頁,第346頁,第347頁,第343頁,第344頁,第343頁,第343頁,第343頁,第348頁,第348頁。,“但是他又過分自信,過分熱衷于事情的純粹行政方面”。[12]《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41頁,第341頁,第341頁,第342頁,第346頁,第346頁,第346頁,第347頁,第343頁,第344頁,第343頁,第343頁,第343頁,第348頁,第348頁。列寧擔心的正是“現時中央兩位杰出領導的這兩種特點會出乎意料地導致分裂”[13]《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41頁,第341頁,第341頁,第342頁,第346頁,第346頁,第346頁,第347頁,第343頁,第344頁,第343頁,第343頁,第343頁,第348頁,第348頁。。后來的歷史恰好證明了列寧的遠見。
針對國家計委“匯集了內行、專家、科技界人士”[14]《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41頁,第341頁,第341頁,第342頁,第346頁,第346頁,第346頁,第347頁,第343頁,第344頁,第343頁,第343頁,第343頁,第348頁,第348頁。、“實質上掌握著正確判斷失誤所需的大量材料,卻有點被置于我們的立法機關之外”[15]《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41頁,第341頁,第341頁,第342頁,第346頁,第346頁,第346頁,第347頁,第343頁,第344頁,第343頁,第343頁,第343頁,第348頁,第348頁。現實情況,列寧認為托洛茨基提出的賦予國家計委以立法職能建議有合理之處。一方面,列寧設想,使國家計委的決定通過特別程序——直接繞過蘇維埃審議程序,提交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常會審議,使其“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和自主性”①《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51頁,第349-350頁,第351頁,第349頁,第349頁,第350頁,第352頁,第352頁,第352頁,第356頁,第356-357頁,第357頁,第359頁,第358頁,第359頁,第378頁。;另一方面,列寧并不贊同托洛茨基關于國家計委主席一職由政治領袖或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主席擔任的提議。針對托洛茨基提出的國家計委領導人人選問題,列寧有進一步的研究。通過觀察,列寧已經敏銳地發現“我們某些能夠對國家事務的方針起決定性影響的同志夸大了行政這一方面”②《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51頁,第349-350頁,第351頁,第349頁,第349頁,第350頁,第352頁,第352頁,第352頁,第356頁,第356-357頁,第357頁,第359頁,第358頁,第359頁,第378頁。。相反,列寧認為,對于“正在全面發展成為專家委員會”③《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51頁,第349-350頁,第351頁,第349頁,第349頁,第350頁,第352頁,第352頁,第352頁,第356頁,第356-357頁,第357頁,第359頁,第358頁,第359頁,第378頁。的國家計委來說,它的領導人應該具備科學修養,“在技術和農藝方面有幾十年實際工作的豐富經驗”④《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51頁,第349-350頁,第351頁,第349頁,第349頁,第350頁,第352頁,第352頁,第352頁,第356頁,第356-357頁,第357頁,第359頁,第358頁,第359頁,第378頁。,而行政才能并不是他們具備的主要能力。另外,國家計委領導集體還應該擁有“吸收人才的廣泛經驗和能力”⑤《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51頁,第349-350頁,第351頁,第349頁,第349頁,第350頁,第352頁,第352頁,第352頁,第356頁,第356-357頁,第357頁,第359頁,第358頁,第359頁,第378頁。,“具備檢查他們工作的相當豐富的科學技術知識。”⑥《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51頁,第349-350頁,第351頁,第349頁,第349頁,第350頁,第352頁,第352頁,第352頁,第356頁,第356-357頁,第357頁,第359頁,第358頁,第359頁,第378頁。
具體到實踐領域,一方面,列寧極其重視對國家計委中的資產階級學者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并把這項嚴肅的任務交給國家計委領導人,當做他們主要職責之一;另一方面,列寧主張國家計委“應當設法組織一批固定的專家”⑦《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51頁,第349-350頁,第351頁,第349頁,第349頁,第350頁,第352頁,第352頁,第352頁,第356頁,第356-357頁,第357頁,第359頁,第358頁,第359頁,第378頁。,使“他們經常受國家計劃委員會主席團的檢查”⑧《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51頁,第349-350頁,第351頁,第349頁,第349頁,第350頁,第352頁,第352頁,第352頁,第356頁,第356-357頁,第357頁,第359頁,第358頁,第359頁,第378頁。,并在此前提下“減少臨時的和緊急的個別任務”⑨《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51頁,第349-350頁,第351頁,第349頁,第349頁,第350頁,第352頁,第352頁,第352頁,第356頁,第356-357頁,第357頁,第359頁,第358頁,第359頁,第378頁。,及時完成國家計委主管的全部工作。列寧這些指導性意見,充分反映了他在生命最后時刻想改善國家機關工作效率的緊迫心理。可惜的是,列寧的繼任者斯大林忙于黨內權力斗爭,并沒有堅持列寧開啟的社會主義建設創新道路,反而日益走向鞏固黨的最高領導人黨政軍大權集于一身的斯大林模式,這是后話。
針對格魯吉亞事件⑩該事件具體內容參見《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82頁。,列寧在口授《關于民族或“自治化”問題》的信中堅決反對以大俄羅斯沙文主義態度侵害聯盟中各非俄羅斯族共和國的根本利益,強調以“真正無產階級態度”[11]《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51頁,第349-350頁,第351頁,第349頁,第349頁,第350頁,第352頁,第352頁,第352頁,第356頁,第356-357頁,第357頁,第359頁,第358頁,第359頁,第378頁。保護即將成立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內小民族的民族平等地位,甚至要求在歷史上經常處于壓迫少數民族地位的大民族要自動處于不平等地位以彌補歷史上大民族對小民族施加無數暴力的罪惡,“取得異族人的最大信任”[12]《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51頁,第349-350頁,第351頁,第349頁,第349頁,第350頁,第352頁,第352頁,第352頁,第356頁,第356-357頁,第357頁,第359頁,第358頁,第359頁,第378頁。,以達到最終維護“無產階級團結以及無產階級階級斗爭的根本利益”[13]《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51頁,第349-350頁,第351頁,第349頁,第349頁,第350頁,第352頁,第352頁,第352頁,第356頁,第356-357頁,第357頁,第359頁,第358頁,第359頁,第378頁。的效果。另外,列寧還站在東方革命即將進入高潮的立場上,堅決反對處理本國異族人的“粗暴態度和不公正態度”[14]《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51頁,第349-350頁,第351頁,第349頁,第349頁,第350頁,第352頁,第352頁,第352頁,第356頁,第356-357頁,第357頁,第359頁,第358頁,第359頁,第378頁。。
在具體措施方面列寧明確提出以下要求:一是“保留和鞏固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15]《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51頁,第349-350頁,第351頁,第349頁,第349頁,第350頁,第352頁,第352頁,第352頁,第356頁,第356-357頁,第357頁,第359頁,第358頁,第359頁,第378頁。;二是處分格魯吉亞事件直接相關的奧爾忠尼啟則、斯大林和捷爾任斯基;三是制定嚴格的規章保護各加盟國使用其民族語言的權力,并時常認真檢查其落實情況;四是“只在軍事和外交方面保留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而在其他方面恢復各人民委員部的完全獨立。”[16]《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51頁,第349-350頁,第351頁,第349頁,第349頁,第350頁,第352頁,第352頁,第352頁,第356頁,第356-357頁,第357頁,第359頁,第358頁,第359頁,第378頁。
這些具體措施反映列寧對于民族問題的極度關心,反映他極力堅持民族平等原則來避免大俄羅斯沙文主義對小民族的侵害,因此他建議制定極其嚴格的規章制度并建議督促蘇維埃政府嚴格堅守,以保障小民族的民族權力不受侵犯。可惜的是,在列寧去世后,繼任的斯大林違背列寧處理民族問題的平等、民主、公正原則,粗暴地壓制各少數民族共和國自治權力,最終給蘇聯解體埋下民族矛盾集中爆發的巨大隱患。上述列寧關于處理本國民族問題科學論斷,對于社會主義國家通過建立健全國家制度的方式處理本國民族問題提供了有益探索,這是我們在紀念列寧誕辰150周年的今天仍要重視的內容,它體現了列寧主義極其光輝的一面。
關于工農檢查院改組,列寧的總體思路是把它與中央監察委員會結合起來,選拔工人、農民中的優秀分子進入其中,以改善國家機關的工作和避免中央全會受到個人因素和意外的影響,最終達到減少分裂危險的效果。具體到實踐領域:一方面,列寧建議從工人和農民群體中大致選任75到100名中央監察委員。這些工農監察委員的選任和中央委員一樣,必須經過黨嚴格的資格審查。他們享受中央委員的一切權力,有對政治局和所有中央委員(包括總書記)質詢和檢查文件的權力,在充分了解情況的前提下督促其嚴格按照規定辦事;另一方面,縮減工農檢查院的職員至300到400人。這些經過專門考核的職員必須認真負責,能做到了解國家機關,特別是了解科學地組織勞動的基本原理。這些職員一方面“在工農檢查院其他委員和增派來的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的領導下做純粹秘書性的工作”①《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79頁,第382頁,第384頁,第393頁。,另一方面應該達到高度熟練的工作水平,為此可以提高他們的工資水平以激勵他們高效辦公。
列寧在《寧肯少些,但要好些》口授文章中對怎樣改組工農檢查院有更進一步的思考。總的來說,他主張改組“不應當追求數量和急于求成”②《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79頁,第382頁,第384頁,第393頁。。關于質量問題,列寧以非常迫切的口吻強調把本國并不比西歐優秀人才差的人才吸收到工農檢查院中來,他們應當具有適應現代大工業的各項素質。堅持“寧肯數量少些,但要質量高些”③《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79頁,第382頁,第384頁,第393頁。,為此寧可等上兩年甚至三年來選拔真正優秀的人才。這么做的初衷就是:不惜一切代價把工農檢查院建成模范機關,使其得到大家的信任,在蘇聯這樣一個小農和極小農生產條件和經濟破壞情況下,“支持到西歐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到社會主義的那一天”。④《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79頁,第382頁,第384頁,第393頁。
從某種程度來說,列寧關于國家機關改造的這些設想不可避免地具有空想性質和理想化色彩。第一,在蘇俄生產力極端落后、人民文化素質很差、國內外反對勢力仍然存在、蘇維埃政權生存壓力增大的的經濟、政治、文化前提下,把國家機關改造完全寄托于少數幾個革命家的自我革新存在巨大風險。更何況,黨內以斯大林、托洛茨基為代表的中央委員之間矛盾重重,列寧在世時利用其巨大威信尚能控制局面,但在去世后難保黨內斗爭不擴大化;第二,在惡劣的國際國內局勢下,在反對蘇俄的勢力和本國沙皇殘余勢力隨時武裝包圍和反撲情況下,在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封鎖、本國經濟發展極端困難情況下,列寧倡導的國家機關改造缺乏和平的國際國內環境和生產力物質基礎。生存壓力始終籠罩全蘇俄。此時,解決生存壓力是擺在第一位的難事,所以列寧這些設想面臨“擱淺”危險;第三,列寧改革國家機關設想還是以引發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為邏輯終點,改造國家機關的目的就是支撐到西歐爆發無產階級革命后獲得西歐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發達生產力支持,發展本國生產力,進而聯合西歐一起推進世界社會主義革命,最終共同進入共產主義社會。這些,充分反映了其時代局限性。
雖然有以上局限,但是歷史地看,列寧關于國家機關改造思想仍然是社會主義國家機關改革、建設的巨大理論與思想寶庫。它從策略原則上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給落后國家走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社會主義改革、建設思想資源,始終啟示著后者的發展與進步。另外,列寧關于國家機關改造思想本身內含的反官僚特權、黨內民主、黨內監督、群眾監督、吸收工農優秀分子參加國家機關建設思想等,都是無比進步的思想,反映了列寧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徹底性,也反映了其勇于改革、勇于使用馬克思主義立場、方法、原則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優良品質,具有時代進步性,值得當今世界所有社會主義國家吸收其中精華,根據時代條件變遷,持續推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創新,把社會主義推向新高度。
在《論我國革命》中,列寧對俄國社會主義革命正當性、建設可能性進行了維護。它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內容:其一,對小資產階級民主派和第二國際領導人的機會主義觀點進行了批駁;其二,提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革命辯證法,并把它置于馬克思主義最具決定性東西的地位;其三,在此基礎上提出一條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達到社會主義所需要的文化水平的政治前提,“然后在工農政權和蘇維埃制度的基礎上趕上別國人民”①《列寧專題文集(論社會主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59頁,第357-358頁。的新型社會主義建設思路。
在這本被蘇聯黨內重要理論家H?布哈林稱為“弗拉基米爾?伊里奇最獨特、最大膽的創作之一”②[蘇]H?布哈林:《列寧的政治遺囑——在列寧逝世五周年悼念大會上的報告》,戴鳳文譯,《哲學譯叢》1988年第6期。的著作中,列寧一開始就批判國內小資產階級民主派的改良主義和教條主義傾向,引出重大論斷:馬克思主義的革命辯證法才具有決定性意義。列寧認為國內以孟什維克為代表的小資產階級民主派不理解“馬克思說在革命時刻要有極大的靈活性”③《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73頁,第374-375頁,第375頁。這句話。列寧特別提到1856年馬克思給恩格斯的一封信曾談到希望在德國革命形勢下工農運動結合的策略原則,這充分證明了馬克思所主張的策略理論具有高度靈活性。
列寧把馬克思主義的革命辯證法運用到分析俄國革命上面,他認為俄國革命因為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而不得不對西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作出符合當時俄國國情的修正。在列寧看來,這是因為俄國革命具有以下兩條特殊條件:一是面臨著一戰的時代背景。在一戰的時代背景下,在俄國推進社會主義革命本身,勢必表現出一些新的、不同于西歐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特征;二是俄國革命自身的特殊性。列寧的論據是“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不僅絲毫不排斥個別發展階段在發展的形式或順序上表現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為前提的。”④《列寧專題文集(論社會主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59頁,第357-358頁。因此,在俄國推進社會主義革命,可以根據自身的獨特性,走符合自己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針對以孟什維克黨和第二國際主要領導人為代表的小資產階級民主派對生產力落后的俄國還沒有條件進入馬克思恩格斯所主張的建立在資本主義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的經典指責,即“我們還沒有實行社會主義的客觀經濟前提”⑤《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73頁,第374-375頁,第375頁。指責,列寧從當時俄國革命形勢的迅速發展上予以反問式的回應:一方面,一戰所造成的革命形勢下,人民毫無出路,難道他們就不能起來斗爭以獲得國家新生和發展文明的條件嗎?另一方面,工農力量被十分悲慘的處境十倍地加強,這促使他們擁有創造不同于西歐的方式發展文明的根本前提。由此,針對第二國際領導人和孟什維克對建設社會主義必須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的斷言,列寧提出一條不同尋常的社會主義革命、建設之路: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政治權力這個政治前提,“然后在工農政權和蘇維埃制度的基礎上趕上別國人民”⑥《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73頁,第374-375頁,第375頁。。
由列寧創造的這條獨特道路的支撐點就是首先奪取政治權力,然后在俄國建成以工人階級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工人階級專政國家,從而利用工農政權的力量為建設社會主義創造各種條件,逐步走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由于缺乏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的社會主義革命所倚賴的資本主義生產力大發展、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和工人階級社會主義意識增強等主客觀條件,俄國社會主義革命不得不另辟蹊徑,從理論上解決自身存在和發展的邏輯性問題,即如何與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相符合的邏輯自洽問題。從實踐角度上,要切實、快速解決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的國內外矛盾問題。針對以上理論與實踐難題,列寧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列寧仍然堅持經由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進入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策略——等待西歐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爆發無產階級革命,然后互相支持對方的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生產力,最后一同進入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正如列寧所擔心的:在俄國這種還停留在小農、極小農的生產力水平下,在經濟破壞很嚴重的經濟條件下,是否還能堅持到西歐無產階級革命勝利并進入社會主義的那一天?列寧深知俄國社會生產力的極端落后,他寄希望于通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獲得西方先進生產力的支持,再通過生產力大發展、物質財富充分涌流,達到馬克思、恩格斯所論證的在資本主義生產力大發展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社會;另一方面,列寧選擇利用政權的力量為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所需要的生產力條件等物質、精神文明不斷創造條件,趕在下一次與“反革命的帝國主義的西方”①《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95頁,第371頁,第363頁,第360頁,第361頁,第365頁,第366頁,第366頁,第367頁,第367頁,第368頁,第368頁,第372頁。軍事沖突之前建立高于資產階級文明的無產階級文明。
在《論合作社》這篇口授文章里,列寧談到當時蘇俄的情況是:在工人階級已經掌握國家政權的大背景下,資產階級剝削者的政權已經被推翻,大部分生產資料已經掌握在工人階級手中(除去租給剝削者的一部分生產資料)。在此新情況下,列寧認為“我們對社會主義的整個看法根本改變了。這種根本的改變表現在:從前我們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應該放在政治斗爭、革命、奪取政權等等方面,而現在重心改變了,轉到和平的‘文化’組織工作上去了。”②《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95頁,第371頁,第363頁,第360頁,第361頁,第365頁,第366頁,第366頁,第367頁,第367頁,第368頁,第368頁,第372頁。列寧意識到國家建設的主題由革命轉向建設,為此,他認為蘇維埃俄國應該首先下功夫不斷解決在教育和經濟領域的極端落后局面,加快生產力恢復和發展,不斷鞏固和發展蘇維埃政權,不然蘇聯建不成社會主義社會。具體到實踐領域,列寧建議從大力發展教育和通過大力發展合作社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兩條路徑來解決文化建設問題。
一條路徑是是加大教育支出,提高國民教師地位和待遇。要發展初級國民教育,精簡教育部門,“在我們農村中奠定共產主義的物質基礎之前”③《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95頁,第371頁,第363頁,第360頁,第361頁,第365頁,第366頁,第366頁,第367頁,第367頁,第368頁,第368頁,第372頁。避免向農村推廣共產主義等等。面對當時蘇維埃俄國居民識字率普遍極端低下的現實情況,列寧無不痛心地認識到,“我們還要做多少非做不可的粗活,才能達到西歐一個普通文明國家的水平”④《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95頁,第371頁,第363頁,第360頁,第361頁,第365頁,第366頁,第366頁,第367頁,第367頁,第368頁,第368頁,第372頁。,“我們直到今天還沒有擺脫半亞洲式的不文明狀態”⑤《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95頁,第371頁,第363頁,第360頁,第361頁,第365頁,第366頁,第366頁,第367頁,第367頁,第368頁,第368頁,第372頁。。為此,列寧建議提高教育人民委員部的預算,增加教師的面包配給額,提高教師的政治地位和物質生活水平。
另一條路徑是通過合作社為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創造條件。列寧認為工人階級奪取國家政權、掌握大部分生產資料后,“就只剩下實現居民合作化了”⑥《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95頁,第371頁,第363頁,第360頁,第361頁,第365頁,第366頁,第366頁,第367頁,第367頁,第368頁,第368頁,第372頁。,通過“合作社來建成完全的社會主義社會所必需的一切”⑦《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95頁,第371頁,第363頁,第360頁,第361頁,第365頁,第366頁,第366頁,第367頁,第367頁,第368頁,第368頁,第372頁。。列寧十分強調農民對參加合作社的接受程度,加大力度扶持合作社發展。在實際操作中他強調:一是“采用盡可能使農民感到簡便易行和容易接受的方法過渡到新制度”⑧《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95頁,第371頁,第363頁,第360頁,第361頁,第365頁,第366頁,第366頁,第367頁,第367頁,第368頁,第368頁,第372頁。,為此,不僅要“獎勵參加合作社的農民”⑨《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95頁,第371頁,第363頁,第360頁,第361頁,第365頁,第366頁,第366頁,第367頁,第367頁,第368頁,第368頁,第372頁。,而且要“檢查農民參加的情況,檢查參加的自覺性及其質量”⑩《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95頁,第371頁,第363頁,第360頁,第361頁,第365頁,第366頁,第366頁,第367頁,第367頁,第368頁,第368頁,第372頁。,列寧認為后者才是問題的關鍵;二是完成促進全體居民文明的工作,“使我國居民‘文明’到能夠懂得人人參加合作社的一切好處,并參加進去。”[11]《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95頁,第371頁,第363頁,第360頁,第361頁,第365頁,第366頁,第366頁,第367頁,第367頁,第368頁,第368頁,第372頁。因此,有必要來一場文化革命,不斷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三是“在經濟、財政、銀行方面給合作社以種種優惠”[12]《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95頁,第371頁,第363頁,第360頁,第361頁,第365頁,第366頁,第366頁,第367頁,第367頁,第368頁,第368頁,第372頁。,在實踐中逐漸積累經驗、制定詳細規劃。
總之,列寧是要首先完成政治和社會變革,再大力引導文化革命。列寧對他十分強調的在蘇維埃俄國進行一場帶有根本性的“文化革命”寄予厚望:“只要實現了這個文化革命,我們的國家就能成為完全社會主義的國家了。”[13]《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95頁,第371頁,第363頁,第360頁,第361頁,第365頁,第366頁,第366頁,第367頁,第367頁,第368頁,第368頁,第372頁。但是,列寧對此并沒有盲目樂觀,一貫冷靜且講究實際的列寧充分考慮到在落后的蘇維埃俄國實行文化革命的困難。他在口授的《論合作社》結尾談到:“這個文化革命,無論在純粹文化方面(因為我們是文盲)或物質方面(因為我們要成為有文化的人,就要有相當發達的物質生產資料的生產,要有相當的物質基礎),對于我們說來,都是異常困難的。”[14]《列寧專題文集(論社會主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55頁。
面對當時精神文化和物質基礎方面的嚴重匱乏,列寧客觀上不得不采用一種國家權力主導下的經濟發展道路,即運用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權力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力量來加速發展經濟,逐漸達到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物質文化水平。其中,最重要的任務是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以及培養他們維護工人階級政權的堅定性。通過推廣合作社,而不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列寧找到了通過發展合作社經濟為建成社會主義國家奠定物質基礎、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引導農民走向社會主義的落后國家社會主義建設路線圖。
這條道路的選擇,一方面體現了列寧一貫大膽創新的實踐精神,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列寧不可避免的時代局限性。其一,在俄國十月革命成功后并沒有引起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普遍勝利背景下,列寧世界革命理論面臨著破產危險。面對戰后俄國國內生產力極端落后的慘烈局面,面對俄國目不識丁的農民占人口大多數、工人階級人數很少的階級構成情況,面對被俄國小農和極小農等小生產包圍的汪洋大海,列寧堅決利用蘇維埃俄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政權,來限制和利用本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實踐中創造出合作社這個連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橋梁,持續為社會主義在俄國的實現奠定物質和精神基礎,這本身就體現了列寧巨大的理論勇氣和在實踐中的靈活性,為后來幾乎所有落后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了社會主義政治權力這把現實社會主義國家得以存在下去的最銳利的武器。其二,列寧局限于由馬克思、恩格斯主張的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理論,在一戰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可能性一再減弱的情況下,執著于繼續引發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并以此為中心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枉顧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已經進入穩定期、革命暫時趨于沒落的時代背景,反映其備戰色彩與空想性質濃厚;其三,列寧主政下的蘇維埃俄國經濟發展方式過于教條主義。在俄國沒有條件實行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前提下強制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沒收資本家私人財產,阻斷了俄國資本主義生產的正常發展,導致蘇俄生產力發展后勁不足。這些都是列寧的局限性,正是他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看法導致他的實踐選擇。很明顯,他強烈反對使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俄國經濟,并在其社會主義實踐、探索過程中,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嚴加防范。但是,在此前提下,他也主張在一定程度下探索私人利益和集體、國家共同利益相結合的合作化道路,準確把握“私人利益服從共同利益的合適程度”①《列寧專題文集(論社會主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49頁。,激勵和引導農民通過參加合作社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
在《給代表大會的信》中,列寧只是提到工人階級和農民是俄共(布)黨依靠的兩大階級,并且強調這兩個階級的分裂將直接導致黨的垮臺:“我們黨依靠的是兩個階級,因此,如果這兩個階級不能協調一致,那么黨就可能不穩定,它的垮臺就不可避免。”②《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42頁。但是,因為工農聯盟并不是這封信的主題,所以列寧在此并沒有展開論述,只是強調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那么中央委員會再怎么穩定都無濟于事。在這里,我們仍然可以看出列寧對于工人階級和農民之間同盟關系的極端看重,并把他們之間的關系穩定列為決定俄共(布)黨生死存亡的第一要事和俄國社會主義建設成敗的第一決定因素。這兩大階級之間的關系,始終讓列寧放心不下,他在隨后的口授中多次提到該如何處理這兩大階級之間的關系問題,為社會主義國家工農聯盟理論與實踐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我們怎樣改組工農檢查院》結尾,列寧再一次談到工人和農民這兩個階級分裂的危險:在蘇維埃政權下,社會制度的根基建立在工農兩大階級合作的基礎上,如果他們之間出現重大分歧,那么這個政權必然走向分裂。農民群眾跟工人階級走并組成工農聯盟國家還是跟“耐普曼”(即新資產階級)走并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決定蘇維埃政權的命運。這就是社會主義國家著名的工農聯盟理論,列寧已經在此明確地提出來了,后來成為社會主義國家處理工農問題的基本原理,也是社會主義國家治國理政的根本支架之一。
在《寧肯少些,但要好些》結尾,列寧談到他設想的工人階級領導農民投入到社會主義大機器工業建設中去的涉及蘇聯整個國家走向的重大戰略原則:首先是保持先進工人對落后農民的領導,保持農民對工人的信任,然后厲行節約,消滅自身所處社會關系中的浪費現象,積累資金來發展大機器工業,發展電氣工業。這跟列寧對工人階級和大工業機器生產的認知直接相關。在列寧心目中,他堅持馬克思主義一貫認定的工人階級首先解放才能實現人類解放的基本原則,主張在工人階級人數占俄國總人口極少數的階級前提下大力發展、壯大工人階級隊伍。首當其沖的就是要解決在維持蘇維埃政權下農民的穩定性問題。在此基礎上,才有能力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在列寧看來,在當時的情況下,因為蘇維埃俄國農民在生產力上的落后性和政治上的依附性,保持工人階級對農民的領導地位,引導農民走向大工業生產,是蘇聯唯一可以采取的一條能夠走向社會主義的出路。
在小農和極小農占大多數、工人階級人數相比偏少的情況下,列寧很擔心在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過程中因為農民利益沒有照顧到而引起農民的反抗而導致蘇維埃俄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失敗局面。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轉到新經濟政策即是對來自廣大農民的壓力的集中反映。如果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那么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就沒有成功的可能性,這是列寧一直在強調的觀點。所以,列寧認為工農聯盟理論與實踐異常重要,它是現階段蘇維埃俄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政治保障和經濟保障之一。歷史地看,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限制,農民追求個人利益的小資產階級性質往往引導其追求能使其個人利益得到滿足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這在發展水平不足的現實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當中一直都是一個主要矛盾。如何處理農民的個人利益和社會主義國家強調的集體利益之間的矛盾,伴隨著現實社會主義國家革命、建設、改革的始終。列寧從政治、經濟、文化著手,加強工農聯盟,無疑是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