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財富的法哲學原理:從古典功利主義到自由主義

2020-12-13 02:16:44綦保國
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3期

綦保國

(聊城大學 法學院,山東 聊城 252059)

在法理學界,流行一種觀點:民法乃萬法之母。稍作演繹,我們也可以說,財產法是私法之母,因為民法的核心是財產權及財產法。與部門法“財產”及“財產權”相對應的法哲學概念就是“財富”。就目前而言,法學界對“財富”的關注相較其應有的地位來說,還遠遠不夠。財富與正義的關系問題,如果不是法哲學的全部,也應該是法哲學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無論是“交換正義”,還是“分配正義”,財富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筆者不揣淺陋,對財富的法哲學意義做了一些思考和研究,本文是其中之一。

一、古典功利主義的三大邏輯缺陷

功利主義,直至今天,哪怕是在全球范圍上來說,都仍然是一種主流的哲學思潮。當然,它產生了諸多變種,其中,最大的最有意義的變種,當屬自由主義的那種“廣義的功利主義”。而新近的變種,則是法律經濟學,或者稱之為經濟分析法學,它把財富最大化即經濟學的效率原則抬高到首要原則的高度。對邊沁的古典功利主義的責難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

(一)功利原則的不可證明性

在哲學思維中有兩種最基本的邏輯:一種是形式邏輯,黑格爾稱之為“知性”;另一種是辯證邏輯,黑格爾認為只有辯證邏輯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人之“理性”。就形式邏輯來說,思維是線形的,向前后無限延伸。換句話說,要證明結論正確,就要求其前提正確,而前提本身又是一結論,它又要求其前提正確。這樣,為了保證整個的知識有效,必須有一個邏輯的開端,稱為邏輯的支點。它本身是不能被證明的,而是一個公認的不證自明、不言而喻的東西。對于辯證邏輯來說,思維是圓形的,其推演過程就是一個自圓其說的過程。

古典功利主義的邏輯支點是什么呢?邊沁認為功利原則是大自然的禮物:自然本身就提供了一個把利益和理性結合在一起的阿基米德支點。在他1789年自費印刷的《道德與立法學原理導論》中,邊沁按照法國哲學家愛爾維修提出的古典思路把心理、倫理和法理學結合在一起,這一思路就是人類快樂與痛苦的律令的統治。①[英]莫里森:《法理學:從古希臘到后現代》,李桂林、李清偉等譯,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97頁,第199頁,第199頁。因此,博登海默非常準確地指出:“他(邊沁)的整個理論就是從這樣一個公理出發的,即自然把人類置于兩個主宰——苦與樂—— 的統治之下。只有這兩個主宰才能給我們指出應當做什么和不應當做什么。”②[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 105頁。我們可以明顯發現,邊沁的功利原則是建立在一個事實基礎上:人性是“避苦求樂”的。這是大自然賦予人的天賦秉性,也是大自然給功利主義哲學提供的邏輯支點。但是,這里有一個問題,單純的事實命題不能推演出一個價值命題,“人為財死”的事實基礎,不能推演出人應該為財而死。這里涉及一個著名的命題,即休謨命題。簡單說,休謨命題是指“所有的價值命題用邏輯方法進行推斷的時候,你最后的前提當中必然也需要包含著價值命題,不可能從純粹的事實命題只通過邏輯推理達到價值命題”。因此,從邏輯上說,人是追求快樂的,并不能證明一個行為能夠增加快樂或者避免痛苦,它就是正當的、應該的。

邊沁當然知道他不可能在邏輯上證明快樂是“好的”、“應當的”,但他堅持說功利原則的性質恰恰在于人們不能證明它的效力。他在《道德與立法學原理導論》中寫道:“它能容許證明嗎?似乎不能。因為一種事物,被用來證明其他別的事物,它自己卻無法得到證明:證據鏈必定有一個開端。給出這樣一個證明是不可能的,也是沒有必要的。”③[英]莫里森:《法理學:從古希臘到后現代》,李桂林、李清偉等譯,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97頁,第199頁,第199頁。也就是說,快樂是好的,快樂就是善,它自己本身就是邏輯鏈的開端,因而是無需證明的。換句話說,如果它是由其他價值命題證明的,那么其他價值命題就是比它更高級的價值命題,“快樂就是善”這一命題反而不能成為最高的倫理原則了。因此,在邊沁看來,證明沒有必要,任何最高原則都具有同樣的性質。這也就是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幸福是絕對終極的目標,因為我們總是為幸福而幸福,從來不把幸福作為其它事物的手段”的邏輯原理。將“幸福”更改為“快樂”,是完全可以適用的,“快樂是絕對終極的目標,因為我們總是為快樂而快樂,從來不把快樂作為其它事物的手段”。事實上,所有的道德律令、絕對命令都具有這種同樣的性質。這也就是康德他一直在沉思的那個東西,他的墓碑上銘刻著這樣一段話:“有兩樣東西,愈是經常和持久地思考它們,對它們日久彌新和不斷增長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實著心靈。這兩樣東西就是我頭頂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令”。

如果說任何道德律令、絕對命令都是不能證明的,或者說任何的“應該”、“不應該”,“正當”、“不正當”的行為規范,在這個終極的意義上都是不能證明的,那么人類的道德或倫理規范,當然包括法律規范,就其正當性而言,豈不是一個笑話。事實上,這正是實證分析法學的一個觀點。但承認這個觀點,又是十分悲劇和恐怖的,那將意味著這個世界上原本沒有什么是非善惡,原本沒有什么天經地義。過去那些天經地義的東西,比如“三綱五常”,再比如“三從四德”,現在不是都付之東流了嗎?

發現了休謨命題的英國哲學家休謨,他在知道倫理原則的不可證明性之后,他將功利原則的證明變成了一種經驗的敘事。“這種敘事說明了大自然在計算道德義務與法律義務的成本和收益中使用的方法。道德不是一種抽象的絕對律令,其真正的基礎是自然必然性。”④[英]莫里森:《法理學:從古希臘到后現代》,李桂林、李清偉等譯,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97頁,第199頁,第199頁。也許休謨是說,道德律令如果脫離了人類的經驗事實即自然必然性,那么,要么它是毫無意義的,要么它是無法生存的,只能是抽象的想像、空洞的仰望星空而已。這也就是為何大多數有效的道德律令都是符合功利原則的原因。因此,快樂主義哲學的偉大典范伊壁鳩魯,他的快樂主義原則產生出社會合作、正義和友誼的道德準則;而主張“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追求個人欲望滿足的過程”的霍布斯,他將自然法則最終歸納為一條準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這條準則又恰恰是我國道德哲學家孔子的忠恕之道;法律經濟學的代表人物波斯納則聲稱“普通法隱含著經濟邏輯”,⑤[美]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蔣兆康譯,林毅夫校,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第251頁。也就是說普通法的主要原則都可以用財富最大化作出合理解釋。

盡管功利原則不能證明,但邊沁對功利原則與道德律令的必然同一性作了很有信心的論述。“邊沁認為他能夠說明所謂的‘更高的’道德學說要么可以歸結為功利原則,要么比功利原則差,因為他們沒有明確的意義,或者它們不能被一貫地遵從。……相似地,存在各種相競爭的命題,它們認為某一行為的善與正確取決于我們的道德感,取決于理解,取決于正確理性,或者取決于上帝意志的神學原則;這些相競爭的命題都可以歸結為功利原則。因為我們不可能知道上帝的快樂,所以我們必須考察‘什么是我們自己的快樂并宣稱這種快樂也是上帝的快樂’。因而,只有痛苦和快樂給予我們以真正的行動價值,而且,在最終的分析中我們都關心幸福的最大化,無論是在私人生活領域還是公共生活領域都是如此”。①[英]莫里森:《法理學:從古希臘到后現代》,李桂林、李清偉等譯,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99頁。

(二)個人功利與社會功利的沖突

在解決了“快樂就是善”這個命題的性質之后,我們不難推演出功利原則:行為的正確性與它促進幸福的程度成比例,它的錯誤性與它產生的不幸成比例。邊沁在論及功利時指出:“功利指一種外物給當事者求樂避苦的那種特性……如果這里的當事者泛指整個社會,那么幸福就是社會的幸福;假如是具體指一個人,那么幸福就是那個人的幸福。”②陳金全:《法律思想史綱》,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371頁。對于個人來說,其行為將遵循個人功利原則;而對整個社會來說,立法者則以“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為最高原則。

立法當然是為了公益,而不可能是為了某個人的私利,因此邊沁認為立法的根本目的在于增進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公益應當是立法者的推理基礎”。正是這一看起來天經地義的原則,后來卻遭到了個人主義的強烈抗議,因為這一原則意味著“社會主義”,個人的幸福將在社會整體利益的名義下被忽視,甚至被傷害。就邊沁的本意而言,他認為社會和國家都是一種虛構的團體,由個人集合組成,社會幸福也是由個人幸福集合而成。而且,與邊沁同時代的亞當?斯密已經提出了經濟學上著名的“看不見的手”,個人追求財富最大化就會形成整個社會的財富最大化。因此,當美國的羅爾斯在批判功利主義的社會主義傾向時,他指出:“在此我們可以注意到一種奇怪的反常現象。人們習慣上認為功利主義是個人主義的,這種看法肯定有一些道理。功利主義者是思想自由和公民自由的堅強捍衛者,他們主張社會的善是由個人享受的利益構成的。但功利主義卻不是個人主義的,至少通過一番較自然的思考我們可以達到這一結論。”③[美]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第25頁。

根據黑格爾的“理性的機巧”和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個人追求自身的目的,的確可以實現“上帝”的目的,個人追求財富的最大化,的確可以實現社會財富的最大化。但是,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沖突情形還是有的。例如這里有一個醫生的困境:“306房間的病人”。在我們的醫生工作的醫院里,306房間共有6個病人,其中有5個病人正在等待器官移植,他們分別需要移植心臟、肝臟、腎臟等不同器官,而有一個病人他的這些器官恰恰是完全健康的,我們如何評價將這個健康病人的器官移植給其他5個病人呢?當然,為了社會幸福,犧牲個人幸福的例子我們還可以舉出很多,但很顯然,這里存在某種不公正。

然而,作為立法者,作為一個智慧、理性的旁觀者,以社會幸福為立法目的還是情有可原的。莫里森對此作了長篇的論述,他評論道:“美國哲學家約翰?羅爾斯在論述正義問題的近期著作中提醒我們:以整體圖景和整體理解為前提的假設的決策模式(獨立的觀察者)對功利主義思想來講是何等重要。獨立觀察者的意象使用了亞當?斯密創造了‘公正旁觀者’中所使用的概念——尤其是道德情感的概念,這是人類交往的自然運行的組成部分——但是,這種意象以此為基礎,給我們提供了判斷社會幸福總量的機制。總之,完全的獨立觀察者思想如下所述:個人的道德能力被包含于同情心的概念中。不過,人們能夠體驗的同情心或神會的程度因人而異?某些人頗有能力體驗同情心,其他人則不能,現在設想某個人,他有完善的體驗同情心的能力,差不多就是一位圣人。這個人能夠完全地反映和接受你的痛苦和快樂;可能存在著一種完全對稱的同情心。設想一下,如果我們增加第二個條件,即增加一個事實:這個觀察者也是無所不知的。任何人的痛苦都逃不過他的眼睛,他知道一切快樂和痛苦,并用他的經驗重構它們。由于這個人體驗了世界上現有的一切痛苦和快樂,這個人必定會以一種使他體驗的幸福總量最大化的方式從事其行為。并且,由于所有事情都被集合起來了,所以,快樂和痛苦的分配無關緊要,分配模式的總量才說明問題。這個人總是偏愛導致更大快樂總量的分配模式;不管是什么模式。換句話說,這個理想的人更偏愛符合功利原則的世界。組織良好的功利主義世界一定是公正而完美的觀察者所期待的理想狀態。”①[英]莫里森:《法理學:從古希臘到后現代》,李桂林、李清偉等譯,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00頁。如果簡短地表述他的意思,他指的是如果上帝是立法者,而且上帝又是全知全能的,那么他肯定不會在乎快樂與痛苦在人們之間如何分配,他要做的只是讓整個人類獲得最大的快樂。所以,毫不奇怪,一個堅定的功利主義者(如邊沁)仍然會信奉上帝,把功利看作是“上帝命令的指南”。

另外,如果從邏輯上來說,快樂是善,那么“至善”必是“快樂的最大化”,合理組織的社會當然是要達至“至善”的境界,那么只有整個社會的快樂最大化時,才是“至善”的。如果顧及到個人的幸福,而有損于整個社會的快樂總量,則社會就無法達到“至善”。換句話說,如果顧及到個人的財富損失,而放棄對整個社會有利的經濟改革,那么這樣的社會當然不會是有效率的。因此,在經濟改革過程中,歷史上難免有“壯士斷腕”的艱難決擇,例如國有企業的職工下崗。但是,我們要明白,功利主義的效率原則,卡爾多—希克斯效率,仍然是一種潛在的帕累托更優:贏利者可以對損失者進行補償。這樣,真正說來,好的改革不僅要考慮整體社會的財富最大化,而且還要對損失者進行合理的補償,讓損失者在改革中不會有任何的損失,這才是真正的“好的”改革。因此,功利主義的“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可以向“帕累托更優”轉化,也就是通過補償機制,讓立法既實現“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又實現新的法律不會給任何人帶來痛苦。如果有痛苦,他將得到全額的補償。

(三)功利的不可客觀計量性

真正壓垮古典功利主義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幸福的計算或者說是快樂與痛苦的計算問題。立法者要以公益即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為立法的唯一目的,而任何立法選擇或行為選擇都牽涉到幸福或者快樂與痛苦的取舍和算計,這不僅是一個質的問題,更是一個量的問題。沒有成本的收益是不可能的,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正是基于這種快樂中必然包含有某些痛苦的事實,快樂主義哲學家伊壁鳩魯曾經反對追求財富和榮譽,認為這些是徒勞無益。他認為人生最大的快樂就是沒有痛苦,應當放棄包含更大痛苦的快樂,節制欲望、遠離政事、審慎地計量和取舍快樂與痛苦。他說:“當我靠面包和水而過活的時候,我的全身洋溢著快樂,而且我輕視奢侈的快樂。”②谷春德、史彤彪:《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6頁。

為了精確計算幸福的量,邊沁設計了一套繁瑣的快樂與痛苦的計算方法。邊沁認為,它們的價值的大小依賴于:(1)一個快樂的強度;(2)持續性;(3)確定性;(4)遠近性;(5)一個快樂的繁殖性,即帶來更多相同感覺(即更多的快樂)的機會;(6)純潔性,也就是快樂之后痛苦而不是快樂跟隨而來的可能性;(7)快樂的廣延性,即快樂所牽涉到的人,也就是受快樂影響的人的數目。盡管如此,邊沁已經費盡了心機,但卻引起了最無情的和最致命的批評。

考察了邊沁的“快樂與痛苦”的精確計算公式之后,我們不禁會想起中國古代兩位哲人的一段對話。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吾,我知之濠上也。”(《莊子?秋水》)

而更有趣的是,同出自《莊子》一書的還有一則寓言故事。“昔者海鳥止于魯郊,魯侯御而觴之于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莊子?外篇?至樂》)正是由于這種快樂與痛苦的主觀性,幸福往往因人而異。同一財富在各人心目中的價值事實上是不一樣的,更不用說,有的人視錢財如糞土,有的人愛財如命。哪怕是真正的上帝,他又如何知道民間的疾苦?就像至高無上的人,他又如何知道螞蟻的快樂?

二、功利主義與自由主義的聯姻:破解古典功利主義的三大邏輯缺陷

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約翰?斯圖爾特?密爾就是從內部向古典功利主義發起最猛烈進攻的勇士。從結果上看,他并不是將功利主義毀滅或埋葬,而是讓功利主義獲得了新生——是他把自由主義帶到了功利主義的理論框架內。從此,自由主義作為手段,成為廣義功利主義的重要一環,它將忠誠地為快樂和財富的最大化的目標服務。

根據密爾的《自傳》,他的父親詹姆斯?密爾是邊沁的朋友。作為“唯一在他的教誨下直接培養起來的人”,密爾的童年幾乎就是功利主義社會化的實驗品。密爾在閱讀了《叛國者》——一本邊沁有關懲罰與監獄的著作之后,他說:“我已經成為另一個人……它統一了我對事物的觀念,現在我有主意了;有了信條、學說和哲學;用這個意義上最恰當的字眼來說,就是宗教。”①[英]莫里森:《法理學:從古希臘到后現代》,李桂林、李清偉等譯,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10頁,第211頁,第212頁。可見,年少的密爾已經是古典功利主義的忠實信徒。

然而,最終密爾與邊沁的古典功利主義分道揚鑣了。他在其著名論文《功利主義》中,闡述了他與邊沁的不同。首先,他為功利原則作了辯護,他完全認同“把功利原則即最大幸福原則當作道德基礎的信條”。但接下來,他對邊沁的快樂與痛苦的計算公式進行猛烈攻擊和無情嘲諷。邊沁充滿信心地說:“圖釘與詩一樣好”。意思是說,圖釘和詩一樣都有價值,“價值”就是衡量“好”的標準——帶給人類幸福的數量。邊沁甚至提出要制造一種道德溫度計來測量幸福或者不幸福的度數。邊沁認為圖釘與詩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客觀的價值,這一點是與事實不相符合的,因為圖釘與詩的價值是因人而異的,而邊沁卻將之完全客觀化,并力圖像測量溫度一樣測量。因此,密爾認為邊沁這種立法者即“獨立觀察者”的姿態是十分荒唐的。

密爾強調人與人的主觀感受不一樣,人與人的需要體系不一樣,因此人應該是自己的上帝,人應該自己去判斷事物的價值,即事物的快樂度。他反復說:“當一個沒有滿足的人好過當一頭心滿意足的豬”;“寧愿做沒有滿足的蘇格拉底,不愿做一個心滿意足的傻瓜。”這里,他既強調了人與豬或者蘇格拉底與傻子對事物的快樂感受是不一樣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強調了人的需要具有多樣性,他們的追求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燕雀焉知鴻鵠之志。他說:“人類具有比動物更高尚的天賦(即更高級的需要,比如尊嚴、自由等),一旦意識到這些天賦,人們就不會認為那些不能滿足這些天賦的事情是幸福。”就此,邊沁建立的古典功利主義大廈行將垮塌,因為在最終的分析中,人類社會的基礎超出了科學的范圍:一種有關法律和社會整合的科學方法不能為服從創造條件;相反,個人需要發現自己的信仰和情感領域。②[英]莫里森:《法理學:從古希臘到后現代》,李桂林、李清偉等譯,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10頁,第211頁,第212頁。換一句話說,誰也不是我的上帝,我是我自己的上帝!——顯然,這是徹底的自由主義。

如果就此以為功利主義將隨之消滅或者消逝,那的確是低估了“人為財死”的倫理生命力了。密爾沒有推毀功利主義,而是對功利主義進行了合理的改造。密爾在他的《論自由》一書中,提出了他的著名的自由原則。他說:“本文的目的是要主張一條極簡單的原則,使凡屬社會以強制和控制方法對付個人的事,不論是以法律懲罰方式下的身體強制或是公共意見下的道德強制,都要以它為準繩。”③[英]莫里森:《法理學:從古希臘到后現代》,李桂林、李清偉等譯,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10頁,第211頁,第212頁。他的實際原則以“不傷害原則”而著稱,即“人之所以有理由個別地或集體地對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動自由進行干涉的唯一目的,乃是自行保護。這就是說,對于文明群體中的任一成員,之所以能夠施用權力以反對其意志而不失為正當,其唯一的目的就在于防止危害他人。然而,若聲稱是為他自己的利益,不論是物質上的還是道德上的私利,都不構成采取這種干涉措施的充足理由”。

然而,密爾在提出自由原則是不得傷害原則之后,緊接著在下一頁,他寫道:我認為,在一切道德問題上,功利是最終的訴求;但是,這里功利必須是最廣義的,必須是把人當做進步性存在而以其永久利益為依據的。①[英]莫里森:《法理學:從古希臘到后現代》,李桂林、李清偉等譯,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15頁,第214頁,第218頁。因此,這里出現了兩個原則,即功利原則和自由原則。那么,密爾是一個功利主義者,還是一個自由主義者呢?這就是莫里森所說的“至少在表面上,在其指導原則的建構中存在某些模糊不清之處,這引起了‘兩個密爾’的說法,該文(指《論自由》)看起來有兩個核心原則,每一個都宣稱是最高原則”。這是怎么一回事呢?事實上,密爾視自由主義為實現功利最大化的唯一正確手段。他明確指出:“惟一應得‘自由’這一名稱的自由,乃是按照人們自己的方式追求我們的好處的自由,只要我們沒有試圖剝奪他人的好處或妨礙他人獲得好處的努力。……如果人類容忍彼此按照他們自己認為好的樣子去生活,而不是強迫每個人都按照其他人所認為好的方式去生活,那么,人類就是更大贏家”。②[英]莫里森:《法理學:從古希臘到后現代》,李桂林、李清偉等譯,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15頁,第214頁,第218頁。多么精妙的理論,多么巧妙的結合!我以為,自由主義與功利主義的聯姻,是人類迄今為止最偉大的思想創舉之一,以后的真正稱得上偉大的思想家無不在為這一理論添磚加瓦。

自由是高級意義功利的工具。③[英]莫里森:《法理學:從古希臘到后現代》,李桂林、李清偉等譯,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15頁,第214頁,第218頁。自由作為快樂最大化、財富最大化的工具,它不僅消除了古典功利主義的理論缺陷,而且為人類的思想進步與功利主義的和諧共處打開了方便之門。密爾的自由原則,重要的不是反對“以法律懲罰方式下的身體強制”,而是反對“公共意見下的道德強制”,這是思想自由的最正確詮釋。

其實,自由之于財富最大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其一,自由競爭能使資源最優化配置,從而使社會財富最大化。這樣,自由市場作為一只“看不見的手”,它將個人財富最大化與社會財富最大化統一起來,從而將個人功利與社會功利的矛盾消解于無形。

其二,自由擴大了財富的領域,它容納一切思想,財富由物質財富進入到精神財富的領地。比如,一個佛教教徒,以清靜無欲為最高追求。表面上看,這種追求與功利主義是相反的,是反對功利主義的,但在自由功利主義者看來,這種追求與自由的功利主義理念并不相違悖。因為在自由的功利主義者看來,佛教教徒也是理性的,也在追求快樂,逃避痛苦。用佛教語言說,就是“度一切苦厄”。他只不過在追求精神財富,并享受精神財富,他還是為了快樂,他終極目的還是快樂。只不過我們一般又稱這種快樂為精神的快樂。

其三,自由還讓財富最大化獲得了正義的力量。在柏拉圖《理想國》一書中,格勞孔在談論正義的本質和起源時說:“人們說:作不正義事是利,遭受不正義是害。遭受不正義所得的害超過干不正義所得的利。所以人們在彼此交往中既嘗到過干不正義的甜頭,又嘗到過遭受不正義的苦頭。兩種味道都嘗到了之后,那些不能專嘗甜頭不吃苦頭的人,覺得最好大家成立契約:既不要得不正義之惠,也不要吃不正義之虧。打這時候起,他們中間才開始訂法律立契約。他們把守法踐約叫合法的、正義的。這就是正義的本質與起源。”④[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23頁。這可能是最早的“社會契約論”和“契約自由”,其中不難發現:自由、功利與正義的緊密聯系。功利為何正義?自由恰恰是它們之間的橋梁。正如康德所言:“當某人就他人的事情作出決定時,可能存在某種不公正。但當他就自己的事務作出決定時,則決不會存在任何不公正。”⑤轉引自尹田編著:《法國現代合同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第20頁。

三、財富是自由最初的定在

自由作為手段,可以實現財富最大化的目的,這種自由往往在法律上表現為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和契約自由。事實上,這種自由就其實質來說,它是“不得傷害的自由”,即密爾所指出的,“惟一應得‘自由’這一名稱的自由,乃是按照人們自己的方式追求我們的好處的自由。”①[英]莫里森:《法理學:從古希臘到后現代》,李桂林、李清偉等譯,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15頁。這種自由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我是自己的上帝,我所有的選擇不受他人干涉和強制,除非我傷害了其他人類似的自由。這就是法律意義上,我們經常所指的“自由”一詞的基本含義。

當然,就絕對自由意志這一理念來說,自由還有其他的定在形式。盡管我們沒有受到任何人的不法傷害,我們的選擇完全是自我決定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為所欲為”。除了我們“不得傷害他人”這樣的法律限制外,我們還處在事實的限制中。猶如我們在大自然緊鎖著的小房間里,我們不可以穿墻而出,也不可以跳樓而逃。我們的欲望是無限的,但是我們的資源的確有限,還有很多人一直生活在極度貧困中,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絕望而毫無生趣。雖然他們沒有受到任何人的暴力和強制,他們不受傷害的自由沒有受到絲毫的損害,但他們連基本的“面包和水”都是沒有的。因此,這里牽涉到意志自由的外在定在,外在的自由的領域——所有權——財富——滿足我們需要的手段。如果沒有手段,沒有自由的領域,我們所得到的自由仍然只能是抽象的。黑格爾說:“人為了作為理念而存在,必須給它的自由以外部的領域。”②[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50頁,第54頁,第56頁。這個領域便是財富,即所有權。

從財富是自由的領域這個意義上說,財富不僅是自由的手段,而且成了自由本身,即自由的“最初的定在”。黑格爾說:“如果把需要當作首要的東西,那末從需要方面看來,擁有財產就好像是滿足需要的一種手段。但真正的觀點在于,從自由的角度看,財產是自由最初的定在,它本身是本質的目的。”③[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50頁,第54頁,第56頁。

“財產是自由最初的定在”,財富的最大化就是自由本身的最大化,財產“它本身是本質的目的”,追求財富就是追求自由本身。貧窮的人,每餐只能吃土豆,上班只能步行,回家只能睡覺,渴了只能喝水——太多的需要,太多的欲望,他卻無法選擇,因為他沒有選擇的權力——貨幣。不是這個世界上沒有商品,而是他沒有財富。這正是財富的本質,財富的本質不是滿足人的需要,也不是能給人帶來快樂,而是自由,即財富是自由最初的定在。黑格爾在談到所有權的合理性時說:“所有權所以合乎理性不在于滿足需要,而在于揚棄人格的純粹主觀性。人唯有在所有權中才是作為理性而存在的。”④[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50頁,第54頁,第56頁。

財富的本質即自由。然而,哪怕我們知道誰都不愿與錢過不去,但我們卻是如此經常地憎恨金錢,詛咒銅臭,甚至不惜用“骯臟的金錢”來形容財富的可惡,這是為什么呢?為了解開這個謎,我們有必要理解“定在”這一概念。“定在”即“限有”,是有規定性的存在。而一切規定性的基礎都是否定(有如斯賓諾莎所說:“一切規定都是否定”)。⑤[德]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第203頁,第204頁,第205頁。在“定在”里,規定性和存在是一回事,但同時就規定性被設定為否定性而言,它就是一種限度、界限。⑥[德]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第203頁,第204頁,第205頁。如果我們試進一步細究限度的意義,那末我們便可見到限度包含有矛盾在內,因而表明它自身是辯證的。一方面限度構成限有或定在的實在性,另一方面限度又是定在的否定。⑦[德]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第203頁,第204頁,第205頁。現在我們明白,自由作為抽象的概念,它是無限的,沒有規定性的,給我們一種無拘無束的舒適感,但這種自由只是概念,是不現實的。財產作為自由的定在,它是有限的,它構成了自由的限度、界限,或者我們說,財富是自由的外在領域。而這種限度、界限、領域,一方面構成自由的實在性,使自由在這一領域得以實現或現實化;另一方面,領域又是自由的否定,是對自由的限制,也就成了自由的異在——不自由。用通俗的語言來說,財富讓我們自由,而又不自由。在財富的范圍內,我們是自由的,但是我們無法超越財富的邊界,我們又被財富限制在一定范圍內,而這又是不自由。

因此,財富,作為自由最初的定在,其本質是自由,同時也意味著不自由。人為財死,我們熱忠于追求財富,那是因為我們酷愛自由,我們只有在我們的財富里,才能讓我們的自由得以實現;與之同時,我們又唾棄金錢,憎恨金錢,恨不得世上的錢都灰飛煙滅,還我們一個干凈自由的世界,那是因為我們憎恨不自由,憎恨金錢如牢籠,將我們囚禁于其內。也許《通往奴役之路》的作者哈耶克所言不夠準確,但比黑格爾的語言更加通俗,他說:“如果我們力求獲得金錢,那是因為金錢能提供給我們最廣泛的選擇機會去享受我們努力的成果。因為在現代社會里,我們是通過貨幣收入的限制,才感到那種由于相對的貧困而仍然強加在我們身上的束縛,許多人因此憎恨作為這種束縛的象征的貨幣。但這是錯把人們感到一種力量存在的媒介當作原因了。更正確地說,錢是人們所發明的最偉大的自由工具之一。”①[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馮興元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第88頁。

四、結語

總之,我們仍然會有一千條、一萬條理由不贊成“人為財死”——人是追求其自身財富的最大化者。或許我們反對經驗的東西,也就是感覺的東西,由于它們過于簡單、直接,往往被我們認為是一種假象;或許只因為我們是人,就應該有做人的尊嚴,如果陷于經驗與感覺的泥淖中,在欲望及其滿足的因果律中永無止境地跋涉,人類成為欲望的奴隸,成為需要的奴隸,成為金錢的奴隸,成為人類自身肉體的奴隸,從此再無自由可言,又到何處去尋找我們的做人的尊嚴呢?再或許,錢不是我們的目的,財富不是我們的全部,人,除了肉欲,還有精神,還有信仰,也還有情感和愛。

然而,我還是想起了黑格爾的一段話,是如此精辟,讓我覺得一切的討論都是多余。他說:“由于幸福的種種規定是現有的,所以它們不是自由的真實規定。自由只有在自身目的中,即在善中,才對它自己說來是真實的。這里可以提出一個問題:人們是否有權給自己設定未經自由選擇而僅僅根據主體是生物這一事實的目的?但是人是生物這一事實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合乎理性的,這樣說來,人有權把他的需要作為他的目的。生活不是什么可鄙的事,除了生命以外,再也沒有人們可以在其中生存的更高的精神生活了。只有把現有的東西提升為某種自己制造的東西——這種區分并不含有兩者積不相容的意義——才會產生善的更高境界。”②[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126頁。這是就個人而言,至于人類,不管我們是喜歡,還是不喜歡,財富在人類文明進展的道路上,其地位是無法動搖的。馬克思不無正確地指出:“一句話,財富被當作最高福利而受到贊美和崇敬!”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08頁,第173頁。對財富的追求,“卑劣的貪欲是文明時代從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動力;財富,財富,第三還是財富,——不是社會的財富,而是這個微不足道的單個的個人的財富,這就是文明時代唯一的,具有決定意義的目的”。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08頁,第17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男人天堂亚洲天堂| 久久综合五月婷婷| 欧美午夜小视频| 色综合天天操| 亚洲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婷婷五月在线视频|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亚洲成a人片77777在线播放|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国产91精品久久| 欧美精品导航| 亚洲精品另类| 国产免费福利网站| 国产一在线| 欧美天堂在线|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 在线国产91| 青青国产在线| 色香蕉网站|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播放线视|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欧美成人午夜在线全部免费|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久久www视频|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91丝袜在线观看| 国产熟女一级毛片| 69精品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午夜精品|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成人国产三级在线播放| 亚洲第一网站男人都懂| 国产无码在线调教| 广东一级毛片| 四虎综合网| 午夜丁香婷婷|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躁88| 成人免费一级片|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粉嫩| 国产成人你懂的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hezyo加勒比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 欧美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一本精品久久久ー99|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美女啪啪无遮挡| 国产欧美中文字幕| 91丝袜在线观看| 国产小视频免费| 免费国产不卡午夜福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va| 免费看久久精品99| 亚洲视频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 国产精品久久久精品三级|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 看av免费毛片手机播放| 久久香蕉国产线| 亚洲永久色|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 黄色网页在线观看|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华液|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国产色网站| 久久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普男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