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山,葛 爽
(東北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公認的體育大國,而要成為體育強國,成為何種類型的體育強國則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育公共服務體系是對未來我國成為體育強國戰略建設一個重要支撐點,只有打下堅實而穩固的法制基礎,才能保障我國的體育強國夢順利實現。隨著我國體育公共服務事業快速發展,法律糾紛、經濟糾紛和社會糾紛隨之而來。針對目前我國的社會發展形勢,構建一個完整的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就顯得極其重要。本文從法律的視角,結合我國現代體育公共服務的法治文明建設與現代化體育公共服務管理理論,對于當前體育公共服務中出現的法制缺失問題進行研究與完善,為未來我國的體育公共服務法治文明建設提供一點理論指引。我們可以了解到,在黨中央和國家體育總局的高度關注與關懷下,我國的體育公共服務法制化和法治文明的發展趨勢越來越顯著。就目前國際上西方國家體育公共服務法制體系的構建發展趨勢來看,我國應著力健全以法治建設為核心理念、法治保障為依托、法制監督為手段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體育公共服務體系。
我國體育公共服務始于90年代,在我國體育公共服務發展進程中對于體育公共服務的定義首先來自于體育領域與服務領域。公共服務的定義涉及面很廣,主要涵蓋了社會保障體系、國防科學技術、教育與文化體育、衛生與醫療等諸多領域。而體育公共服務只是我國眾多公共服務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換言之,體育公共服務主要是為了滿足我國公民體育文化生活需求的一項公共服務。
在新的歷史時期的今天,群眾的共同參與和消費直接影響著我國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發展建設,而社會的共同消費與政府和市場統一協調是相輔相成的。當前我國體育公共服務的發展情況并不是很樂觀,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在某種程度上缺乏可持續性和科學性,如要滿足上述需求,就必須要轉變我國體育公共服務事業的發展方式,逐步建立一個可持續的、不斷發展的體育公共服務法制化體系。為實現這一目標,未來則應在該體系中增加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體育公共服務管理、體育公共服務規劃、體育公共服務融資、體育公共服務提供和體育公共服務績效評估[1]。
法制的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的法制是靜態的,它指的是一個國家法律制度的總和。而廣義的法制是動態的,不僅包括通過立法所形成的有關法律制度本身,還包括司法、執法、守法、法律監督等全部法制活動[2]。總的來說,法制就是指國家政權建立的法律和制度,所有的參與者都必須嚴格遵守,依法辦事。
法制體系構建是我國體育公共服務發展的重要體現,也是推動我國法制建設的主要手段之一,是提升國家法治能力現代化的關鍵所在。對于一個國家來說,體育治理能力現代化極其重要,它主要體現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兩個方面,在相對比較完善的體育公共服務法治文明體系中起主導作用。
體育公共服務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通過“法治的方式”來提升執法部門的執行力與運行力,使法治思想在體育公共服務領域中不斷滲透與影響,以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與法制思維。通過運用“良法善治”來提高政府對體育公共服務部門治理的公平、正義與平等,真正地通過法制理念的運行與實施來維護體育公共服務的現代化發展,推動體育事業穩步向前邁進。
體育公共服務與法制化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依托的關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形式上契合。《全民健身條例》指出,“所有公民均有參與體育健身活動和享有公共體育服務的權利”,這其中所強調的法律制度不容侵犯性、人民權益至上性以及為人民服務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法制形式上的要求與體育公共服務的理念不謀而合。另一方面,實質上契合。《憲法》《體育法》《全民健身綱要》等法律的執行,其實質均著手于以人為本。保障公民參與體育運動,享有體育公共服務的權利,均與體育公共服務的理念殊途同歸,恰似契合[3]。不可否認,法制化路徑是國民體育公共服務的權利得以保障的堅實基礎,在法治社會的大背景下,體育公共服務的基本要求是其法律制度要符合“良法”與“善治”兩大基本條件,從而推動我國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健康有序發展。體育公共服務法制化的主要觀點就是通過法律制度來保障我國公民參加體育公共服務的基本權利,使體育公共服務核心理念與法治化實現完美契合。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滿足社會公眾對體育公共服務的需求,保障和監督我國公民享有參與體育公共服務的基本權利,努力實現我國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多元化、現代化、平等化目標,從根本上推動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國目標的實現。同時,協助體育公共服務應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服務于民,“用”之于民,通過法律的規制和監督,使公民體育公共服務的合法權益、權利得以實現。此外,公民應明確了解其自身在體育公共服務中究竟享有哪些權利,在遵循法律規章制度的基礎之上合理地行使公民體育公共服務的基本權利,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有章可循。
在當今世界上,各國都在不斷努力完善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加強體育公共服務。我國體育公共服務事業主要以舉國體制為主要特征,其管理體制還是以比較傳統的行政管理為主。政府對體育行業的壟斷式管理,直接阻礙了我國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發展。體育必須要著眼于人的生存與發展,以對“人”的關愛體現自身存在的合理性,這是因為“人”不僅對物質文化生產的需求不斷提高,還更加關注健康的生活理念。在此趨勢下,把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理念作為未來我國體育公共服務發展的核心理念,通過管理模式、供給模式、運行機制、社會保障機制等領域改革來實現政府的宏觀調控,使更多的群眾參與其中,形成良好社會互動,為我國體育公共服務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4]。目前,國家已頒布了相關的法令政策,政府也在緊鑼密鼓地開展其中的各項基礎工作。
為此,當前我國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發展和完善是以法制建設、法治文明為邏輯起點,以我國體育公共服務發展為邏輯主線,以不斷提高法制化進程來實現我國體育公共服務的價值、完善法制體系以促進體育公共服務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明確法制與體育公共服務之間的關系,從而實現國家利益到公民利益的不斷轉化。同時,了解體育公共服務法治文明建設的發展方向,明確公民應享有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不斷完善我國體育公共服務的法律法規,以加快我國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1. 西方國家在早期就對體育公共服務領域開展了大量研究。除了學者們研究所得的理論成果以外,很多國家在政令實施層面亦做出了斐然的成績。美國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逐步建立了覆蓋全民的體育公共服務體系。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成熟,美國逐漸形成了符合本國國情的體育公共服務體系。英國政府在體育公共服務方面的投入在美國之后,1979年撒切爾政府對“福利政策”的改革和摒棄凱恩斯主義之后開始關注體育公共服務,英國政府為了加快體育公共服務的發展,通過減少財政方面的壓力來提高體育公共服務的質量。俄羅斯由于本國的政治形勢變化導致體育公共服務政策發生了巨大改變:體育公共服務的管理體制主要由政府主導型轉向商業化和民營化。這個體制的轉變引起了國際學者,尤其是我國學者的廣泛關注和研究。巴西作為一個世界體育大國,早就開展了對體育公共服務的廣泛研究,該國政府十分重視在體育方面的發展,因此在各類體育項目上都配有非常可觀的社會資源以保障體育行業的順利可持續發展,進而推動體育公共服務立法的發展,為建立完善的本國體育系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據此可見,西方國家比較重視體育公共服務法治文明的建設,時至今日相關國家已逐漸形成了比較適合自身國情的運營和發展模式。
2.西方國家在體育公共服務法制建設方面起步較早。美國作為世界體育強國,1978年國會通過了《業余體育法》(Amateur Sports Act),這一立法從根本上解決了眾多社會體育組織之間長期對立的矛盾,為業余運動員的體育活動權利提供法律保障。美國從1980年起每隔10年更新一次大眾體育健康政策,如《健康公民2000》《健康公民2010》和《健康公民2020》等,加快了美國體育公共服務的發展,提高了人民生活健康水平,促進國家、社會和諧發展。法國在20世紀初就開始通過制定相關法律對體育俱樂部和體育聯合會等進行管理。政府于1984年出臺了對該國體育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法國身體活動與體育組織促進法》。到2003年再修改后,法國以體育法為基礎,逐步發展并不斷完善相關的體育管理機制,對于推動體育公共服務法制建設起到良好的作用。作為世界體育強國的俄羅斯,其體育管理也發生過重大的變革。1993年4月《俄羅斯聯邦體育立法原則》的頒布,對俄羅斯的體育立法做出了明確的規定。1999年4月,俄羅斯頒布了《俄羅斯聯邦體育文化與體育法》,2007年俄國家杜馬通過了《聯邦體育文化與體育法》之后,每年都會進行小的修改和完善。綜上可見,西方國家在早期就已經對體育領域的管理制定了相應法律法規,逐步建立了適合本國國情和自身發展需要的體育公共服務法規,從而推動了本國體育公共服務事業的發展,提高了國民的健康水平。
當下,我國正處在社會文化形態轉變的重要時期,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環境下,易出現法治建設滯后、體制沖突、觀念陳舊與道德失衡等情況。要建設中國特色現代體育公共服務法制體系就必須從客觀實際出發,構建法治文明建設為主、法制監督為輔的體育公共服務體系。
雖然在改革開放以前,國家就開始著手體育政策的制定,并頒布了一系列體育法規及相關文件。但由于當時我國的法制建設總體還不夠成熟,并未制定體育公共服務方面的法律制度,無法進行體育公共服務的法制化研究。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政治、科技、軍事、國防、教育、體育、文化等事業的發展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同和肯定,而體育事業由于其流變性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并在相對應的各個歷史時期構建出了中國特色體育公共服務模式,體育公共服務法治文明和法治建設也有了廣泛的進步與長遠的發展。1979年,我國重新回到奧委會大家庭中,在國際體育舞臺上有了一席之地并以更開放的形式向世界招手,國際體育發達國家的相關體育法律法規也在逐漸被我國所認知。在1980年全國體育工作代表大會上,提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草案)》是我國體育事業走向新時代的重要標志;1984年美國洛杉磯第23屆奧運會上我國體育健兒許海峰實現了中國奧運會歷史上金牌“零”的突破,對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隨后,在1986年的體育領域體制改革中,國家體育總局提出要在“七五”期間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體育法。
要不斷堅持發展和開放的原則,融合當前國際的發展形勢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大力推進基層體育公共服務法制化、供給多元化、保障合理化等多元素體系;要對未來我國體育公共服務體系進行前瞻性的立法預測,加強立法監督和績效評價檢查,促進我國體育公共服務的發展。“十三五”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主要建設目的是使人民群眾都參與到體育活動當中,并以此增強我國國民的身體素質,提高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水平。以不斷滿足公眾對身心健康、體育鍛煉的各項需求為基本路徑,保證體育公共服務的有效運轉,提高社會大眾共建和共享體育的水平,提升我國民眾在體育運動中的幸福感。推動我國體育公共服務的發展是建設體育強國的關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加快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工作的必然要求[5]。故而,我們務必將體育公共服務法制化建設的推進提上日程,通過法治理念的外化和法治方式的踐行來提高自身的治理、管理能力,不斷加強對各項法律、法規、政策、制度的監督和評價。
自體育公共服務的相關法律頒布以來,大部分人對其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其認知還不足,無法正確認識公民體育活動享有的權利問題。除此之外,絕大部分體育參與者在遇到法律糾紛時不會主動向相關的法律部門來尋求幫助,而是采用非正常手段去解決問題。若長此以往,這些體育參與者們必將會在體育活動中出現違法犯罪等行為,而不知道怎樣去使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利,更不會去利用相關法律法規解決糾紛。法律執行者法制意識的強弱,極大影響著體育公共服務法制體系建設的完善程度,若執法者對專業內的基本法制意識和法律知識欠缺,則體育公共服務各項法律法規的制定便失去了其應有的意義和價值。加強和完善我國體育公共服務法制建設是保證具有中國特色體育公共服務法制化穩定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故而,我們要通過加大對體育公共服務法律的宣傳力度、加強群眾的法律思想教育,讓更多的體育參與者懂法守法,從根本上推動體育公共服務法制化建設的快速發展。
各項體育活動中的體育公共服務都需要法律的制約和管理。雖然我國體育公共服務事業的發展比較快,但是關于該領域的法律法規還不完善,政策制度中所提及的體育事項還不全面;在體育公共服務方面的立法還相對滯后。另外,在體育公共服務踐行過程中,對違法行為給予的執法行為、處罰尺度不分明,對于可能違法的行為亦無具體標準,無法對諸多的違法舉動進行有效制裁,極大阻礙了體育公共服務事業的和諧、穩定發展。由此可見,針對體育公共服務的立法理應緊隨時代的發展步伐,并順勢不斷改變和完善。
體育公共服務法制的構建是保證體育公共服務有效執行的前提,然而在我國體育公共服務法制執行過程中,依然存在許多不健全的方面,從而導致相關執法部門無法順利執法。在《體育法》中,對很多法律責任的界定不夠明確,邏輯嚴密性也較差。此法律條文雖然實現了部分責任劃分,但不夠具體,如對應由誰來承擔法律責任,應由哪個部門以及以什么方式和程序來執行等方面尚未有明確的規定[6]。體育公共服務在法律上的立法不明,是導致執法工作難以有效展開、我國體育公共服務法治文明體系建設滯后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我國目前尚未設立專門的體育公共服務執法機構,同時各相關執法部門執法效率偏低、互相推諉嚴重。近年來,我國在體育方面的法律糾紛案件呈逐年上升趨勢,就當前我國體育公共服務的執法機構而言,想要解決這一系列的法律糾紛問題是尤為困難的。因此,加強對體育公共服務執法部門的管理勢在必行,為未來我國體育公共服務法制化的建設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只有建立健全法制管理體系,相關執法部門才有可能依照一套嚴密的法制系統,行之有效地加大對體育公共服務中違法行為的懲戒力度,讓“壞蛋”無處遁形。
為加快建立中國特色體育公共服務法制體系,應在注重法律條文的創建和制定的同時,加強公民對體育公共服務法律的認識。公民法律意識的培養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要通過國家、社會乃至公民的全方位、多角度、長期不懈的共同努力方可實現。法律的思想觀念是由人的思想意識來決定的,要想使更多的人知法懂法,只有提高群眾對法律的認識,才能使其真正地理解法律對公民權利保障的價值。故各地方體育管理部門應加強對廣大群眾的普法宣傳,積極開展體育普法活動,使人們能夠習得體育公共服務相關的各項法律知識,進而提高其體育公共服務方面的文化素養;行業內的從業人員(如社會指導員、裁判員、教練員、運動員),應加大宣傳活動力度,切實履行職責讓更多的群眾知法、懂法、用法。同時,地方政府應定期舉辦各種形式的體育賽事或開展一些體育法治活動,以便更深刻、更有效地踐行體育公共服務的法制教育理念,盡最大努力增強公民的體育公共服務法律觀念和法制意識,使體育公共服務的各項法律法規得到普及和遵從。
法律體系的建設是體育公共服務有序發展的前提,又是體育公共服務得以良序進行的有效保障。要建設符合我國國情的體育公共服務法制體系,應根據我國法律中公民在體育公共服務中的各項權利與義務而制定,同時,還要根據國家體育總局提出的全民健身政策,以增強人民體質為目標,針對當前體育公共服務發展形勢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建立完善、成型的體育公共服務法制體系,并由此加快體育公共服務的法制化進程。加快立法建設,糾正各級行政部門“有法不依”和“不作為” 的不良現象。此外,還應加強對各級地方政府的監督與管理,有針對性地從源頭抓起,逐步建立地方與國家相協調的法制體系,在完善體育公共服務法制建設的同時,促進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在體育公共服務上的相互融合。
缺乏法律監管機制是當前我國體育公共服務法律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中央體育管理部門以及地方各級相關行政管理機構執法能力的強弱是體育公共服務法律能否順利實施、公民體育公共服務權利能否實現的重要保障。國家應出臺適用于各級政府的考查制度,同時應在現有的法律條文中強化體育公共服務法規,以便監督相關部門的落實程度,檢驗其是否真正地做到了為人民服務,是否真正地保障了公民的體育基本權利。此外,在體育公共服務的實際工作中應加強法治,對其中的違法行為嚴懲不貸。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應根據實際情況對表現突出的個人或單位給以獎勵和表彰。還要認真對待每一名公民的信訪舉報,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同時,應加強執法人員的培訓,提高執法效率和業務水平。
在我國體育公共服務事業蓬勃發展的背景下,為營造健康、和諧、有序的體育環境,必須建立明確的體育法律法規,完善法制體系的建設。作為體育事業的重要環節,只有完善的體育公共服務法制體系才能推動我國體育事業的穩定發展,從而不斷滿足我國廣大人民群眾對體育文化、競技體育、體育產業等多方面的需求,推動體育事業的進步與繁榮。在發展體育公共服務的實踐中,需針對其存在的問題予以深刻、細致地剖析,依據實際的問題來確定合理的解決方案,令相關政策的推行、法律條款的發布有的放矢。只有創設良好、和諧的法制環境,建立完善、成熟的法律體系,才能切實有效地促進國家體育公共服務法制化建設的完成,保障其穩定、良序地可持續發展,實現未來我國體育事業繁榮、興盛的宏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