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淑珍,馮海潮
(煙臺大學 音樂舞蹈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0)
山東長島漁家號子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是直接伴隨漁民海上勞作的一種生產形式。在文旅融合的新時代,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相互交織在一起為文化藝術發展搭建新平臺、提供新空間,文化借助新時代背景下的產業需求,潛移默化地以新型渠道變通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人”為載體,是“活著的”文化遺產[1]。本文以山東長島漁家號子為個案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旅結合下的時代價值進行研究,可以挖掘和整理勞作背后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以適應當今時代需求,展示其內在的藝術生命力,使其獲得更高層次的發展,在社會中產生更大的、更積極的作用與影響,進而推進文旅產業結合下原生態漁家號子的文化傳承和發展。
新時代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詮釋下的時代。隨著新時代文旅融合的發展趨勢,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著新的生機和活力,文旅結合的時代特征很好地借助新時代的社會經濟來發展自身的文化藝術,不僅提升了藝術的全民性,更通過旅游這一平臺為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和全民藝術素養做出了貢獻。這一文旅融合的時代趨勢使國內各藝術文化百花齊放。藝術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中國國力強大的一種時代特征。在這個文化藝術產業與旅游發展日益密切的時代里,文化與旅游的高度融合也促進了文化藝術更為高級的發展, 并實現了互利共贏。
所謂文旅融合,即文化藝術本身的價值與旅游的價值的結合,同時二者找到一種恰當的合作關系保持互惠,在新時代出現的旅游藝術是這個文旅融合最好的代言人。在旅游勝地,游客們觀看甚至參與旅游文化活動,不僅獲得了人文精神滿足,還了解了當地的風俗人情、文化傳統等,促進了當地藝術的發展與推廣,提高了旅游的品位與格調。
文化與旅游互為依托、相輔相成,文化是內在隱含的內容,即靈魂;旅游是外在的傳播方式。縱觀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發展狀況可知,旅游產業的競爭其根本就是文化的競爭,所以文旅融合絕對不是單純的二者相加,而是重在一加一大于二的相融價值。更進一步的意義在于,依托社會需求日益增大的旅游業,傳播內在的文化價值,這是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
在文旅融合的時代中,藝術文化的發展越發地多元化,新時代的社會產生新的空間和平臺,文化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物質需求得到滿足后,人們必定會激起對社會精神文化層面的追求。在新時代就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在縱向繼承的基礎上,我國藝術文化的發展總體上表現為繼承傳統、面向當代,把我國所特有的風格特色融入到現代化發展的潮流之中,使中國的藝術登上世界舞臺,讓世界了解中國。同時,藝術文化的發展已不再局限于上層建筑中, 而是在頂層設計中擴大到大眾文化基礎內,在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道路的基礎上,扛起了新時代文化與時代精神的大旗,從而非遺文化順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借助新時代的發展讓文化藝術本身更上一層樓,并且也通過自身的發展反饋給社會。這就是文旅相融背景之下藝術發展所表現出來的新趨勢。
山東長島漁家號子是我國非遺項目之一,其主要特點是漁民在人工時代出海捕魚時為了配合勞作而喊出的一種口號,其以一領眾和、曲調高亢、風格自由為主要特征,并且在聲音的帶動下配合身體的拉、拖、投、拋等動力動作,共同完成漁家號子的原生形態。隨著機械化時代的來臨,機器作業更有利于捕魚數量和質量的提升,傳統的漁家號子漸漸退出歷史舞臺。漁家號子漸漸轉化為旅游表演項目呈現在人們視野中,發揮著她的時代價值。高校作為傳承與發展“非遺”的重地也發揮著獨特的作用。煙臺大學音樂舞蹈學院通過前期研究已經取得了一部分成績, 這次以山東省社科規劃項目“山東長島漁家號子藝術形態的創新及推廣研究”為契機,再次深入研究山東長島漁家號子,深入挖掘其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時代價值,為山東長島漁家號子的文旅發展建言獻策。
漁家號子是沿海勞動者勞作生產中協調肢體律動的一種口號。具有粗獷豪邁的原生態歌唱特點以及鼓舞性的肢體節奏,能激起勞作者的干勁,輔助漁民海上作業。漁家號子的產生是勞動者自身的創造,是基于原始沿海勞作的一種生存需求,不論是節奏與口號還是配合的肢體律動,都已形成一種地域性文化特征,具有代表沿海地域的文化價值。
提及文化價值,首先想到的是某事物本身所具備的能滿足客體所需的人文價值。漁家號子的文化價值存在于兩個層面。一是其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勞作是生活的基礎,而藝術是生活內容的升華,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能夠在辛苦的謀生中創作出激勵精神層次的漁家號子文化,深刻地體現了沿海人民積極樂觀的純樸民風,透露出齊魯漁民特有的地域性文化特點。二是漁家號子具有直觀的審美感受。來源于生活的藝術其本身已受到絕大部分群眾的認可,所以當漁家號子的聽覺唱調與視覺畫面呈現而出時,人們不僅能感受到真實的出海勞作場景,更多的是感受到現場效果震撼的藝術美。審美的最終目的便是對其獨特的文化價值的傳播。所以在文旅融合的途徑中,文化既是旅游所依附的基礎,又是旅游所要宣傳的內容。這樣一種具有原生態性質的藝術,在文化多元化、復雜化的時代中其文化意義就顯得尤為突出。
在山東長島漁家號子文化價值的保護工作中,煙臺大學音樂舞蹈學院是國內第一批針對山東長島漁家號子進行挖掘、整理、提煉、分析的專業團隊之一,形成經過高校科研項目的課題立項、作品創作、論文結題、項目結項等過程的創造性勞動成果,為高校藝術教學提供了珍貴教材。舞蹈創作需要深刻挖掘地域文化,這絕不是封閉或保守的態度,而是想要通過發揚地域文化來推進舞蹈藝術的創新[2]。煙臺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前期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長島漁家號子引入舞蹈編導課堂,并創作了男子群舞《浪里人》(原名《闖海人》),其原聲音樂就是根據長島漁家號子進行的創造與發展,該節目先后榮獲多項獎項。同時,該項目得到了煙臺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全國知名舞蹈教育家張蔭松老師、煙臺市文聯、文化局、群藝館及山東省舞蹈家協會等單位和大師的大力支持。最終發表核心論文《煙臺漁家號子從勞作形態到舞蹈動態的提煉分析》,文章從學科角度入手,針對長島漁家號子勞作形態轉變至舞蹈動態進行了詳盡的分析,為煙臺大學音樂舞蹈專業下一步的特色教學找尋了一條前進之路。
漁家號子是我國傳統藝術中極具地方特色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在東南沿海捕魚集中地流傳甚廣。一般來說,漁家號子與人們的生產勞動實踐息息相關,主要表現的是漁民集體捕魚、下網以及“喜獲魚滿倉,揚帆速返航”等過程,因而其地方特色和藝術風格非常顯著。
漁家號子從最初在勞動的母體中孕育成長并為勞動服務,現今已逐步發展為節奏多元、曲調復雜、形式多樣、肢體豐富、具有藝術魅力的漁家號子。長島漁家號子始于清朝末年,已有300多年的發展歷史,作為海上生產的“魚令”,對漁人捕魚的步伐進行協調,對漁人的捕魚和生產進行指導,其權威性和號召力得以充分發揮,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海上漁民的捕魚勞動。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進步,為了保護這一稀有的地方文化,山東“長島漁家號子”于2008年6月被列為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作為直接伴隨漁民海上勞作的一種藝術形式,針對山東長島漁家號子的研究,可以挖掘和整理出勞作背后的藝術價值,展示其內在的藝術生命力,更好地發揚和傳承,用于當代藝術創造的傳承創新及人文價值的普及。結合長島漁家號子的典型形象及風格形態創作的男子群舞《浪里人》(原名《闖海人》),于2014年8月榮獲山東省泰山文藝獎三等獎,2015年4月榮獲第十四屆山東省大學生科技文化藝術節一等獎和指導教師獎,2015年10月獲得中國藝術節群星獎山東賽區一等獎等眾多獎項。
由此可見,藝術價值的傳承與發展需要建立在人民群眾質樸的生活之上,只有這樣,文化與旅游才能相融合并真正實現其藝術價值。漁家號子是勞動人民的文化,更是沿海漁民的一種生活藝術,作為非遺文化能夠在新時代以舞蹈藝術的方式繼續傳承并發揚光大,不論在自身的文化層面還是發展的舞蹈文藝方面,都有著獨特的藝術價值。
時代價值是指能夠影響人意識的客觀環境的總和。藝術發展的根本是民族精神,而時代價值是發展的關鍵,只有順應、符合、展現了時代價值,一門藝術才得以繼續存在與發展。目前,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開始擴大藝術類專業的招生,藝術教育深受大眾喜愛,各校都在尋求新的革新點,梳理各種不同特色的教材。提純長島漁家號子的原生形態,不僅使藝術教學的內容和形式更加豐富,而且為藝術創作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平臺。沒有地方性就沒有文化價值,沒有現代性就沒有傳播和產業化的可能[3]。這是山東長島漁家號子在學院派藝術教學的發展中所生發的價值,這也是其自身的現實意義與時代價值之所在。
近年來,藝術專業通過與地域文化相融合,使自己的專業品牌價值得到了有效提升是其時代價值的具體體現。深入了解和探究山東長島漁家號子,讓我們看到漁家號子更值得探索、發展和傳承的價值。經過6年多的研究,山東長島漁家號子藝術已得到充分發展并建立了完整的系統,為藝術實踐和理論研究提供了方向,也是山東長島漁家號子的時代價值之所在。時代需要藝術,藝術呼喚創作。藝術創造只有在不斷了解時代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服務人民、提升藝術的實踐成效。任何藝術都不是憑空產生的,都有其產生的基礎和前提,煙臺長島漁家號子是民族民間藝術發展的堅實基礎,為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在我國大力提倡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弘揚國家“非遺”項目是當代藝術工作者的使命與擔當,同時在文旅融合的新時代,傳統藝術也煥發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其中,山東長島漁家號子就是受益者,隨著新時代文旅融合,傳統的藝術形式拉動了市場需求,提升了社會效益。如何在保護與發展中找到平衡,這不僅是對傳統藝術的傳承,更是通過保護與發展的策略研究,保證漁家號子更長久更健康的持續發展。因此,傳承民族特有的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民族傳統文化是整個人類的共同財富[4]。
當下文旅融合最為流行的觀點是對自然環境和原生態文化傳統以及民風民俗的保護與開發,進而實現該區域文化經濟可持續發展。不過在筆者看來,文化藝術產業與旅游業的發展,應遵循保護與創新進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現代旅游業的發展模式給傳統文化發展模式帶來的沖擊是巨大且深刻的,因而我們要更加注重對生態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及相關環境的保護。在開發的同時,我們的思考方式應以人為中心,宣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把傳統文化和藝術看作人類智慧最為寶貴的結晶,做到開發的程度與發展的速度相適應,是最科學的發展方式。
如若不顧及傳統文化的發展,盲目地追求經濟利益,那么生態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及相關環境都會遭到破壞,傳統文化的發展就會陷入崩潰的境地,一味地追求經濟效益就違背了藝術發展的初衷。我們要深入挖掘長島漁家號子的文化內涵和種類,并在此基礎上解決漁家號子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這種不平衡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對漁家號子的集中演出或過度擱置上,即以實現經濟效益和宣傳需要為目的對漁家號子進行開發,忽略了漁家號子深厚的人文價值及歷史意義。只有深度挖掘漁家號子的歷史意義及人文價值,并輔助文旅市場進行演出交流,才能夠更長久地實現發展平衡。
傳統的藝術需要修復和儲存,古老的生命需要保護與修復,只有兩者適應新時代的社會發展,才是生存之道。漁家號子作為傳統的漁民文化,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技術的發展已經逐漸地退出勞動者的舞臺。然而,將它轉變為一種形而上的精神文化,成為海邊勞動者樸實勤勞的象征,可持續地激勵后人傳承民族文化精神。漁家號子要堅持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代代傳承具有鮮明特色的民族文化。
文旅融合,是對文化發展的又一新途徑的探索,漁家號子作為山東沿海勞動人民的歷史文化象征,應當受到當地的重視,應當被大眾所認識。依附當代社會的新型產業旅游業的背景來發展漁家號子文化,是對民族傳統的保護,但也容易在利益的驅使下避重就輕,這就需要在發展中注重平衡文化的重點建設,從而實現“非遺”文化漁家號子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本文以山東長島漁家號子為個案,分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旅融合下的時代價值、藝術價值和發展趨勢,提出了文旅融合發展的建議。非物質文化遺產借助文化與旅游的橋梁進行現代傳承的過程中,不僅為文化藝術的發展開辟了新的空間,而且可以更加深入地發掘山東長島海洋文化的厚重感。在文旅融合的新時代,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相互交織在一起,可以為文化藝術發展搭建新平臺、提供新的空間,讓新時代藝術更好地為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