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建
(宿遷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宿遷 223800)
張思德對待革命工作滿腔熱情,他的身上展現了務實苦干、任勞任怨的可貴品質,忠誠于黨、忠誠于人民的高尚精神,團結戰友、關愛群眾的無私風貌。張思德精神是優秀革命傳統文化的代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中國共產黨宗旨的源頭活水,在一定意義上,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頭活水。
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清晰地表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目標、中國社會進步發展的價值取向、中國公民個人道德的培養方向。
本文重點從公民個人層面論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張思德精神的內在相關性及進一步弘揚張思德精神等問題。
張思德精神的實質和核心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圍繞“為人民服務”的核心,張思德精神還包含了堅定革命信念,堅持實事求是,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堅持群眾利益至上等科學內涵。“堅定革命信念”,即張思德有著為革命工作奉獻自己的理想信念,有著盡己所能地為革命努力工作的觀念。“堅持實事求是”,也就是嚴格按照客觀實際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從實際情況出發,既不夸大,也不縮小,細心謹慎地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就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克服一切困難,克勤克儉,苦戰奮斗,不斷創造出新的局面和新的業績。“堅持群眾利益至上”,就是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實心實意為群眾謀利益。
張思德精神與我們今天所要培育和踐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血脈相通的一致性。這種內在一致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張思德精神所蘊含的愛國情感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出發點。1915年,張思德出生在四川省儀隴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33年,他在國家內憂外患的時刻,懷著救國救民的情感,參加紅軍,在硝煙中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紅軍戰士,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張思德參軍后,當過勤務兵、通信兵、警衛員,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參加過大生產,燒過木炭。張思德11年對革命工作的執著奉獻就是源自他的愛國動機。正是因為張思德遠離故鄉,投身于宏大的中國革命事業中,不斷放大并實踐著愛家鄉、愛祖國的高尚情懷,在革命工作中,他才有著堅定的信念,時刻想著戰友和人民的利益,從而展現出務實苦干、任勞任怨的可貴品質。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激勵我們的思想動機仍然必須以愛國主義為出發點。因為愛國,我們才會追求“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才會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而在個人層面,有了愛國的起點,自然也會追求“敬業、誠信、友善”。張思德的愛國情感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出發點。
其次,張思德精神所蘊含的為人民服務思想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基和靈魂。毛澤東在1944年發表的紀念張思德同志的《為人民服務》的著名演講中說:“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張思德同志就是我們這個隊伍中的一個同志。”“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這是毛澤東對張思德這樣一個普通戰士所給予的極高的評價。有了“為人民服務”思想,我們才能凝聚力量,團結人民群眾為國家建設、民族振興、社會進步而努力奮斗。張思德精神的靈魂和實質表現為“為人民服務”思想,這一思想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基和靈魂。
最后,張思德精神所蘊含的無私奉獻精神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目標。張思德在革命工作中所展示出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定革命信念,堅持實事求是,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堅持群眾利益至上等品質都體現了他無私奉獻的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精神信仰、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和社會道德等思想領域表現出的具體價值觀點的高度凝練。為人民服務思想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私奉獻。
張思德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共產黨在兩個不同時期的價值觀念的概括與總結。張思德精神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優秀的價值觀體現,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則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時期需要遵循的價值理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體系和文化體系的價值表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張思德精神的發展和弘揚。
1933年9月,紅四方面軍第十二師到達四川儀隴縣六合場,幫助當地成立了鄉政府、赤衛隊、少先隊。這一年,張思德17歲。他立志解放全中國的窮苦老百姓,舍小家,顧大家,積極報名參加了紅軍,并征戰南巴、萬源一線。在革命斗爭中,張思德表現突出,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5年5月,張思德隨紅四方面軍參加長征并三次經過草地。1937年10月,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8年春,張思德擔任八路軍云陽留守處警衛連三班副班長。1940年春,他擔任中央警衛營通訊班班長。此后,張思德參加了大生產、燒木炭等工作。
張思德對革命工作表現了極大的熱情,對每一項工作的貢獻都展示了他對解放全中國和建立新中國的期盼。對人民的解放和新“國家”的追求和熱愛,這本質上就是一種愛國情感。張思德關心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他看到了個人利益與祖國利益的依存關系,正確處理了自己的個人利益與長遠利益,全局利益和根本利益的關系。在這些思想指導下的行為是合乎愛國主義要求的,這份愛國的情感也成了他個人投身革命工作的內在動力之源。
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是集中了老一輩革命先驅愛國情懷的精華。張思德的愛國情懷是老一輩愛國情懷的光輝典范。毛澤東同志以紀念的形式發表演講,發展和弘揚了張思德的愛國情懷。張思德所生活的那個年代的愛國就是為建立新中國而奮斗的最樸實的情感。今天,愛國主義的內涵不斷豐富和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要求人們不僅要像張思德那樣踏踏實實做好本職工作,而且還要把愛國主義和愛社會主義統一起來,與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相結合,積極投身于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等各方面的創新中去,在改革創新中去實現每個人的最大價值,完全把自己融于民族、國家和時代發展之中,去實踐時代賦予我們艱巨而光榮的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大國家的崇高使命。新時期的愛國主義是愛國情感、愛國思想和愛國行為的有機統一,已經躍升到更高更理性的層面上。
張思德擔任少先隊副隊長后,認真執行站崗放哨的任務;參加紅軍后,英勇作戰,一腔熱情投身革命事業。1937年春,張思德因為傷病住進關中鄉區的云陽榮譽軍人學校,作為療養員的他卻履行了護理員的責任。1938年的一天,張思德根據上級要求,率領戰友們火速趕往七賢莊八路軍辦事處,完成押送10輛卡車運送重要物資到延安的任務。“入夜后,仍是大雨如注,為保證戰士們雨后有精力趕路,他將全班分作幾組,分別借苫布的遮擋插空打個盹,自己卻在風雨中前后檢查著每一輛汽車的安全。”[1]他擔任通信班班長時,通信條件極其艱難,沒有交通工具,就步行完成任務。張思德曾經在送信途中,跌進雪窟,但他從積雪中鉆出,帶著信件,繼續前進。燒炭工作中,張思德不怕高溫,不怕煙塵,高效完成出炭工作任務。在沒有運輸工具的情形下,帶領戰友,用雙手和肩膀,把數萬斤木炭運到山外。
在完成每一項革命任務過程中,張思德總是努力完成,超額完成,不僅做好份內之事,而且多做份外之事,力求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令人贊嘆。沒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感,沒有極強的敬業精神,任何人也難以達到這種境界。張思德的身上無疑有著一股值得人們學習的高尚品質,這種高尚品質是他忠厚樸實、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為革命事業默默奉獻、兢兢業業的體現。張思德的任勞任怨思想也感動、影響并鼓舞了身邊的諸多戰友。
新時代敬業精神是對張思德任勞任怨思想的發展和弘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在主要依靠科學技術和創新來推動發展的新環境下,不僅需要任勞任怨、兢兢業業的艱苦奮斗精神,而且需要勇于攻堅克難、勇于吃苦的拼搏精神。敬業是一個人對待工作的責任和態度,表現為勤勉工作、篤行不倦、腳踏實地、任勞任怨、勇于創新。新時代的敬業精神要求一個人能熱愛本職工作、忠于職守、盡職盡責、不斷創新、超常發揮、忘我工作,為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誠信最重要的特征是對親人、對同志、對工作、對祖國和人民不弄虛作假、表里如一。張思德平凡工作中的每一件大事、小事都能體現他的誠信品質,對工作一貫認真負責、一絲不茍,不管是在人前還是在人后,不管是對領導還是對同志,他都能做到表里如一,心懷坦蕩,這也都展示了他誠信可靠的品質。
1940年的一天傍晚,戰士們訓練后回到營地,營長命令張思德立即派人給王家坪總參謀部作戰室送一份急件。考慮到戰士們訓練一天很累,擔任班長的張思德便決定自己去送。他給副班長交代了一下,便背起步槍,在暮色中出發。途中,電閃雷鳴,大雨傾盆而下。為了保護信件,張思德用兩只對扣的鞋裝上信件,夾在腋下。完成任務時,人淋濕了,但信上沒沾上一滴雨水。張思德一旦接受任務,就會克服一切困難,認真完成任務。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不安。張思德為了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甘于奉獻,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忠實地履行了一名共產黨員追求共產主義事業隨時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誓言,充分地體現了革命先烈忠誠于自己所追求的事業的崇高品德和道德情操。張思德對實現共產主義的努力,對人民的解放事業的奉獻,就是在踐行諾言,就是最高境界的誠信。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點。“誠”就要做到真誠不欺;“信”就要做到信守諾言。誠信是個人高尚的人格力量,是各行各業寶貴的無形資產,是社會秩序正常的基本保證,是國家的良好國際形象。對個人而言,誠實守信是人們在社會的重要通行證。
張思德在革命工作中,一貫堅持團結和幫助同志。戰友陳耀在回憶錄中說:“我們通訊班共十二人,都比較年輕,只有張思德比我們大五六歲,因此,他總像大哥哥待小弟弟那樣,處處關心我們,體貼我們。由于生活艱苦,每次開飯,他一見飯不夠,吃上幾口便找個借口離開飯桌。我見到他經常這樣,身體逐漸消瘦,心里又敬佩又焦急。一天傍晚,我有意約張思德來到延河邊對他說,‘你每天吃得那么少,這樣下去身體會搞垮的啊!’他樂呵呵地拍著肚子說,‘沒啥子!肚皮這玩藝兒,是橡皮的,吃個八成飽就成了,你不也常把飯讓給別人嗎?’”[2]張思德同志不但對戰友有著深厚的感情,總是愛護同志、關心同志,他對人民有著更深厚的感情,更愛護人民、關心人民。燒木炭的時候,他總是抽時間去幫助老鄉挑水、掃院子、收莊稼。老鄉都很感激,稱贊他是毛主席的好戰士。
11年的革命工作中,張思德始終做到團結友善,處處為他人著想,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上,給戰友及群眾以切實關心和愛護。張思德雖然沒有赫赫有名的戰功,沒有驚天動地的業績,但是卻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事業。他鼓勵、關心戰友和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自己的友善激勵著更多的人投身于偉大的革命事業。
“友善”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友善”是指人與人之間的親近和睦。友善,意味著處理事情要寬以待人,不苛求于人,不強加于人。友善待人也會展現人們寬廣的胸懷, 純潔高尚的精神境界。友善,還意味著樂于助人,互愛互助,對處于困境中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發揚友愛互助的精神,人間就會充滿美好的真情。
新時代,我們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個體而言就應該深刻認識“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意義和要求,并把這些觀念外化為具體行動,繼續弘揚張思德精神。
新時代,我們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要以張思德為榜樣,積極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我們必須學習張思德為革命奉獻青春和生命的精神,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貢獻力量。學習張思德、弘揚張思德精神,首先必須把愛國主義作為我們當代中國人的終身信仰。愛國主義體現了我們對祖國的深厚情感。在現階段,愛國主義主要表現在獻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之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夢的內容反映的是我們對于民族進步的追求,體現的是我們對于民族發展的抱負,展示的是我們對民族振興的目標。新時期的中國人要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也就必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愛國主義是中華兒女共同奮斗的精神力量。中國夢的實現,需要我們為之實踐,需要我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付出具體行動。
新時代,我們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要努力提升人們的職業道德,就必須繼續弘揚張思德敬業奉獻的精神,提升自身的職業道德素養。
由于科學技術革命的強力推動,職業發展的趨勢之一是所有的職業都進一步知識化、科學化和高科技化。因此,各行各業對職業道德的要求都有了新的高度。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根據各行各業改革創新的要求,不斷提升職業道德水平。
要提升職業道德,我們就必須提升職業道德理念,加強對職業道德重要性的認識,要認識到良好的職業道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重大意義。我們還應該加強職業道德實踐,在工作中,踐行各行各業的職業道德規范,在實踐中培養起相應的職業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我們更應該加強自身的職業道德修養,應該自覺、自主地進行自我修養,并且經常地自省。
提升職業道德,我們就應該在愛崗敬業、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等方面下功夫。在愛崗敬業上下功夫,就要熱愛自己現有的工作崗位,做好本職工作。要做到樂于工作、勤于工作、精于工作,要做到干一行愛一行。在辦事公道上下功夫,就要在處理各種職業事務時,客觀公正、一視同仁,按照同一標準和同一原則處理相關事情。在服務群眾上下功夫,就要在工作中對待群眾的需求,能做到主動、熱情、耐心,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關心群眾疾苦,主動幫助群眾排憂解難。在奉獻社會上下功夫,就是要在工作中做到把公眾利益、社會效益擺在第一位,奉獻社會是職業道德中的最高境界,是一種高尚的人格。
新時代,我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要積極塑造誠信人格,繼續弘揚張思德誠信品質;就是要學習他真誠熱情地對待工作的態度,學習他努力干好自己工作的誠信意識,學習他忠誠于革命事業的實踐精神。我們立身處世,當以誠信為本。
我們要養成誠信品質,首先要樹立誠信意識,要明白誠信是基于人們對利益的追求而產生的一種道德品質。在人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而進行合作的過程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交往中,只有堅持誠信道德才能使人們能夠彼此信任。其次是遵守誠信規范。誠信意識產生后則要求人們在交往中真誠相待,不向對方傳遞虛假信息或掩蓋事實真相,并要尊重對方的權益,彼此間信守約定,忠于職守等等。概而言之,我們應該做到忠誠老實、信守諾言、履行自己應該履行的義務、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
近年來,一些道德領域的失范事件,讓人們對誠信問題有了更多的關注與思考。特別是由于社會征信系統的不完善、市場經濟自身的局限性以及監督的不力,商務領域失信問題的影響更為惡劣。加強商務誠信建設應該注重誠信宣傳教育,加強誠信制度建設,開展誠信主題活動建設,促使每一個個體履行誠信義務。
張思德始終把自己當成群眾的一員,始終把自己當作群眾的學生,不管是當戰士還是當干部,始終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作風。新時期,我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繼續弘揚張思德“普通一兵”精神。要當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普通一員”,就要學習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品質,強化宗旨意識,堅持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當前,還存在一些人不尊重群眾意愿、不維護群眾權益,對群眾沒感情、對群眾的事不關心,長此以往,后果不堪想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與“黨的群眾工作”有著密切的關系。“后者是前者的直接而具體的體現,雖然不是唯一的體現,卻是最直接、最明顯和最感性的體現。”[3]
堅持黨的群眾路線,首先要強化宗旨意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應該強化服務人民群眾的意識,應該心系群眾、牽掛群眾,對群眾友善,把群眾利益作為我們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其次,應該改善工作方式方法,拉近與人民群眾的距離,加強與人民群眾的聯系。各項決策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最后,應該讓群眾路線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實現群眾路線教育永遠在路上,只有進行時,沒有終止時。我們應該構建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長效機制,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實踐中建立起一套密切聯系群眾的制度體系,始終堅持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傳統和作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