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角化病是因角質形成細胞成熟遲緩所致的一種良性表皮內腫瘤,部分病例診斷困難,易誤診。
脂溢性角化病病因現尚不清楚,可能與日光暴曬、年齡及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等因素有關。日光對脂溢性角化病形成有影響,且脂溢性角化病與年齡相關,年齡越大,光老化對皮膚累積作用越大。脂溢性角化病發病機制可能與細胞周期調控因子及其他相關因子表達異常和細胞染色體異常所致的角質形成細胞增殖加快、凋亡受抑、角化過度、色素異常等因素有關。內皮素-1是強效有絲分裂原和黑素原,由角質形成細胞分泌,不僅可刺激皮膚產生更多黑素細胞,同時還能增加細胞中黑素顆粒數量、脂類代謝產物前列腺素PGFZa,使酪氨酸活性增強,黑素分泌增多,皮損顏色加深。脂溢性角化病患者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高于正常人群,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于正常人群,但血脂與脂溢性角化病發病關系還有待證實。
脂溢性角化病多發生在老年人,亦可見于青年人。皮損初發最常見于面、頭皮、軀干和上肢等除掌趾外身體各部位。早期損害為小而扁平、邊界清楚斑片,表面光滑或呈乳頭瘤狀,淡黃色或褐色;后呈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緣清楚,表面干燥、粗糙,失去皮膚光澤,部分可形成一層油脂性厚痂;色素沉著可非常顯著,呈黃褐至黑色,陳舊性損害顏色變異很大;較大損害疣狀表面由許多小而扁平乳頭瘤樣損害聚合而成。
①皮膚鏡檢查:皮膚鏡檢查可提高脂溢性角化病的診斷準確率。脂溢性角化病皮膚鏡下通??梢娭讣y狀結構和假皮丘網狀結構、蛀蟲啃噬狀皮周、粟丘疹樣囊腫、粉刺樣開口、腦回狀結構及發卡樣血管等,具有上述1種或多種指征,但不具備各種黑素細胞性和其他非黑素細胞性皮損的典型皮膚鏡指征者,可診斷為脂溢性角化病。②病理組織學檢查:脂溢性角化病病理組織學檢查主要分為角化過度型、棘層肥厚型、巢樣型、腺樣型和刺激型5型,但各型常混合存在,所有類型均有角化過度、棘層肥厚和乳頭瘤樣增生。其特點是腫瘤病變的基底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兩端與正常表皮相連。增生的表皮中可見兩種細胞,一種為棘細胞或鱗狀細胞,與正常表皮中所見鱗狀細胞相同;而另一種為基底樣細胞,類似表皮基底細胞,但較正常基底細胞小,胞核相對較大。
脂溢性角化病目前參照如下診斷標準:①臨床表現:表現為小而扁平、邊界清楚的斑片,表面光滑或呈乳頭瘤狀,淡黃色或褐色,呈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緣清楚,表面干燥、粗糙,失去皮膚光澤,部分可形成一層油脂性厚痂,色素沉著可非常顯著,呈黃褐至黑色,陳舊性損害的顏色變異很大。②病理組織學檢查:對于疑似該病但臨床表現不典型者,應盡早行病理組織學檢查。多數脂溢性角化病患者病理組織學表現為角化過度、棘層肥厚、乳頭瘤樣增生,部分伴假性角囊腫形成,不同亞型脂溢性角化病病理組織學改變稍有差別。
脂溢性角化病常用治療方法為電離、激光及化學剝脫等,較大皮損采用手術切除。這些方法雖清除病灶徹底,但創傷較大,不能滿足患者需求。微創甚至無創療法是脂溢性角化病治療研究新方向。無創治療有口服1,25-二羥基維生素D,外用維A酸、化學腐蝕劑,以及中醫中藥等。隨著脂溢性角化病治療需求增加,國內外學者均力求尋找創傷小、瘢痕少及依從性好治療方法,故多種口服及外用藥物應運而生。目前,激光和手術等治療方法仍是皮損較大、基底較深脂溢性角化病患者首選,超脈沖二氧化碳激光是其現較為理想治療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