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對現代化語境下當代中國文化生產的思考

2020-12-14 00:03:19
長沙大學學報 2020年6期
關鍵詞:現代化生產文化

余 敏

(中共長沙市委黨校〈長沙行政學院〉政法教研部,湖南 長沙 410004)

沒有人會否認,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的一種深刻變化。它起源于15、16世紀的歐洲,目前成為全世界的普遍現象,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從傳統向現代的巨大轉變,世界各國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經歷某種現代化過程。這個過程就如馬克思所說: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同時帶來了新事物、新概念,文化生產就是其一。在現代化語境下反觀當代中國的文化生產可以決斷其在歷史中該何去何從,從而為現代化本身的去向設定路徑。

一 文化生產的內涵

(一)從文化到文化生產

1.文化概念的形成

創世之初并無所謂“文化”,人類在出于各種實用目的的交流過程中,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逐漸發達,形成了相對體系化的符號系統,有了形成文化概念的意識和基礎。從19世紀中后期至20世紀初期,現代人文社會學科的整體性發展,讓文化從被意識到,再經歷與宗教、技術等內容的脫離后而獨立,最終現代文化概念得以形成。就內容來看“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是人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幾乎無所不包。而狹義的文化則是人類在實踐活動中創造的各種思想觀念以及社會規范等精神成果的總和。文化生產所討論的“文化”涵蓋文化在社會各個領域表現出的多種活動內容和形式,這里的“文化”應理解為是以物質實踐為基礎的,突出人的主體性精神活動的總體概念,更傾向廣義文化概念。

2.文化理論的構建

眾多理解文化之說主要包含兩層含義:一方面認為文化就是一個概念或觀念,無實物狀態。當然,文化的概念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本身都包含著價值判斷,且首先是價值判斷。另一方面認為對于一切文化的理論探討,必須從概念開始,但不能僅僅看作一個概念,要努力形成一種“門徑”,尤其是一種重要的理論工具。因此,系統性的、有意識的文化理論構建從20世紀50年代前后開始展開,到70、80年代,整個人文社會學科領域里出現了認知和方法側重點的調整(即文化理論研究領域里的“文化轉向”),文化逐步成為人文社會學科領域的中心。之后,文化就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演變成一套有力的理論工具,具有反思和批判的雙重作用。

3.文化生產理論擺脫邊緣化視角

在文化理論形成發展的過程中,“文化”甚至一度被發展成一種比肩“自然科學”的“文化科學”,“文化”的概念由此被提升為一個具有價值屬性的哲學術語。不過,直到社會學視角的理論思考開始重點關注現實世界中的文化,“文化”才擁有了廣角的理論視野及應用空間。“文化轉向”進一步確立了文化生產的邏輯,嘗試梳理文化生產的內在規律,聚焦其中的發展和控制問題。 如此,文化生產理論擺脫邊緣視角的定位,成為一個獨特的領域,在20世紀整個文化理論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凸顯出來。

(二)文化生產與精神生產

精神生產是與物質生產相對應的,也是馬克思生產理論中的重要概念。當代文化社會學或者當代文化研究所使用的“文化生產”與“精神生產”, 在概念的具體稱述對象上具有一定的重疊性。正是由于這種重疊性,使得文化生產最本質的特征就是精神生產所強調的價值引導屬性。但文化生產這個隨現代社會發展而形成的新概念和馬克思生產理論中的精神生產還是有較大區別。

1.突破精神生產的價值獨占性

精神生產具有較強的階級意識和意識形態的獨占性,尤其當它以觀念、思想、政治、法律等作為形式的時候,價值導向是具有壟斷意義的。文化生產也有獨占性的特征,文化生產的部分成果所擁有的產權獨占性,可以通過現代社會治理體系得到保護。在價值導向層面,文化生產的價值獨占性就不是絕對,也就是說不是所有文化生產的成果都必須具有價值屬性。尤其是文化生產的形式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而越來越豐富,而文化生產的可產業化和產業體系的成熟又使得它可以形成不附加階級意識或者價值內容的成果。比如,現代社會就經常通過出售相對純粹的美學價值和感官刺激獲取商業回報。

2.突破精神生產的成果抽象性

精神生產以腦力勞動為主要勞動形式,力求以滿足人類的精神需要為全部內容。因此,宗教、政治等作為其“生產成果”都不具備物質的形態,而是作為抽象的意義被看待。“文化生產”的大部分生產成果則既需要腦力勞動也需要體力勞動,生產者要將“文化”的內涵滲透于整體的生產過程。追求的生產目的是在體現精神價值導向的同時,也滿足消費者對物質產品的文化內涵期待。因此“文化生產”的過程必須兼顧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的規律和屬性,生產成果就不是只有抽象的“意識產品”,還有被賦予文化內涵的具體產品。這樣文化生產活動的過程也就展現出多元的狀態和形式,隨之擴展到社會的各個領域。

3.突破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的對立性

馬克思理論中的“精神生產”,是以唯物史觀為背景,主要包含了兩層指向:其一是“思想、觀念、意識生產”,是基于人的物質生產活動產生并作為人特有本質屬性的表現;其二是“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是人類社會實踐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具體性、歷史性的社會意識層面的表現[1]。馬克思主要是在與物質生產對立的立場上使用精神生產概念,但文化生產的概念是不強化這種對立的。 因為,在現代生產生活基礎上,現代的文化必須突破狹義文化的概念,要把目光投向社會整體生產活動,在物質實踐的基礎上強調人的主體性精神活動。所以,文化生產的生產范圍和過程領域不僅具有意識、精神,還具有物質生產的屬性,無法像精神生產一樣與物質生產進行對立劃分。

(三)文化生產的生產性

文化生產的生產性研究必須回溯關于生產性與非生產性勞動的所有爭論,而這些爭論源于亞當·斯密《國富論》中的一個章節,即“論資本積累或論生產性勞動和非生產性勞動”[2]242-255。馬克思在“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通常被歸入《剩余價值理論》第1冊)中對“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3]197-322的相關理論史進行了帶有批判性質的論述,這一過程也間接展現了文化生產在經濟學領域的理論圖景。

1.文化生產的生產性在馬克思對亞當·斯密的肯定及批判中浮現

在馬克思看來,亞當·斯密對“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是從兩個層面進行區分的。第一層:將生產勞動定義為“生產資本的勞動”,因此只有生產資本的雇傭勞動才是生產勞動。第二層:將生產勞動定義為“生產商品的勞動”,只有生產物質狀態的、具有耐久性的和可以售賣的商品的勞動才是生產勞動[4] 147-158。一方面馬克思關注生產勞動與資本的關系。他高度認同“生產勞動是直接同資本交換的勞動”這個定義。按此邏輯,“非生產勞動”就是不和資本進行交換,而是直接同收入即工資或利潤交換的勞動[4]141。由此可推斷,文化生產可以是生產勞動,但是需要滿足前提條件,即存在“同資本交換”,同時“創造剩余價值”。另一方面馬克思關注生產勞動與產品形態的關系。他認為,勞動是否具有物質規定性同該勞動是不是生產勞動沒有關系,是不是具有物質狀態也不是判斷產品是否為商品的唯一條件。有形的產品不一定是商品,比如:“假定我買到制造鋼琴所必需的全部材料,并請工人到我家里來制造鋼琴,那么,在這種情況下,鋼琴匠就是非生產勞動者,因為他的勞動直接同我的收入相交換?!盵4]146同理,無形的服務也可以是商品,比如被老板購買的演員、音樂家的勞動能力。因此馬克思認為斯密的第二層定義是錯誤的,而在這次理論辨析的過程中,文化生產的生產性特征開始顯現。

2.文化生產的生產性在馬克思對施托爾希的復雜態度中逐漸清晰

馬克思對于反對斯密關于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區分的研究者及其論點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深刻的批判。其中唯一讓馬克思保留了幾分敬意并有稍許認可的是德裔俄國經濟學家、統計學家和歷史學家施托爾希。這位學者提出 “內在財富”即人類的“文明要素”,需要專門研究 “文明要素的生產規律”的觀點[4]345,同時指出“文明要素的生產規律”不同于物質生產規律、具有自身的獨特性。施托爾希的部分觀點已經是一種“文化生產理論”的雛形,雖然還比較簡略和青澀,但是大膽認可文化生產的獨立地位和獨特規律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十分不易。馬克思肯定了施托爾希對于精神生產的理論探索,但同時從歷史、唯物等維度批判了其大部分觀點。綜合其他,可以發現馬克思的批判不是針對某個人或者某些人,而是總體上對文化生產持否定的態度,盡管沒有完全否認其“生產性”,但也認為這種“生產性”微不足道。究其原因,主要是在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形成的時代,文化并不是嚴肅的研究對象,甚至連概念本身都尚未成熟,文化在彼時更不是一種有獨立意義的生產活動,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文化生產乃至文化理論的討論多具有“碎片”性質。馬克思實際上也是為了專心地研究物質生產,從而將“微不足道”的文化生產有意無意地排除出自己的研究范圍。但是,馬克思對于文化之生產性與非生產性的批判性討論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因為他從此開始了對文化生產經濟屬性的嚴肅思考。而且歷史唯物主義也是20世紀以來諸多帶有現代性特征的文化生產理論的共同方法源頭,在此基礎上文化生產得以抽離了哲學上、抽象上的“生產”印象,能夠被看作是一種真正的“生產” 。

綜上,文化生產理論的構建過程有些復雜,這跟“文化生產”包括“文化”概念界定的復雜性息息相關。本文中的文化生產是指“文化性的生產”,既包括產生文化意義的行為,也包括產生文化意義的過程,并具有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兩方面特征,其生產結果既體現為知識、觀念等等各種精神成果,又體現為包含文化意義的具體物質產品,還可以通過賦予物質產品以精神意蘊而提升其價值。因此,當代中國的文化生產既要體現精神生產的價值引導職責,也要符合物質生產的運行規律。

二 現代化與文化生產的現實鏈接

其實無論以何種視角,在過往幾個世紀里和未來無限的歲月中,文化與現代化都已經或確定會糾纏在一起,因為文化在根本上是、而且只能是一種“現代現象”。在一個越來越全球化的現代社會里,人們需要尋求一種東西來確認自己的存在,這種東西便是“文化”。

(一)鏈接的基礎:現代化語境的深刻影響

1.背景化的存在

現代化的進程已經持續了幾百年,人們承認并重視其存在,因為現代化是一個世界性的變化過程。這個過程仍在繼續,而且逐漸退隱成人類社會發展的現實背景和話語背景,且影響力十分強勁。

從現實背景來看: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尤其是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現在就處在現代化的關鍵階段。在今日之中國,也許很多人并不明白“現代化”的理論意蘊,但不影響其成為一個發展目標、一種生活方式和一個社會理想。因此,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尤其是具有根本性、前瞻性的重大問題,無一不需要放置于現代化語境中進行考量。

從話語背景來看:幾乎每一個人文學科、社會科學學科,在學術研究的話語邏輯上都被現代化研究深刻影響。有些人不一定贊成現代化研究的路徑與方法,甚至不贊成現代化研究本身,但現代化研究的思維邏輯卻深深隱藏在當代學術話語結構中。尤其是文化生產理論,就是在20世紀西方文化理論的整體語境之中發生的,從生產視角對文化理論進行研究更是伴隨現代化而生的產物??梢哉f,現代化語境是文化生產發生發展的重要背景。

2.本質意義

一方面,現代化所具有的現代屬性是當代社會的精神支持。現代屬性即現代之為現代的根本規定,是對種種現代現象、現代事件、現代過程乃至整個現代社會特性的高度概括?,F代人不斷地賦予現代屬性以文化內涵,在文化的基礎上重又安置和建構現代性。這兩項工程幾乎是一體兩面同時運作、相互作用,共同構筑了現代社會中宏偉的景觀[5]。在一切固定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之后,人類需要重新尋找一種東西來確認自己的存在。此時,文化就成了唯一有把握抓住的一根稻草,成為人類坦然應對現代洪流的精神支撐。

另一方面,現代化所具有的現代特點是文化生產的運行保障?,F代化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合乎理性化,在韋伯看來就是“世界去除巫魅”的過程。尤其在人的自律性日漸充實的基礎上,組織形態上的理性化就是現代社會的優質表征,表現為理性化的成文憲法和法律,受理性的規章制度約束的、訓練有素的人員與管理的機構,以及規范高效的社會勞動組織形式。以上特點能在相當程度上確保文化-社會-人類之間的良性互動,以及文化生產的可持續性。

(二)鏈接的必然:現代社會的形成變遷

1.社會結構的顛覆性改變凸顯了文化生產的精神性價值

現代化過程中的經濟發展與政治變革必然會造成社會變化,尤其是社會結構的變化。著名社會學家帕金森認為,現代化過程就是“整個社會趨向于分化為子系統(社會結構)”[6]7,社會總體適應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因為社會結構的存在是為了滿足社會系統的功能,所以當一個社會的結構不能滿足社會系統的功能時,變遷就勢在必行。傳統農業社會徹底解體,現代工業化社會生成,社會結構發生了顛覆性改變。這種改變消解了傳統社會的文化治理所依賴的社會精神基礎,傳統社會那種個人之間的相同性和相似性特征被現代社會的專業性和異質性所取代,傳統社會的群體依賴強、社會依賴弱的狀態也變成了現代社會的社會依賴強、群體依賴弱。按照涂爾干的觀點,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協調、一致、結合的社會團結關系也由情感性的機械團結走向了合理性的有機團結。這些顛覆性改變的重要影響之一就是現代人類的精神性需求出現了真空,當代文化生產的重要價值就在此間凸顯。

2.生產分工的精細劃分催化了文化生產的組織化探索

現代化過程中的文化生產催生了現代消費文化,還因此參與了社會階級、階層的重構。因為現代文化工業不僅生產出用于消費的文化產品, 同時也“生產”出消費這些產品的社會大眾。這是一個包含中產階級、藍領工人和小知識分子等眾多階層人士在內的社會大眾群體。他們按照自己的生活志趣、審美習慣和收入狀態在多元化的文化產品中進行選擇性消費。與此同時, 一個和文化生產相生相伴的新社會階層逐步形成: 媒體工作者、文化經紀人、出版商、演藝人士、廣告從業者、公共關系專家、通俗作家、生活顧問等等,都是新階層成員。他們通過特定的專業化社會分工, 在文化生產體系中與消費者共同完成從生產、傳播到消費的整個文化生產的循環。這一復雜的生產過程使得文化生產必然走向精致的、專業的產業組織模式。

3.主體意識的顯著性崛起賦予了文化生產神圣的職責

人的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它并不是現代化過程結束后的副產品,而是現代化制度與經濟賴以長期發展并取得成功的伴隨條件。所以在馬克思的生產觀里, 他除了強調實踐性還十分強調人的主體性?,F代化過程帶來的社會結構、社會分工以及生產力發展等各種社會實踐的變化,凸顯了作為個體的人的重要性,使得本就蟄伏于人類精神世界里的主體意識被喚醒。而人的主體性可以轉化為能動力,從而提升個體在諸多行動領域內所作所為的效率,實際上促進了社會現代化的發展。而文化生產在此中被賦予了神圣的職責,因為文化生產的過程和成果可以促成個體對主體性的認知、滿足現代人表達和獲取主體性的需求。比如英克爾斯就認為現代社會的傳播媒介對個人的主體性認知作用很大?,F代化程度越高的國家,越是精心設計其傳媒,處于其中的個人就越有可能變得更加現代。

4.社會生產力的突破性發展使其形成與文化生產的雙向互動

馬克思認為:生產力的發展所造成的生產方式的變化是劃分新時代的依據,而生產方式的變化促成了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變,這種轉變其實就是現代化的過程。在現代化過程中,生產力是不斷進步和發展的,有的階段甚至是想象不到的跨越式發展??茖W技術是人類歷史上積累起來的潛在生產力,而生產力發展的直觀特征也會體現在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變化上。生產力突破性發展的過程,即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過程實際上包含著生產力與文化生產的雙向互動。一方面,科學技術的進步給被物質所決定的文化提供了無窮的充實、增長和更新自我的空間(包括內容、符號和媒介)。過往的歷史現象已經表明:人類對世界和實踐的認識與把握不是永遠處于固定水平,而是一定會隨著時代和實踐的發展而發展,也就是文化及文化生產一定會隨著物質世界的發展而發展和變化。另一方面,文化生產及其成果也可以成為助推科學技術整合及進步的一個途徑。人類可以借助現代化的文化符號和文化媒介,讓新生的理論、學說、知識得以實現批量的、快速的傳播,縮短從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應用周期,同時縮短知識自身更新的周期。也就是說,文化作為上層建筑在以肉眼可觀或不可觀的途徑上賦予科學技術更大的進步動能。

(三)鏈接的困惑:生產實踐中的迷失感

在現代化語境下反觀文化生產,我們能夠體察到當代文化生產方式與規則的復雜性,以及中國社會發展現實規定性之下的共性和個性困惑。這也是當代中國文化生產從理論到實踐都必須重視的問題。

1.文化生產的精神性迷失

在走向現代化的工業化體系中,生產視角的用力過猛使得文化生產的產品出現了純粹商品化的傾向。文化產品一旦只具備消費功能,就會將特殊而珍貴的精神價值束之高閣,淪為資本獲利的工具。具體表現為:其一,文化產品忘卻或者放棄了意識形態功能,一味迎合大眾口味,不再具有自由的創造本性和滿足高尚的精神需求,因而部分走向庸俗。其二,文化生產的過度大眾化造成了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對人類精神世界的包圍式侵襲。一部分人一邊追尋感性欲望和滿足感,一邊將這種欲望滿足推向極端和片面,文化的異化現象開始顯現。

2.文化生產的創造力迷失

生產與創造在矛盾中共生于現代文化產業之中。一方面,文化生產的標準化萌生出生產與創造之間的矛盾。標準化規定了文化產品的“時空模式”,標準范式主導著小說、電影等文化產品的主題選擇,文化的各種形式都日漸從“形式”變成了“公式”。這種標準化也必然壓抑著文化生產成果帶有的創造基因,讓其失去了本雅明所說的“靈暈”[7]111-118。另一方面,伴隨著市場框架內日益加強的專業化、資本化和組織化,文化生產與創造之間的矛盾越發突出。比如工業化的文化生產既想排斥創造可能帶來的不可控制,又想要將創造納入其中,因為創造意味著創新和新穎,都是市場擴充、資本增值所特別需要的??傊瑐€性化創作和社會化生產的矛盾引發了創造與生產的博弈,在這場博弈中,幾乎所有因素都會在人力、偶然、統計等方面發揮作用[8]8。如何平衡創造和生產之間的博弈,如何在現代社會標準化的工業生產方式中推動創造的發揮,生產出具有時代特點、民族個性、主流意識形態導向的文化產品,是當前中國文化生產理論和實踐的核心問題。

3.文化生產的主體性迷失

從現代社會的文化心理和精神需求視角來看,現代化的過程也是重新建構社會文化心理和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過程。社會生產力的突破、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結構的變化為文化生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臺和土壤,人類被喚醒的主體性在此間奔涌翻騰,并在尋求理性的過程中經歷著一定的非理性。除了專業化文化生產體系的產品,在當前互聯網時代的加持下,越來越多的個體擁有了發揮主體性的欲望和機會。文化產品為誰而生產?生產的主角是誰?產品內容的選擇有沒有方向性?這些靈魂問題似乎還不太被重視??墒请S身的電子產品非常隨意地就能夠串聯起內容、符號、媒介——這文化生產的三種形態,在生產內容缺乏方向的進程中文化產品還出現了數量的井噴。與此同時,豐富的社會實踐生活卻被簡單粗暴地符號化,而發達的文化生產媒介又提高了這種非理性的傳播效率,從而加深了生產主體性迷失的程度。

三 在現代化語境下思考當代中國文化生產

文化及文化產品從來不是完全純粹的,不管在傳統社會還是現代社會,概念的背后充斥著各種價值張力的拉扯,而這種價值張力的較量結果一定會影響正在繼續進行的現代化過程。如何應對當代文化生產實踐中已有的迷失,在尊重文化生產自身規律的前提下讓當代中國的現代化實現守正創新,是具有重要意義的課題。

(一)文化生產的存在定位:充分實現“文化性的生產”

1.強化對文化生產意義的認識

當代的文化生產,尤其是我國的文化生產研究處于蓬勃發展的階段,然而激情涌動的背后也潛藏著深層危機,表現為在基礎問題的深入研究和基本理論的全面建構方面沒能得到應有的重視。也就是說,除了實踐層面的“如何做”,其實文化生產理論還應關注對文化生產的歷史追溯和思考“是什么”的問題(生產史、觀念史外延內涵),更應該關注文化生產意義判斷等價值層面“為什么”的問題(文化-社會-人的關系),以此在認識層面強化對文化生產核心存在作用的認知和理解。

2.強化對文化生產能動作用的認識

當代中國文化生產應該更進一步強調對文化生產能動作用的認識。因為人們對感性世界認識的形成并不是“開天辟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一種“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9]527-528。因此,首先必須重視文化生產中的生產-再生產過程,并確保這個過程是在真實而廣泛的社會條件制約之中進行;其次,引導的重點除了所產出的有形文化商品,還應該關注宗教信仰、政治意識形態等無形產品,特別要關注井噴式增長的大眾文化產品帶給社會的潛在意義和精神快感。

3.強化對文化生產引導主流意識形態的認識

盡管文化生產理論已經擺脫邊緣化,但在文化生產理論中,歷史唯物主義仍然處于中心和基礎地位,而文化生產場域的博弈方除了經濟場還有政治場,文化生產的內容除了“神話”更需要“人話”。因此,在不可避免的產業化趨勢之外要保證實現產業的“主流文化化”。比如說,大眾文化里有一些獨特的構成因素,這些內容是通過引導大眾的想象來實現購買消費的,即在消費中使得想象走向現實,兩者實現同化。這種為想象而生的消費,可以激發現實的需要,因為所謂現實的需要本身就充滿著想象,比如,從抽象來說如崇高、奢華、尊敬等,從具體而言如地位、目標、榮譽等。畢竟,文化生產的價值引導屬性對于人類的現實存在和自我探索是意義深遠的,尤其是專屬政治場的文化生產組織及個人,因此必須更深層次地認識此中的力量和作用。

(二)文化生產的邏輯預設:讓創造交融于生產

文化生產作為經濟行為,生產的投入、產出的效益和發展的方向都受到市場和供求規律的制約。由于資本逐利或因為方向迷失,在具體的生產過程中會有不少人選擇有意回避創造與生產這對共生的矛盾。但是,應該明確的是,創造無法脫離具體生產而單獨體現,其價值和光芒也不應被無視和掩蓋。當下我們需要去思考如何讓創造的魅力在具體生產過程中凸顯作用。

1.允許存在“相對自主空間”,尊重創造的獨立性

首先,和很多物質產品的生產不完全相同,文化生產主要以個體勞動方式來進行。盡管其中需要遵循工業化大生產的規律,但最主要還是靠個體獨立進行思考和分析,文化產品尤其是創意部分一般都具有明顯的個人印記。其次,任何產業的集中化都是有限度的。因為組織和市場層面存在“分權化和競爭的反主流傾向”、生產組織內部存在爭取創作“相對自主性”的傾向,以及文化產品的無形和不定特性又要求生產過程具備一定的彈性,所以,文化創造實際不可能“被完全整合到一個工業生產系統中”[10]19。最后,作為“文化性的生產”的生產者會下意識地進行類似“為藝術而藝術”的自我定義,拒絕資本商業和社會政治的過度干擾。要知道,在文化產業“標準化的循規蹈矩的世界內部”中,仍然存在著一個需要“創造”和“天才”的獨立區域,這個區域不但存在而且必要。理解文化生產之創造屬性的前提,是把“創造”概念放回到歷史之中去,以避免將其絕對化。因此,遵從文化生產規律,允許“相對自主空間”的存在,讓創造的獨立性在文化生產者與更廣闊的權力場之間的不斷博弈中融合于具體生產是理智而應然之選。

2.維持標準與非標準之間的動態平衡,保證創造的創新性

文化生產從根源上來說是人類建立在天賦智力與艱苦思考之上的,而且是獨一無二的創造活動,需要生產者發揮創造性思維。文化生產成果也是對過去的人和同時代其他人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但不可能與過去的人或者同時代其他人的成果一模一樣,因此創新性是文化生產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恩格斯曾說:“我們不知道有任何一種權力能夠強制那處于健康而清醒的狀態中的每一個人接受某種思想?!盵11]也就是說強制力無法真正約束人類的思維。所以歷史地看,文化生產中從未存在過絕對的創造性和完全的標準化,也就是說標準化與創新性永遠處在一種動態平衡之中,“從來未穩定過、也不會被固定”[10]18-19。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專業化的社會分工、盈利性的產業組織形態,并不會天生地壓制任何創造,創造欲望的令人窒息只有在政治的或宗教的教條強硬到極端程度的情況下才會出現[10]47。畢竟,在現實的實踐里人們仍然需要文化這座大廈充當“神話”的功能,忙時為人敲鐘報時、閑時供人禮拜懺悔。因此,“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必須繼續倡導并堅持,同時要為文化思想界的探索爭論提供一定的空間,激發文化生產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生產出更多具有縱深度和未來感的產品。

(三)文化生產的敘述聚焦:用日常映射宏大

文化生產的敘述聚焦的是文化產品生產過程中思考和敘述現實世界的視角。相同物質形態的文化產品,敘事主題、敘事形態并不一樣,故而無論是經濟效益還是社會影響都會不一樣。利奧塔在《后現代狀況》中指出,后現代性知識狀況使宏大敘事面臨危機,宏大敘事破解之后日常小敘事將呈現繁榮局面(1)參閱:讓-弗利奧塔.后現代主義[M].趙一凡,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我們在當下的中國正在感受利奧塔預言的部分正確性,也就是以日常敘事為視角的文化產品增多并且被廣泛接受。然而,我們并不能因此認定宏大敘事就此退隱,而應該辯證且深入地分析這種現象和趨勢。

1.理解文化及文化生產的“日?!?/p>

對文化及文化生產中所說的“日常敘事”的理解包括:首先,敘述主題是“日?!钡?。造成“宏大敘事的消隱與日常生活敘事的凸顯”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們進入了“日常生活”時代。大眾的日常生活場景、喜怒哀樂、家長里短都成為文化產品的敘述內容。其次,觀照主角是“個體”的。敘事的主角往往都是平凡的個體,甚至是文化產品消費者的身邊人。而且日常敘事是一種更加個性化的敘事,生產者的個人情感和喜惡在產品中表現得十分鮮明。再次,價值判斷是“虛弱”的。在這種敘事形態下,有可能沒有價值輸出,也沒有秩序和中心,甚至沒有道德的牽絆,只有平鋪直敘的日常生活。當年西方學者所說的“這種生活必然占領任何消費社會,無論其官方意識形態是什么”的情形[10]188(“這種生活”指的是西方當時大眾文化極度盛行下的生活方式),在今天的中國也是存在的。

2.審視文化及文化生產的“宏大”

我們應這樣審視文化及文化生產的“宏大”:其一,敘事主題具有“宏大”感。馬克·柯里在《后現代敘事理論》中將宏大敘事定義為“諸如精神辯證法、意義解釋學、理性或勞動主體解放或財富創造的理論”等主題構成的敘事[12]119。從具體文化產品的選擇內容來看則集中于戰爭與和平、大我與小我、知識與權力、父權與制度等等,討論的都是存在于發展中具有共性的命題。其二,目標指向具有“歷史”性。“宏大”概念不僅與歷史認識論息息相關,而且與歷史的內在發展規律、史學家對于發展規律的探索與認識息息相關。文化生產的宏大敘事隱含著將世界觀進行神化、權威化、合法化的努力。其三,存在意義具有“深刻”度。對于文化生產來說這種敘事方式具有特別的意義:一是可以通過形成共同意識增強社會凝聚力,以此對人的心靈產生慰藉;二是可以充分激發文化具有的自律功能,實現文化對倫理規范的約束。

3.推進文化生產“日?!迸c“宏大”敘事的有機結合

當代中國文化生產中的“日?!迸c“宏大”并不是有你無我的持刀對峙。兩種方式存在差異,但對于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之下的中國文化生產,兩者也擁有互補互助的價值,可以從幾個方面推進其實現有機結合。

首先,將日常的碎片化場景凝集成宏觀世界的完整素材。日常敘事是碎片化的,特別重視對局部事實的強調,較容易導致“見樹木不見森林”,而世界不管從概念還是從實物來看本身就是宏大的。而且個體碎片的本質就是時代碎片,因為沒有脫離時代而存在的個體。因此,當代文化生產肯定要尊重個體的日常,但應該在日常敘事的基礎上,用宏大敘事的思維整合社會生活中、歷史中的這些局部現象,凝集成相對完整的時代素材,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分析思考和再生產,留存下忠實于完整時代的文化產品。

其次,將形成的共識融于改造客觀世界的努力中。人類面對的從來就不是一個充滿確定性的現實世界,也不是一個“預先給定的”客體世界,而是一個可以由主體的積極行為進行雕琢的世界。具有宏大敘事特征的文化產品對改造世界的關注自不必說,但看似不追求價值定義的日常敘事中同樣包含著對改造客觀世界的思考。以近年頗受關注的鄉土文學作品為例,羅偉章的《我們的路》、林白的《婦女閑聊錄》、閻連科的《柳鄉長》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這些作品無一不是日常生活架構的故事,但無一不透露出對當下中國鄉村的深刻反思。鄉村娛樂生活的蒼白、鄉間精神文化的貧瘠、留守兒童教育現狀的堪憂以及原有鄉村倫理秩序消解帶來的價值混亂等等,這些不僅是與“啟蒙、社會轉型”等宏大話語聯系在一起的話題,更是日常敘事下對改造客觀世界的吶喊。日常敘事和宏大敘事在對客觀世界的期待和改造的交集中實現著共識和共生。

最后,將敘述和反思共置于歷史視野之下。文化概念的形成來源于對個人生存和社會發展的理論反思,所以文化產品自然帶有反思職能。無論文化生產采用何種視角,敘事本身不是最終目的,所有敘事的最終目的是“去發現和描述生活或作品中的某些價值,這些價值被認為構成了永恒的秩序,或是與人類的普遍狀態有著永久的聯系”[11]。再小的敘事其中也蘊含著“真生命、真追求、真理想、真精神和真品質”[13]。格奧爾格·齊美爾指出,即使是最為普遍、不起眼的生活形態“也是對更為普遍的社會和文化秩序的表達”,“日常生活絕非沒有良知與正義,絕非沒有對意義的維系和創造能力”[14]4。將個人容納到大寫的歷史中,關注過去、現在和未來,承認歷史時間的線性軌跡,廓清未來的走向,這些目標是能夠和諧并寓于一體的。

猜你喜歡
現代化生產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邊疆治理現代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用舊的生產新的!
“三夏”生產 如火如荼
誰遠誰近?
S-76D在華首架機實現生產交付
中國軍轉民(2017年6期)2018-01-31 02:22:28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工業設計(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現代化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上海金屬(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精品亚洲| 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亚洲AV成人一区国产精品| 精品三级在线| 欧美一区精品| 青青国产在线|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亚洲精品图区|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视频黄| 操国产美女| av无码久久精品| 国产视频入口| 亚洲中文字幕97久久精品少妇| A级全黄试看30分钟小视频|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8090午夜无码专区| 国产熟女一级毛片|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99爱在线| 婷婷开心中文字幕|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欧美成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福利| 青青青视频蜜桃一区二区| aⅴ免费在线观看|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成年人午夜免费视频|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欧美在线导航|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欧美色99| 欧美国产三级|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无码人中文字幕| 无码'专区第一页| av性天堂网| 青青青草国产| 自拍偷拍欧美|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 在线a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V|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亚洲国产中文综合专区在| 日韩少妇激情一区二区|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2022国产无码在线|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精品久久久久无码| 午夜免费视频网站| 青青久久91|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99视频在线精品免费观看6| 欧美另类第一页| 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 色婷婷色丁香|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网| 国产免费一级精品视频 | 免费在线色| 亚洲天堂在线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国产女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苍井空| 亚洲无码久久久久| 欧美在线天堂|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国产精品19p| 色哟哟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AV中文| 免费jjzz在在线播放国产| 99re精彩视频| 性69交片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