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ouralofViralHepatitis2020年8月報道】題:血清ALT水平影響非創傷性常規指數診斷乙型肝炎相關肝硬化的準確性(作者Chen YP等 )
研究表明,FIB-4及APRI等常規指數診斷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顯著肝纖維化在不同研究中存在差異。近期,研究者們也先后提出了多項新的常規指數,包括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血小板比值(RPR)、谷氨酰轉肽酶-血小板比值 (GPR)及簡易肝纖維化指數(eLIFT)。為評估ALT水平對這些常規指數診斷表現的影響,100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被納入回顧性分析,這些患者均已接受肝活檢及常規血液檢查。在該研究中,似然比10、0.1的對應值分別被確定為確認診斷、排除診斷界值。RPR、FIB-4、eLIFT及APRI診斷肝硬化表現隨ALT升高而改善,而GPR則相反。在ALT<2倍正常值上限(ULN)患者中,APRI 2診斷肝硬化的似然比為8;在ALT≤5×ULN患者中,APRI 1.5診斷顯著肝纖維化的似然比為14.6;對于FIB-4來說,界值3.2診斷全隊列患者進展期肝纖維化的似然比為20.6。所有含肝酶指標的常規指數診斷肝硬化的理想界值均隨著ALT水平升高而提高,但RPR不存在這一現象。應用不同ALT水平的診斷界值進行分層診斷,可以區分為肝硬化及非肝硬化的患者比例更高。序貫應用RPR、GPR及eLIFT可使約60%患者確定為肝硬化或非肝硬化,診斷準確率達93.0%。
該研究認為,包含肝酶的常規指數診斷乙型肝炎相關肝硬化表現受ALT水平影響,因此,基于ALT水平進行分層診斷是更好選擇。在醫療資源有限地區,序貫應用常規指數可作為肝硬化診斷優先推薦的方法。
摘譯自CHEN YP, HUANG LW, LIN XY, et al.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influencing performances of routine available tests detecting hepatitis B-related cirrhosis[J]. J Viral Hepat, 2020, 27: 826-836.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感染內科 林小鈺 陳永鵬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