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瑞
(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加尕斯臺鎮人民政府,新疆 察布查爾 835300)
羔羊腹瀉屬于一種病因復雜且發病率高的呈季節性規律與特征的疾病,發病后病情發展迅速,如若工作人員處理不當,易造成羊只的死亡,給種羊養殖帶來嚴重損失。該病易在齡1~3月羔羊之間發生,臨床表現為腹瀉、腸炎等,羔羊腹瀉病發生后,養殖工作人員應根據病情制訂綜合防治措施,緩解病情,降低死亡率。
在羊群中,羔羊受腸胃發育機能限制,功能調節尚不完善,其大腦交感與副交感神經雙雙傳導至腸胃消化系統,其中迷走神經遇各種疾病元素襲擾會受到損傷與干擾,吸收較多毒性物質,神經興奮與抑制不平衡導致腸胃調節功能混亂,從而產生腹瀉、腸炎、痙攣等病癥,嚴重者成脫水、機體虛脫等嚴重病候。
目前大通間是多數羔羊養殖場的養殖形式,這種養殖布局除了容易滋生細菌外,還因為無法實現徹底空欄使得無法定期進行全面消毒。羔羊在喂料過程中,細菌易由此進入消化系統,刺激腸胃,形成腹瀉,加之羔羊免疫力不足,養殖環境不達標等易成為誘發因素導致羔羊腹瀉。大通間這種養殖形式,氣溫調節能力差致使氣溫變化幅度大,從而使羔羊出現應激性腹瀉。
在養殖過程中,由于管理水平受限,養殖技術不到位,致使羔羊營養不良,抗病能力差,當誘發腹瀉致病因素出現時,細菌、病毒很容易通過口鼻、機體進入胃腸消化道引發腹瀉。
羔羊年齡小,消化傳導功能發育不完善,因此,工作人員在喂料時,應考慮羔羊的消化能力,在喂養過程中盡量做到中途不換料,同時保證飼料新鮮不變質,預防食源性腹瀉發生。另外,大量飲用不衛生的水也是導致羔羊腹瀉的重要原因,因為不衛生水中含有大量病菌,如果工作人員存在職責疏忽,會致使羔羊腸胃功能混亂而腹瀉。
羔羊下產后,養殖工作者就對它們進行人工分欄,注射疫苗。因為羔羊環境適應力差,突然受環境刺激及疫苗接種會讓部分羔羊應激反應而致腹瀉,不利于羔羊的健康成長,嚴重者會因為脫水而死亡。
妊娠期母羊的飼養管理工作對于胎中羔羊的生長發育至關重要,因此,羔羊的健康管理產前同產后一樣同等對待。在妊娠期,母體免疫球蛋白質、各類乳制品需求質量較高,因此,工作人員應依據母羊身體營養需求情況,及時補足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使得母羊生產后能分泌更多乳汁,以供幼羊喂養。母羊產期來臨,養殖工作人員必須加強其護理及接產工作,包括精心的人工喂育及臍帶消毒工作。羔羊脫離母胎后,要及時讓羔羊吸足母乳保證生長發育所需,提高免疫力,降低病菌侵害概率。一般一胎可產下3~4只羔羊,工作人員要逐個引導羔羊吸奶,部分沒有羊羔護理經驗的母羊,要給予人工喂乳,羊羔生長至15~20齡后,要及時給予適量精料喂養,引導其獨立采食及飲用干凈衛生的水。同時在羔羊分欄飼養前,要對欄舍進行徹底消毒,如地面鋪撒足量的石灰粉,用2%~4%的氫氧化鈉進行噴灑消毒;為防止羔羊出現免疫接種應激反應,可以在母羊產前進行羊快疫等注射以防羔羊在生長過程中出現腹瀉病癥。
針對羔羊腹瀉具體致病因素,選取合適的西藥品依據病情進行治療是必要的,主要治療方法有抑菌、輸液、疏導、增強腸胃功能。依據羔羊腹瀉輕重程度,分別施以不同的臨床治療方法,若羔羊癥狀較輕,可定時對其灌服補鹽液,在每日上午與下午各補液一次,量在50~100ml。除此,根據羔羊的體重,每日還應口服一片敵菌凈,如若是第一次服用,可根據情況適量增加。如羔羊腹瀉脫水嚴重,精神不振,要及時給予靜脈輸液。在發生酸中毒后,應該在每日中午、下午分別注射一次3-5ml碳酸氫鈉、適量維生素C以及2ml微生物B1,如若臨床癥狀依然未改善,可在另一日再注射一次,同時為了提高治療效果,還應配好抗生素進行相關治療。
腹瀉病的中醫治療主要依據病位進行中醫藥調理,從根論治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羔羊腹瀉主要是濕熱蘊結脾胃,清陽不升致使腸道傳導功能失常引起腹瀉,中藥可選用黃柏20g、秦皮20g、黃連20g、葛根15g、甘草15g、苦參15g、白頭翁30g配水煎煮,待藥湯溫度合適后可對羔羊進行灌服。臨床癥狀改善后,接著進行補正調理,具體藥方可選用茯苓20g、黨參30g、白術20g、炙甘草20g、吳茱萸15g、干姜15g、苦參15g加水煎煮,灌服法是一日兩次,服用兩日后可見效果。
羔羊腹瀉病防治應依據其生長發育狀況,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從胚胎開始加強飼養管理,提高其免疫力;同時根據腹瀉病情對癥下藥,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選取合適藥品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提升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