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健
(江蘇省泰興市珊瑚鎮畜牧獸醫站,江蘇 泰興 225414)
我國的氣候環境大多是四季分明,溫度較高的夏季和溫度低的冬季是生豬養殖的關鍵時期,需要對生豬飼養管理技術不斷進行改進,選擇合適的策略,確保生豬的成活率,防止各類疾病的發生,保證養殖戶的經濟收益。
在豬圈建造地址的選擇方面,應該優先選擇采光,通風良好的開闊場地,并且有利于取水。除此之外,豬圈的地址選擇應該盡可能避免自然災害的影響,防止當地出現洪水,大風或者地震等自然災害時生豬大量死亡[1]。
在豬圈的建造過程中,養殖人員應該根據生豬的數量和實際情況來建造豬圈。同時也可以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當的改進豬圈內的基本設施,并且對豬圈進行擴建。在豬圈內基本設施的改進過程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通風和保暖設施改進。冬季氣溫較低,為了避免冷風侵入豬舍使生豬生病或者產肉量低,應該保證門窗的完整性,并且在門窗上加裝保溫材料,如果出現了門窗破損,必須及時更換,保證豬圈內的溫度恒定。而在夏季養殖過程中,則要注意通風和散熱工作,避免豬圈內的溫度積累過高而使生豬出現中暑的現象。除此之外,整個豬圈內的供水系統應該建設完善,供電也應該保證不出問題。對于已經處于妊娠期的母豬,應該提供特殊的環境,更加舒適的豬圈,確保其能夠順利生產[2]。
在豬圈建造完成后的運行過程中,養殖人員應該定期對豬圈進行消毒,每天都要打掃豬圈,提高豬圈的衛生水平。同時對于豬所產生的排泄物也要及時進行清理,確保相關排水管道不被堵塞。提高了豬圈整體的衛生水平,可以有效降低生豬飼養過程中出現傳染病。
在生豬的養殖管理過程中,除了飼養環境要合適,整體飼養管理水平也應該不斷提高。在對生豬進行飼養的過程中,應該保證各類營養被生豬攝入,使生豬不斷發育。同時,在生豬的飼養過程中,應該根據環境和溫度不斷調整飼料的配比,確保生豬食用飼料后能夠及時消化,此外,也要根據不同的時間和季節,調整飼養的次數,避免豬群空腹時間過長,從而減少產肉量。具體來說,在冬季,可以在飼料中多添加植物油或者含脂質較高的食物,但是要注意添加配比合理,此外,還可以多添加一些維生素。這樣可以保證生豬在冬季寒冷環境下有足夠的能量抵御寒冷,不會出現生病的現象。由于冬季寒冷,生豬的能量消耗很快,所以可能需要在晚上多進行一次飼養,避免生豬體重下降。而在夏季,生豬自身的熱量消耗能力較弱,在飼料配比方面,就需要保證生豬能夠完全消化。此時需要在飼料中多添加一些氨基酸,維生素,還有一些促進消化的酶,保證生豬不會出現腸胃不適或者中暑現象。另外,在夏季飼養過程中,應該主要喂養濕飼料,幫助生豬消耗積蓄的熱量。
除了飼料配比要合理之外,生豬飼養管理過程中還要注意水分的合理攝入。首先要確保飲用水是干凈的,并且沒有寄生蟲。之后要根據實際環境來調節豬的飲水量,確保豬體內的溫度恒定,不會出現生病等現象。另外,由于小豬在飼養過程中不能直接吃飼料,需要進行母乳喂養,因此,必須保證小豬使用的母乳數量充足,在其生長發育過程中也應該不斷調整飼料中的營養元素,保證豬的健康發育。
在生豬飼養的過程中,為了保證飼養的科學性,提高生豬飼養管理技術,需要對于飼養的整體密度不斷調整。在溫度較低時,為了幫助豬群抵御寒冷的氣溫,可以適當增大飼養密度,讓豬群相互取暖,保證了豬圈內整體溫度恒定。而當整體環境溫度較高時,有時可以適當降低飼養密度,這樣避免了豬群過于密集而使溫度積聚,發生大規模中暑或傳染病現象。
在生豬的養殖過程中,還要注意定期接種疫苗。不同氣溫條件下,細菌的生長,繁殖能力不同,豬對細菌、病毒的抵抗能力也不同。因此需要按照相關標準,定期接種疫苗,并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疫苗種類。
在生豬的飼養管理過程中,一定要加強相關的疫情防控。如果生豬感染疫病可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并且影響消費者的食用安全。冬季氣溫較低,而且氣候干燥,生豬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和腸胃疾病,而且皮膚也容易感染疾病。在夏季,由于氣溫較高,各類寄生蟲的繁殖也比較快速,生豬容易感染寄生蟲,而且生豬一旦受傷,傷口較難愈合,容易發生感染。除此之外,其他時間一旦氣溫快速變化,生豬就有可能出現不適應的現象,從而感染疾病。這不僅需要在平時飼養過程中提高豬的免疫力,還需要給豬定期接種疫苗,對于已經感染疫病的豬,要確定疫病類型,之后采取有效的措施來進行治療。
生豬養殖戶要根據實際進行生豬養殖管理工作,保證豬圈的整體質量,確保飼料的營養均衡,提高疫病的防控管理力度,保證生豬養殖的經濟效益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