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中醫院(462300)陳軍輝
內踝骨折是臨床骨科常見多發關節內骨折,會影響踝關節穩定性和完整性,導致功能障礙、踝關節脫位,活動受到限制,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臨床多采用手術復位骨折部位治療,但是不同的內固定方法對手術效果及愈合情況具有一定差異[2]。克氏針鋼絲張力帶能固定骨折塊,效果明確,但長期活動后克氏針易逐漸松動旋轉,導致骨折塊移位,刺激周圍組織與神經[3]。帶孔金屬骨針+鈦纜張力帶內固定能更合理固定骨折塊,且鈦纜具有良好抗拉力,能改善束縛力度,減少對其他組織刺激,促進骨折愈合[4]。本研究選取我院內踝骨折患者70例,旨在探討帶孔金屬骨針+鈦纜張力帶內固定治療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內踝骨折患者70例(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35例。其中對照組男18例,女17例;年齡20~56歲,平均(39.56±8.19)歲;病程2~9d,平均(4.65±1.28)d;骨折原因:交通事故21例,直接暴力8例,扭傷6例;骨折Lange-Hanson分型:Ⅰ型5例,Ⅱ型13例,Ⅲ型9例,Ⅳ型8例。觀察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21~57歲,平均(40.24±8.24)歲;病程2~10d,平均(4.81±1.32)d;骨折原因:交通事故22例,直接暴力7例,扭傷6例;骨折Lange-Hanson分型:Ⅰ型6例,Ⅱ型12例,Ⅲ型10例,Ⅳ型7例。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①納入標準:均經X線、CT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為內踝骨折;均簽署知情同意書。②排除標準:合并踝關節痛風性關節炎等原發性踝關節疾病;復雜性踝關節骨折;既往踝關節手術史或骨折史;開放性踝關節骨折;伴有其他部位骨折;陳舊性骨折;術區有皮膚病影響切口愈合;手術或麻醉禁忌證。
1.3 方法 兩組均行踝關節CT三維重建、X線平片、血液生化檢查等術前檢查,并給予石膏固定患肢、止痛消腫等對癥治療;若術區出現壓力性水泡,則抽取水泡液,采用75%酒精濕敷,水泡結痂脫落后行手術治療。
1.3.1 對照組 采用克氏針鋼絲張力帶治療,取仰臥位,行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留置導尿管,于患側大腿近端處給予氣囊止血帶,進行充氣止血,維持壓力為70kPa;做縱向切口于外踝骨折處,將骨折端暴露,并復位骨折外踝;采用2枚克氏針對骨折塊進行固定,于內踝骨折近端處鉆骨孔于脛骨內側骨皮質下;穿一鋼絲于脛骨內側骨孔,且呈8字形至克氏針尾部,擰緊鋼絲,經C形臂透視下觀察到骨折內固定及復位滿意,并于踝關節應力位下觀察脫位、穩定性,將克氏針尾部折彎,并剪斷多余部分及鋼絲結遠端鋼絲,貼附鋼絲于骨質處,止血、沖洗、縫合切口。
1.3.2 觀察組 采用帶孔金屬骨針+鈦纜張力帶內固定治療,體位選擇、麻醉方式、骨折處理、內踝切口及復位均同對照組;選擇長度合適的腓骨下端外側鎖定鈦板,并將其鋪于腓骨下段,擰入鎖定螺于骨折線上下端進行固定,于C形臂透視機下觀察復位骨折良好,且內固定牢固,并逐層將切口縫合;以內踝骨折處為中心做縱弧形切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筋膜,暴露內踝骨折部,清除血凝塊,沖洗關節腔,復位骨折塊后采用2枚帶孔金屬骨針對骨折塊進行固定;鉆骨孔于內踝骨折近端脛骨內側骨皮質下,并穿鈦纜于金屬骨針尾孔,將其呈8字形穿過脛骨內側骨孔,采用線纜收緊器將其系緊,并用線纜鎖扣鉗將鎖扣卡死,C形臂透視機下觀察骨折復位及內固定,達到滿意效果后將帶孔金屬骨針尾部進行折斷,并剪斷遠處鈦纜,并于踝關節應力位下透視觀察踝關節脫位、穩定性等異常情況;止血、沖洗、縫合切口。兩組術后均給予抗感染、止痛消腫治療,并及時換藥;術后第2天進行屈伸功能鍛煉,但不負重;術后2周可拆線。
1.4 觀察指標 ①兩組圍術期指標(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切口長度、愈合時間)。②術后3個月兩組踝關節功能,采用美國骨科足踝協會(AOFAS)踝-后足評分量表評估,包括自主活動、支撐情況、步行、穩定性等內容,總分0~100分,其中90~100分為優,75~89分為良,50~74分為一般,<50分為差。優、良計入總優良率。③術后3個月、6個月兩組愈合情況,采用踝關節Kofoed評分標準評估,總分0~100分,其中疼痛0~50分,功能0~30分,活動度0~20分,分數越高,愈合情況越好。④兩組并發癥(張力帶斷裂、張力帶脫套、骨針或克氏針松動、內固定物刺破皮膚)發生率。
附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s)

附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術中出血量(ml) 手術時間(min) 切口長度(cm) 愈合時間(周)觀察組 35 106.58±12.95 156.35±25.74 6.25±0.78 6.78±0.42對照組 35 109.54±13.41 162.32±24.79 6.37±0.82 6.92±0.47 t 0.939 0.988 0.627 1.314 P 0.351 0.327 0.533 0.193
附表2 兩組Kofoed評分比較(±s,分)

附表2 兩組Kofoed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疼痛 功能 活動度術后3個月 術后6個月 術后3個月 術后6個月 術后3個月 術后6個月觀察組 35/34 43.56±2.56 46.25±2.35 22.56±3.87 26.32±3.14 14.25±1.52 17.25±1.36對照組 35/33 40.25±2.47 43.74±2.41 20.12±3.45 23.14±3.41 12.04±1.60 15.21±1.42 t 5.505 4.316 2.784 3.973 5.924 6.006 P<0.001 <0.001 0.007 <0.001 <0.001 <0.001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圍術期指標 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切口長度、愈合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1。
2.2 踝關節功能 觀察組踝關節功能總優良率94.29%高于對照組77.1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Kofoed評分 兩組均隨訪6個月,3個月內兩組均無脫落病例,6個月內觀察組脫落1例,對照組脫落2例。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觀察組Kofoed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2。
2.4 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1例張力帶斷裂,對照組3例張力帶斷裂、2例張力帶脫套、2例骨針或克氏針松動、1例內固定物刺破皮膚。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2.86%(1/35)低于對照組22.86%(8/3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90,P=0.032)。
內踝骨折多由于間接暴力所致,發病率較高,踝關節穩定性與完整性對足部活動與負重功能具有重要意義,臨床應積極解剖復位治療[5]。但內固定效果會影響愈合,骨折塊易發生位移,甚至阻礙踝關節功能恢復,誘發創傷性關節炎,降低預后效果[6]。
克氏針鋼絲張力帶固定骨折踝骨牢固,能促進骨折愈合,踝關節功能恢復,但克氏針易旋轉松動,會導致再次移位;且鋼絲柔韌性、可塑性均較差,無法精確掌握其打結力度,且表面不光滑、松動滑脫會對周圍組織造成刺激性,引發疼痛[7]。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帶孔金屬骨針+鈦纜張力帶內固定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踝關節功能總優良率94.29%高于對照組的77.14%,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觀察組Kofoed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帶孔金屬骨針+鈦纜張力帶內固定操作簡單,無需折彎針尾部,而鈦纜柔韌性、可塑性、抗拉力均較強,能較好貼附于組織,并采用專用器械打結收緊,力度掌握容易,能有效避免打結力度不均勻,引發其斷裂、松動、骨切割[8];同時帶孔金屬骨針尾部針孔環繞鈦纜,成為一體,能有效避免鈦纜滑脫,保證張力帶加壓固定骨折效果,并避免帶孔金屬骨針滑脫松動,有助于踝關節功能恢復,促進愈合[9]。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2.86%低于對照組22.86%(P<0.05)。鈦纜鎖扣表面光滑、體積小,能在合理固定骨折塊基礎上減少刺激周圍軟組織及神經,改善束縛力度,減少內固定刺破皮膚、滑膜炎、局部感染等多種并發癥發生,避免切割骨質,導致二次損傷。術中應重點恢復踝穴正常解剖關系,并對其輪廓完整性、關節面平滑性進行評估,保證手術效果。
綜上所述,帶孔金屬骨針+鈦纜張力帶內固定治療內踝骨折能提高踝關節功能,改善愈合情況,降低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