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中醫院(462000)陳昌立
鄭州人民醫院(450000)陳濤
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區人民醫院(410000)董夢真
慢性胃炎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癥,病程較長,遷延不愈[1]。目前臨床多采用鹽酸雷尼替丁膠囊治療,短期療程尚可,但長期使用依賴性強,且治療效果不理想。中醫認為,慢性胃炎主要由感外寒邪、臟腑功能失調等因素造成,病位主要在胃,與肝、脾有密切關系,應以溫中健脾、益氣止痛為治療原則[2]。因此,本研究探討黃芪建中湯聯合中藥穴位貼敷療法的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漯河市中醫院2019年3月~2020年2月收治的128例脾胃虛寒型慢性胃炎患者,通過隨機抽簽法分為聯合組與對照組,各64例。對照組男38例,女26例,年齡30~58歲,平均(46.17±4.29)歲,病程1~8年,平均(5.19±1.23)年;聯合組男33例,女31例,年齡29~61歲,平均(45.82±4.57)歲,病程2~9歲,平均(5.73±1.46)歲。本研究經過漯河市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附表 治療前后兩組癥狀評分比較(±s,分)

附表 治療前后兩組癥狀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胃脘疼痛 惡心嘔吐 饑不欲食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聯合組 64 4.59±0.79 1.23±0.24 3.78±0.68 1.07±0.36 4.67±0.88 1.26±0.19對照組 64 4.65±0.64 2.64±0.31 3.62±0.71 2.12±0.42 4.89±0.82 2.78±0.23 χ2 0.472 27.880 1.302 15.185 1.463 40.760 P 0.638 <0.001 0.195 <0.001 0.146 <0.001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①納入:主癥:胃脘隱痛,喜暖喜按;次癥:食后脹滿、大便稀溏、納呆少食、神疲乏力、舌質淡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患者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②排除:嚴重心肝腎臟功能不全者;患消化性潰瘍、消化道腫瘤、膽囊疾病者;患精神疾病者;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
1.3 方法 兩組均給予抑酸、胃黏膜保護等常規藥物治療。對照組給予鹽酸雷尼替丁膠囊,口服,0.15g/次,2次/d;枸櫞酸莫沙必利片,口服,5mg/次,3次/d。聯合組給予黃芪建中湯,藥方組成:黃芪10g、飴糖25g、白芍15g、大棗6顆、桂枝10g、生姜10g,加水400ml煎至200ml,1劑/d,分兩次溫服;中藥穴位貼敷療法:兩側脾俞、胃俞、足三里、神闕、中脘等穴位進行中藥敷貼,藥方為花椒30g、肉桂30g、補骨脂30g、丁香30g、干姜30g、肉豆蔻30g、桂枝30g、五味子30g、附子10g、吳茱萸10g打粉,調入姜汁制成糊劑,平均分為14份,1份/d,3h/次。兩組均治療2周。
1.4 評估標準 ①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癥狀評分下降>95%;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好轉,癥狀評分下降70%~95%;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及及體征無明顯變化或病情加重。顯效、有效計入總有效率。②按胃脘疼痛、惡心嘔吐、饑不欲食癥狀進行量化分級,重度(6分)、中度(4分)、輕度(2分)、無(0分),分值越高,癥狀越重。
1.5 觀察指標 ①觀察對比兩組療效。②檢測對比治療前后兩組癥狀(胃脘疼痛、惡心嘔吐、饑不欲食)評分。③統計對比兩組幽門螺桿菌轉陰率。
1.6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聯合組顯效25例,有效33例,無效6例;對照組顯效18例,有效29例,無效17例。聯合組總有效率90.63%(58/64)高于對照組73.44%(47/64)(P<0.05)。
2.2 治療前后兩組癥狀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胃脘疼痛、惡心嘔吐、饑不欲食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聯合組胃脘疼痛、惡心嘔吐、饑不欲食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
2.3 兩組幽門螺桿菌轉陰率比較 治療后聯合組61例患者幽門螺桿菌轉陰;對照組42例患者幽門螺桿菌轉陰。聯合組幽門螺桿菌轉陰率95.31%(61/64)高于對照組65.63%(42/64)(χ2=17.945,P<0.001)。
脾胃虛寒型慢性胃炎主要與脾胃濕寒、氣滯血瘀等因素有關,臨床常采用抑酸藥物治療,長時間治療易使機體產生抗藥性,治療效果下降。中醫將慢性胃炎歸于“胃脘痛”“胃痞”等范疇,認為此病多因肝郁氣滯、暴飲暴食、用藥不當等因素導致脾胃陽氣素虛,復感邪寒,因此消除虛寒為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炎的關鍵[3]。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提示,黃芪建中湯聯合中藥穴位貼敷療法治療脾胃虛寒型慢性胃炎臨床效果顯著。分析原因,黃芪建中湯方中黃芪具益氣補血、建立中氣之功效;白芍養血補氣;大棗能甘溫益氣、補脾益胃;飴糖止痛補血、補益脾胃;桂枝溫陽化氣;生姜可暖化脾胃,諸藥合用,共奏溫中健脾、益氣止痛之功效[4]。同時輔以中藥穴位貼敷治療,其中胃俞穴俞募相合、建運中州;足三里能調理脾胃、通經活絡、益氣止痛;中脘穴位胃之募穴,可調胃補氣、化濕和中;神闕穴可溫暖下元、消除寒積;脾俞溫運中焦。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建中湯能抑制胃酸分泌,緩解患者胃脘痛癥狀,調節胃腸動力,提高機體免疫功能[5]。采用中藥貼敷于穴位能使中藥直接作用于皮膚,刺激經絡、周圍神經及淋巴,激發經氣,改善患者病灶處氣血運行,擴張血管,加速血液循環,并能通過皮膚滲透,使藥物直接進入血液,降低毒副作用,避免口服產生吸收不佳或消化酶對藥物有效成分分解等,導致的治療效果不理想[6]。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治療后聯合組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幽門螺桿菌轉陰率高于對照組,提示,黃芪建中湯聯合中藥穴位貼敷療法治療脾胃虛寒型慢性胃炎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促進幽門螺桿菌轉陰率提高。
綜上所述,黃芪建中湯聯合中藥穴位貼敷療法治療脾胃虛寒型慢性胃炎臨床效果顯著,可明顯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提高幽門螺桿菌轉陰率。